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4月5日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大爆發,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投在日本廣島的那顆原子彈爆炸威力的8000萬倍,是人類目前所知道的最猛烈的火山爆發。它所產生的240立方公裡的濃塵遍布大氣層,使得陽光黯淡,氣溫下降,導致幾個月以來在全世界範圍內發生天氣模式的巨大變化,而這次災難也將藝術發展、氣候失調、瘟疫爆發、社會動蕩等多條線索在19世紀初深刻地聯繫在了一起。
我曾到一個似夢非夢的幻境,
那裡,明媚的陽光已經熄滅,
浩瀚的星辰迷失在黑暗宇宙的永恆虛空之中,
無徑冰封的大地長夜難明;
唯有婆娑的星球不知所以地在轉動,
在無月的空中籠罩著幽靈。
黎明來了又去——白晝卻不再降臨,
面對絕望的恐懼,人們選擇去遺忘激情,
一顆顆冷卻的心紛紛自私至極地祈禱光明。
——拜倫《黑暗》(Darkness)
這是英國詩人拜倫筆下的1816,同時在這一年,他也迎來了自己的創作高峰。
世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全名是《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也譯作《科學怪人》)也產生於這一時期,這部作品最初產生於一次文學遊戲,1816年夏天,因陰雨連綿,雪萊同夫人瑪麗、好友拜倫等人在日內瓦度假時,不得不滯留在室內。大家提議每人寫一篇恐怖故事,後來只有瑪麗·雪萊的故事成型。1817年春天,瑪麗寫完《弗蘭肯斯坦》,次年出版。
《吸血鬼》小說也產生於這一時期,這本書的作者曾是拜倫的家庭醫生,約翰 ·W·波利多裡,1816年春,21歲的波利多裡接受了拜倫作品出版商的一筆數目不小的訂金,記錄他們在歐洲的旅行,但他的任務也很不容易,因為拜倫經常侮辱他,嘲笑他的文學抱負,但這位有抱負的小說家在科佩城堡斯塔爾夫人的沙龍上癒合了自己的創傷。8月大部分的時間裡,他也在創作一些虛幻的任務,完成了小說《吸血鬼》。
而除了文學作品,無夏之年帶來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則體現在繪畫領域。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發之後,其釋放的硫化物在高空凝結成硫酸鹽微粒,增強了大氣對陽光的散射,將夕陽的紅橙色變得更加明顯,受此啟發,英國著名風景畫家特納在1816年創作了猩紅的「落日」系列,開闢了一條獨特的藝術道路。
在美國無夏之年帶來了食物短缺、宗教復興以及從新英格蘭到中西部的大遷徙。
在歐洲,無夏之年帶來了農業歉收、饑荒蔓延,饑民暴動,多條主要河流泛濫,以及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流行性斑疹傷寒。
在亞洲,異常低溫減少了季風雨,南亞次大陸持續乾旱,印度爆發了世界上第一次霍亂,並傳到了莫斯科,最終在歐洲流行。
1816年,一個無夏之年,一個「冰封之年」,讓我們跟隨威廉·克林格曼和尼古拉斯·克林格曼的筆觸,一起穿越回那個神秘的年代。
圖片來源:網絡;文字來源:《無夏之年》;編輯:科學酷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