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人民日報微博發布了一條視頻「中國一點都不能少」
博文一經發布引發廣泛關注,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周刊、環球網、微博綜藝、深圳特區報、中國長安網、四川共青團、羊城晚報、杭州日報、遼瀋晚報等百餘官微關注轉發,話題#交接儀式是他請英軍下崗#隨後登陸微博熱搜主榜,並持續十多個小時。
評論區一片怒贊:
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故事,一起來重溫一下:
沒錯,這就是山東衛視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推出的全國首檔融媒體故事秀——《傳家寶裡的新中國》,每天21:20播出。
目前已經播出的兩期節目都引發了廣泛的關注。首期節目#歌唱祖國創作者王莘的傳家故事#也被包括人民日報、南昌發布、山東環境等官微關注轉發,引發熱議~
作為全國首檔融媒體故事秀,《傳家寶裡的新中國》每期有一到兩位「持寶人」帶著一件有特別意義的「傳家寶」來到演播室,講述「傳家寶」背後的奮鬥故事,分享「傳家寶」裡所承載的新中國建設和發展歷程的記憶。
挖掘「傳家寶」的時代價值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10月2日首期節目現場的合唱《歌唱祖國》讓觀眾熱淚盈眶,現場指揮是歌曲詞曲作者王莘之子王斌,伴奏是歌曲的首位鋼琴演奏者靳凱華,領唱則是歌曲的第二任領唱時可龍。這期節目的傳家寶正是《歌唱祖國》的原始手稿,「持寶人」則是《歌唱祖國》詞曲作者王莘的兒子王斌。
王斌講述了父親王莘創作這首歌的緣起。1950年,在一次為樂隊購買樂器的途中,王莘路過天安門廣場,飄揚的五星紅旗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的歌詞脫口而出。而回程的火車又讓他產生了第二次聯想,「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69年來,這首歌曲傳遍了大江南北,見證了新中國的成長。
王斌在節目中動情地說,「這件傳家寶我一定要把它傳下去!」這樣一個小家的故事,也是每一個中國人愛國之聲、民族之魂的精神寫照。《傳家寶裡的新中國》以「傳家寶」為載體,聚焦「傳家寶」背後的奮鬥故事,注重「傳家寶」的時代意義。通過展示小家在新時代下的變化,展現新中國走過的歷史細節,見證每一個個體在國家層面的精神表達,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與感動,並通過掌上「傳家寶博物館」讓故事「傳」到千家萬戶。
最高端的顧問團隊
今年7月份,國家廣電總局召開了文藝節目精品示範班,來自全國各廣播電視臺的33個創作團隊、90名文藝骨幹,帶著34個節目策劃選題提案參加了培訓。山東廣播電視臺派出的團隊帶著《傳家寶裡的新中國》節目方案參加了培訓,經歷了「組內改、組間改、自己改、專家改」四個階段,節目方案脫穎而出,成功入選「中華文化廣播電視傳播工程」重點扶持項目。其中,總局領導和業內專家對節目方案進行了特別指導,方案在成型中也聽取了一些參訓文藝骨幹的建議,可以說是吸收了全國廣電系統精英的智慧。
「尋找處於歷史關鍵節點的普通人」,是節目選題的出發點。從為毛主席開國大典準備的禮服,到焦裕祿同志用過的柳編筐,再到中國核武器搖籃新疆馬蘭基地拍下的全家福、燕舞牌錄音機、大熊貓研究專家使用的指南針……節目中的「傳家寶」,都是以小見大,別具一格。
真正的融媒體節目
9月15日,《傳家寶裡的新中國》節目開播前,欄目組先期啟動了「掌上傳家寶博物館」——「哇曬傳家寶」融媒徵集活動。網友們將自己家的傳家寶上傳至「哇曬傳家寶」H5,或在快手APP、微博帶「哇曬傳家寶」話題發布自己的傳家寶視頻。全世界各地華人在「哇曬傳家寶」徵集中曬出了自己的「傳家寶」,通過「哇曬傳家寶」活動,建起了一座「掌上傳家寶博物館」,實現了手機端和電視端的互聯互通,節目中的不少傳家寶,都是其中點讚量比較高的。
一位網友上傳的視頻中,年邁的爺爺的用顫抖的雙手打開上鎖的大衣櫃、拉開抽屜,在白手絹中展開一個個沉甸甸的獎章,他說每到八一,爺爺就會拿出自己的傳家寶——一枚枚軍功章,回憶那段熱血的歲月。這段視頻引發眾多網友關注,「打開的那一刻我感動哭了,祝爺爺身體安康」,「這都是用生命換回來的榮譽,向您致敬」,「就知道是軍功章,祝老爺爺長命百歲,沒有你們血灑疆場,哪來的我們和平生活!」
還有網友曬出了紅軍的鬥笠、爺爺用的200多年歷史的超長菸斗、74歲老奶奶的剪紙手藝、80年代的石碾子、孔子77代後裔的小花園等等。「哇曬傳家寶」話題目前在快手、微博等平臺的閱讀量已突破1.5億。
節目還聯合人民日報微博、快手舉辦了「萬人接力歌唱祖國」融媒體徵集活動。陶玉玲、李登海、張鐸、袁成傑、陳芊芊、奚望、白玉、肖榮生、馬侖、高一瑋、張雪峰、陳銘、馮雷、趙政豪等人傾情獻唱,為#萬人接力歌唱祖國#助力,節目話題#萬人接力歌唱祖國#閱讀量高達2.5億。
《傳家寶裡的新中國》不僅實現了大屏小屏端的互動傳播,還開展了豐富的線下活動,力求打通線上線下,構建一個融媒體的生態圈。9月24日節目開播前,山東廣播電視臺開展了「傳承焦裕祿精神」主題黨日活動。邀請節目中的「持寶人」、第二代「焦桐守護人」魏善民和淄博市博山焦裕祿紀念館館長焦玉星講主題黨課,講述焦裕祿同志種植焦桐的故事,現場還種下了一棵焦裕祿手植「焦桐」的第三代幼苗,以期成為「山東廣電的傳家寶」。
隨後,欄目組還在山東廣電展覽館舉行了一場特別的「傳家寶」展示暨媒體看片會,將節目中介紹的12件「傳家寶」進行了為期三天的線下展示,邀請「持寶人」現場為媒體記者和參觀者講述傳家寶的故事。
在這個特殊的、有著很多國家級活動的國慶假期,掌握著獨特資源的人民日報、央視等,都在融合傳播方面推出了很多好的融媒體產品。其中,山東衛視《傳家寶裡的新中國》能夠脫穎而出,打造「融媒體爆款」殊為不易,與其精心的策劃、精準的定位、精良的製作分不開。
據了解,《傳家寶裡的新中國》的節目製作團隊非常特殊,是一支融合了綜藝、新聞、宣傳等三種人員組成的柔性團隊。製作團隊以參加總局文藝節目精品示範班的兩名實訓人員作為雙製片人,由山東衛視原主要負責融媒體宣傳的品牌事業部、山東廣電龍視傳媒,及山東衛視《此時此刻》欄目抽調精英組成,平均年齡只有27.5歲。他們進行了最深程度的融合,最徹底地以融媒傳播倒推節目研發,因而起到了不同尋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