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孕育了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留存著諸多見證崢嶸歲月的史跡物證。共和國70華誕之際,江西省博物館聯盟匯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推出「百縣百物說江西」系列之紅色篇故事導讀,並將於後續舉辦同名主題展覽。一百個縣、一百件文物,一百個紅色故事,追根溯源守初心,砥礪奮進擔使命!發揮江西紅色資源優勢,做好新時代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讓革命文物活起來,講好紅色故事,我們一直在努力!
大罷工的勝利成果——《十三條協議》
《十三條協議》
長47釐米,寬30釐米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藏
安源,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被譽為中國的「小莫斯科」和「無產階級的大本營」。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珍藏的《十三條協議》,是近代史上影響深遠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勝利的見證。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
安源,因煤而興,亦因煤而苦。安源煤礦是我國最早採用機械生產、運輸、洗煤、煉焦的煤礦,也是當時中國少有的員工超過一萬人的大煤礦,礦工們受到礦局軍隊、地主武裝和礦警的殘酷壓迫。「少年進炭棚,老來背竹筒;病了趕你走,死了不如狗。」是當時安源工人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安源礦工們雖舉行多次反抗鬥爭,但由於缺乏革命理論指導,都先後失敗了。
1920年初的安源煤礦總平巷,赤膊者為礦工,頭戴禮帽、身著白衣者為監工
昏暗的礦燈,並沒有掩蓋希望的曙光。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毛澤東多次來到安源調查,向工人宣傳革命思想,並先後派李立三、劉少奇來安源開展革命活動。1922年2月,中共安源路礦支部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產業工人中最早的黨支部。同年5月1日,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成立,李立三當選為主任,到罷工前夕俱樂部規模已達1000人左右。此後,安源路礦的工人運動有了組織領導。
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舊址
隨著工人俱樂部的壯大,路礦當局日漸恐慌,並下令查封俱樂部。長期欠薪以及查封事件,徹底點燃了工人們的怒火。1922年9月14日凌晨,一聲汽笛如驚雷般震蕩了安源十裡礦山,震憾全國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爆發。苦難的安源工人在中共安源路礦支部和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的領導下,義無反顧地拿起巖尖、斧頭,衝出煤礦礦井、機房,齊聲高喊:「罷工,罷工,堅決罷工!」「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萬眾一心的口號聲,響遍了全中國,也使罷工獲得了全國各地工會的聲援和社會輿論的廣泛同情。
1922年9月16日,劉少奇與戒嚴司令及路礦兩局代表在路礦局總公事房談判,圖為總公事房舊址
安源路礦當局在工人罷工後極為恐慌,玩弄各種陰謀詭計破壞罷工,拒不接受工人提出的復工條件。工人們怒火中燒,紛紛要求把八方井的鍋爐房停了,將整個礦井淹沒。路礦當局迫於多重壓力,只得答應和工人談判。談判地點設在戒嚴司令部——路礦局總公事房,司令部內警衛森嚴,到處站滿了上有雪亮刺刀的衛兵,個個殺氣騰騰,大門口臺階的兩邊各架起一挺烏黑髮亮的機槍,槍口對準前來的工人們。智勇雙全的劉少奇作為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的全權代表,毫不畏懼,隻身赴約。
劉少奇與安源路礦兩局進行談判的復原場景
面對工人們的堅強團結、英勇鬥爭和劉少奇的大智大勇、堅定沉著,戒嚴司令和路礦兩局無計可施,不得不答應工人們的正義要求。9月18日,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與路礦兩局代表正式籤訂《十三條協議》,保障工人權利、增加工資、改善待遇、發清欠餉等要求全部滿足。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歷時四天,「未傷一人,未敗一事」。《十三條協議》的籤訂,標誌著大罷工取得了完全勝利!
一、路礦兩局承認俱樂部有代表工人之權。
二、以後路礦兩局開除工人須有正當理由宣佈,並不得藉此次罷工開除工人。
三、以後例假屬日給長工,路礦兩局須照發工資;假日照常工作者須發夾薪,病假須發工資一半,以四個月為限,但須有路礦兩局醫生證明書。
四、每年十二月須加發工資半月,候呈準主管機關後實行。
五、工人因公殞命,年薪在百五十元以上者,須給工資一年,在百五十元以下者,給壹百五十元,一次發給。
六、工人因公傷不能工作者,路礦兩局須與以相當之職業,否則照工人工資多少按月發給半餉,但工資在二十元以上者,每月以十元為限。
七、路礦兩局存餉分五個月發清,自十月起每月發十分之二;但路局八月份餉,須於本月二十日發給。
八、罷工期間工資,須由路礦兩局照發。
九、路礦兩局每月須津貼俱樂部常月費洋二百元,從本月起實行。
十、以後路礦兩局職員工頭不得歐打工人。
十一、窿工小工工錢每日一角八分,大工每日二角八分。礦局應飭工頭在原包價內發給,倘工頭不願充當時,俱樂部應負補充之責。
十二、添補窿工工頭,須由窿內管班大工照資格深淺提升,不得由監工私行錄用。
十三、路礦工人每日工資在四角以下者須增加洋六分,四角以上至一元者照原薪加百分之五。
第十一條改為窿工包頭發給窿工工價,小工每日壹角五分遞加至壹角八分,大工二角四分加至二角八分,分別工程難易遞加。
萍礦總局
株萍鐵路
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
民國十一年九月十八日協訂
在我們所見到的這份《十三條協議》右下方,鈐有上下兩枚醒目的印章:居上者呈橢圓形,印「李壽銓遺物」和「李為揚珍藏」;居下者呈方形,印有篆書陽文「李為揚印」四字。由印文可知,這份珍貴的協議由時任萍鄉煤礦礦長的李壽銓保存。1924年,李壽銓將協議帶回老家揚州,1956年,經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多次溝通,李壽銓之子李為揚將其捐贈給紀念館。
近百年時光,這份《十三條協議》已是歲月的積澱,但字跡依然清晰,語言仍舊鏗鏘有力。協議的達成,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有理有利有節、從容不迫、據理力爭取得的成果,是中國工人運動史上的一次壯舉,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領導並取得完全勝利的工人鬥爭!
(朗讀者:汪慧卉)
素材提供: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
◆◇【全省聯盟】合力協作 共創未來——全省博物館聯盟正式成立
◆◇【百縣百物說江西(紅色篇)】①一方印信掀開新篇章
◆◇【百縣百物說江西(紅色篇)】②連接歷史與新徵途的門板
◆◇【百縣百物說江西(紅色篇)】③一罐食鹽見證魚水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