來源:新浪財經
文/新浪財經 徐苑蕾
2018年12月,華潤置地旗下的購物中心萬象天地在深圳開業,誠品生活深圳店(以下簡稱「誠品深圳」)也隨之同步對外營業,這是當時誠品的第48家店,也是繼蘇州後內地的第2家分店。
誠品深圳被寄予著「成為深圳文化綠洲」的厚望。誠品創始人吳清友在和華潤置地敲定合作時曾說,「深圳是一個多元匯集、發展快速的年輕城市,誠品來到這裡,更期待創作一處具有當地特色和氣質的城市文化生活空間。」
然而6月中旬,市場傳聞稱,誠品計劃在今年年底退出深圳,而近日隨著誠品深圳和萬象天地的雙雙官宣,靴子最終落地。「這是艱難且痛苦的決定,然而展望未來,此舉卻是此刻可創造多贏的最適重生方案」,誠品深圳公告稱。
誠品敗走深圳的同時,也正在全球範圍內迎來關店潮。誠品生活董事長吳旻潔此前曾披露,到6月底,誠品計劃關閉6家門店,下半年還要關1-2家。
關店潮背後一個不可爭議的事實是,誠品近年來的盈利能力正在急速下降。財報數據顯示,誠品的淨利率從2015年的10.8%陡降至2019年的4.3%。
「誠品深圳的最大問題出在自身的運營上,借著疫情解約也是個契機吧,可能誠品自身要反思更多一點」,中國商業地產研究會會長王永平說。
關店傳聞落地:消費者惋惜,商戶改籤租約
誠品深圳共有6層,總面積達3.3萬平方米,誠品書店、展演廳、文具館主要分布在3-4樓。此外,各個樓層還有經營原創服飾、文創產品、主題餐廳等商戶,誠品是他們的「二房東」。
有商戶告訴新浪財經,疫情高峰後,退租的商戶數量明顯增加,此前也聽說過誠品深圳關閉的傳聞,但直至官宣後才最終確認。在新浪財經走訪時,部分商戶反饋已經和「房東」誠品改籤過合同,租約到今年年底結束,不過談及誠品方面是否有減租或者賠償,商戶方面均表示不便透露。
至於在誠品深圳關店後的去向,有商戶已經做好打算,「準備搬到其他商場去」,也有商戶表示願意留在萬象天地,「現在第三方誰來接手還在等通知,如果落實了,可能會和第三方續租」,「如果是華潤接管回去,我們也願意繼續在這裡,畢竟品牌已經建立起來了」。
按照誠品深圳關店公告的說法,「2021年現況經營位置將返還華潤置地,開啟嶄新的一頁」。針對誠品生活所在區域的招商規劃,萬象天地管理中心在接受經濟觀察網採訪時表示,將與招商部門進行密切溝通,具體細節暫不方便透露。
在誠品深圳和商戶溝通租約的過程中,雙方也曾起過分歧。據南方日報報導,今年4月,有租戶收到補充協議,要求將履行一年多的租賃合同期限提前至今年年底結束。但包括「我是麵包」、「披薩工坊」在內的一些商戶認為,入駐時裝修投入金額較大,而誠品深圳突然縮短租期,應和受損商戶溝通解釋並作一定賠償。
然而,誠品方面在多次聯繫下未作回復。其後,一些商戶被誠品以拖欠租金為由解約,並被斷水、斷電、圍擋或撤場。新浪財經曾試圖聯繫誠品,但截至發稿誠品方面對前述事件暫無回應。
而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不少人都覺得關店比較可惜。在新浪財經走訪的當天,還有讀者帶上攝影器材想為誠品深圳拍攝紀念短片。周末的誠品深圳店內人頭湧動,用店員的話來說,「有點迴光返照」。
「深圳需要這麼一個地方」,商業攝影師陳先生在接受新浪財經採訪時表示,誠品深圳是深圳線下能夠找到最全設計類書籍的地方,而且空間設計和氛圍都比較好,是深圳書城或者其他書店不能比擬的。
在臺灣從事建築設計、同時也參與過百貨商店開業項目的黃先生則表示,他每一兩個月就會來誠品一次,每次呆幾個小時買書或買點百貨,「很多店鋪都要看經營數據,然後進行商品比例、引入書籍各方面的調整,更加精細化的運營,當然希望誠品深圳再堅持一下」,黃先生說。
經營反思:場景的繁榮,不代表商業模式的走通
深圳並不是誠品進軍內地市場的首站。2015年11月,誠品內地首店蘇州店開業,除了總面積接近後來深圳店的2倍之外,蘇州店還是誠品首家自持物業的門店。
簡單點說,就是物業屬於誠品,誠品無需交租外還進行了配套的房地產開發銷售。據媒體報導,誠品在考察首家內地門店位置的時候,只有寥寥幾個城市能夠提供土地讓其自建物業經營,而蘇州則最早伸出了橄欖枝。
公開資料顯示,誠品將在蘇州的第一個住宅項目命名為「誠品居所」,佔地近2.7公頃,建築面積超13萬平方米,包含兩棟分別為24層和26層的精裝湖景公寓樓,誠品書店、誠品文創商場等商業項目則安置在附屬的三層商業裙樓內。
但在寸土寸金的深圳,誠品卻難以如法炮製。沒有了房地產的反哺優勢,誠品只能回歸商業地產運營商的本行——先將一幢樓整租下來,再用部分面積打造書店,剩下的則轉租給其他品牌。
根據中國商業地產研究會會長王永平的介紹,誠品與物業持有方的合作通常按照「固定租金+分成」的模式,租約一般長達15-20年,商場給出的租金也相對較低,幾年才會加一點租,「書店是所以業態裡租金最低的,租金成本佔比其實不高,一般在10%以下」。
而在所有的成本中,運營成本最高。因此在王永平看來,壓垮誠品的「最後一根稻草」並不在於租金,而在於誠品自身運營的問題,「誠品深圳的業態本身沒有跑通,沒有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王永平指出,一方面,誠品深圳的規模遠比不上西西弗或者言幾又,批發書籍的議價能力不高,疊加線上購書對線下的衝擊,競爭本來就比臺灣大。此外,書籍品類沒有優勢,其他品類也沒有運營好,現在書店更多注重場景的打造,周邊商業形態來配合書店,「更多是場景的繁榮,不是書店的繁榮」。
在新浪財經走訪的過程中,也有不少商戶詬病誠品深圳的推廣營銷能力不足,導致人流不如招商時承諾的理想。
「誠品在2-3月疫情期間給我們減了租,我很感謝,但是對於誠品的推廣運營,我只能打50分,說到底就是不願花錢做宣傳」,一位文創品牌商戶表示。還有商戶告訴新浪財經,「以前誠品會安排固定的負責人每天巡樓,現在人員變動比較大,對商戶也沒有太多運營,做活動提前一天通知,根本沒有給我們留出充足的準備時間。」
根據誠品生活2019年的年報數據,誠品深圳店負債總額達17.44億元,資產總額為17.24億元,營業收入為2.90億元,營業利益為-0.28億元,稅後本期損益為-0.67億元。「借著疫情解約也是個契機吧,可能誠品自身要反思更多一點」,王永平說。
全球關店潮:盈利能力急速下降,淨利率降至個位數
今年5月31日,誠品敦南店因租約到期正式熄燈,全世界第一間24小時營業書店從此落幕。敦南店不僅是創立於1989年的誠品的首個據點,也是31年來臺灣一個重要的文化地標。
事實上,誠品正在迎來全球的關店潮。在近期舉行的誠品生活股東大會上,董事長吳旻潔披露,到6月底,誠品計劃關閉6家門店,「誠品收起門市是為體質調整,並非不看好市場,不要害怕關店,關店不是壞事,但開錯店一定是壞事」,吳旻潔稱。
談及關店的標準,吳旻潔表示,除了租約到期的店面外,如百貨公司高樓層的店、面積小的店以及比較老舊的社區店,都在考慮範圍內。評估標準包含未來性、獲利性、公共性等指標,若一項都無法達成,誠品就會關店。
誠品深圳在關店公告中就提到,「突如其來的疫情,對短中期穩健經營的基礎形成無法減輕的衝擊,促使誠品生活深圳必須改變營運計劃和腳步,以及安全公司整體段中長期的經營體質」。
吳旻潔是誠品創始人吳清友的女兒,她於2005年正式加入誠品,並主導了誠品的轉型,開創了「百貨+書店」的經營模式。之後,誠品書店才結束長達15年的虧損,轉型成誠品生活並實現盈利。
2013年,誠品生活在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隨著2017年吳清友的離世,被稱為「誠品公主」的吳旻潔正式執掌誠品。
但在吳旻潔的執掌之下,誠品關店潮背後一個不可爭議的事實是,近年來,誠品的盈利能力每況愈下,在往多渠道轉型的運營過程中推廣及財務費用等成本明顯上漲。
財報數據顯示,誠品生活2019年的合併營收為53.24億新臺幣,同比增長17.2%,然而獲利受到租賃相關會計準則影響達1.27億新臺幣,其中以誠品生活深圳店為主,另由於上海中心仲裁保守提列活動性資產減損0.36億新臺幣,兩個因素共減少1.63億新臺幣,合計稅後獲利2.33億新臺幣,較前一年減少1.13億新臺幣。
而在今年一季度,疫情對於百貨業更是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誠品生活2020年第一季度營收為11.43億新臺幣,同比減少11.64%,歸母淨利潤713.8萬新臺幣,同比下滑90.81%。
新浪財經查詢發現,雖然誠品近幾年來的毛利率基本維持在40%以上,但淨利潤率卻持續走低:從2015年的10.8%陡降至2019年的4.3%,今年一季度歸母淨利率從去年同期的6%跌至不足1%。
在股東大會上,吳旻潔預計下半年還會再關1-2家店。根據誠品官網顯示,截至目前,誠品共有42家分店,分別分布在臺灣(36家)、香港(3家)、東京(1家)、蘇州(1家)和深圳(1家)。
誠品方面日前接受《證券日報》採訪時透露,目前仍在大陸市場調研,也有持續接到其他各大城市的入駐邀約,「未來如果因緣具足,也希望早日與大陸讀者朋友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