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 CMSS 還是 MADNESS,受到日本潮流影響的餘文樂,對選貨這主題,一直沒變過。只是兩者的區別給我這樣的感受:前者似乎是餘文樂在說:「誒,我覺得這件還蠻不錯的?你要不要品鑑一下?」後者感覺是他在說:「我這件不錯,你買吧!」生意越做越立體,底氣自然不同。不過這樣一來,情況就大不同了。
形式還是文化?
這個爭議要比 「打版」 還早。九年的老墨,又潑到了 Adidas 上,但形式大於內容,一定是壞事嗎?記得看過一個評論,有說 WTAPS 的 SLOGAN TEE 就叫 「有文化積澱」,MADNESS 這年輕品牌喊 SLOGAN 就叫 「沒文化積澱」。但這顯然是讓人哭笑不得的,且說 SLOGAN TEE 本身就是個喊話找共鳴的產物,可以是設計師當時的感想,也可以是對一些東西的看法、呼籲等等——至於對 「有沒有文化」 的吹毛求疵,還真不是重要的考量。反而,「完整的形式」 或許才是 「餘文樂出品」 能帶起風氣的原因。
MADNESS 成立品牌的那段時間也是國內時尚風潮又一變革時期,比如14年開始奢侈品在國內的日子突然不好過了,側面也給餘文樂所代表的 「質感」 大軍提供了溫床。即使 「明星主理人」 的名號陳老師立得更早,且同期其他明星品牌也紛紛開了爐灶,但彼時 「餘文樂出品」 依舊靠著生活氣息濃厚的型錄、粗粒質感的照片、一改潮牌渣做工的質地、看似隨意又武裝到牙齒的精緻、認真策劃的 POP-UP STORE 等等把自己凸顯了出來。事實上,在10年之後,國內新媒體以及電商國潮發展的初期,整這麼一套組合拳,的確教會了一群 「電商主理人」 怎麼把錢花對地方——還讓更多的內地老鐵們知道了 「潮牌」 不只是 「狂拽炫酷的黃毛配荊棘和破洞牛仔褲」。從 CMSS 選貨開始的餘文樂,依靠完整的學習形式,得以形成不錯的輸出。
抄襲還是選貨?
我寧願相信餘文樂輸出地很認真,但不料沒法拳拳到肉,於是總有花拳繡腿。貌似抄襲的標籤就是這麼來的。不過,在穿衣服這件事上,我們有時候得承認:大多數人目標只是想簡簡單單變帥,而不是非要記住究竟藤原浩在哪年玩了樂隊,長尾智明在哪年出現了赤字。倘若資深玩家們總把 「打版」 掛在嘴邊,不妨問問自己又以 「資深」 的身份做出了什麼?是曲高和寡的裝逼還是平易近人的分享呢?至少從以上維度來看,並繼續以 「潮流編輯」 的準則來理解餘文樂:那他就是既幫人選好了貨,又通俗地分享了潮流文化,還售賣出了周邊。堪稱潮流媒體成功典範不是?
這二年出現的日制丹寧引起無數爭議,比肩主流的價格究竟能否作為研究牛仔褲的 「主流」 呢?但這也讓 MADNESS 的問題挺明顯。不同於很多接觸過開源的 CMSS 以及裡元素遺風的玩家,MADNESS 沒有完全教會新玩家養成 「進修」 的習慣,於是直接把 MADNESS 當成了終點。這也是伴隨著 「打版」,MADNESS 很多粉絲被噴的主要原因。與陳老當年被教父一語點醒,返港成立 JUICE 不同。7年後開始搞潮流生意的餘文樂走的是另一條,「觀念分享」 到 「觀念售賣」。
陳老師勝在先知先覺,且有爆炸輸出,帥到你爆炸。但時過境遷,現在總有粉絲會追憶 CLOT 黃金年華。這好比砍下81分真的不只靠能力,還要看天時地利。餘文樂則像一個後程起步且天賦不勝,但勤懇背書的學生——可別小看勤懇背書,想要背得多還背得好是要下功夫的。看 「餘文樂出品」,要先看到他 「背書」,再選擇性看他 「抄書」。把 MADNESS 當成一個入口,且當你在這種風格上看得更多、繼續精進的時候,你發現對打版還有了一點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