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略大參考
在當下的商業語境中,農村和農民是新興的商品市場,是抽象的下沉對象。2020開年的一場疫情,或許將改變這種單向的身份屬性。
當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宅在家裡吐槽網上買菜要靠搶、果蔬價格蹭蹭漲的同時,眾多農戶則在封路封村的田間地頭,眼巴巴盼望著收購商的貨車出現。在傳統的運輸通路和渠道失靈後,滯銷的重壓隨之而來。矛盾顯而易見:銷售端供給不足,供應端產品滯銷。而後者時間事關農民家庭一年的生計——若再無」硬招」,農產品將腐爛在田間、枝頭,或者倉庫。
如果說疫情在衝擊眾多行業的同時也會激發新的機會——譬如非典時期出現的顛覆傳統零售業態的淘寶、京東以及本輪疫情中冉冉上升的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產業鏈冗長的農業領域,是否也會迎來變革點?倘若答案是肯定的,那個不破不立的節點又會出現在哪裡?
我們判斷,供應鏈重塑環節最有可能。
01
到線上去
疫情期間,產銷對接成為扼住農業的喉嚨。
首先是消費場景的變化。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宅在家中成為為疫情防控做貢獻的基礎模式。民眾的基本生活保障由線下轉移到了線上,由此帶來線上交易規模的擴大。以生鮮電商為例,每日優鮮一個月銷售蔬菜30735噸,美團買菜北京地區的日均訂單量為節前的2到3倍,而綜合平臺如拼多多,1月至2月初的水果蔬菜、肉禽蛋類等同比增長均超過150%。
訂單需求驟增是對各平臺供應鏈的一次集體大考。反映到消費端的直接感受是,網上搶菜還要定鬧鐘、翻攻略,刺激得就像又過了一個雙11。線上短時間內的缺貨,其實與物流不暢、人力緊缺有直接關聯。
不過更為本質的原因在於傳統農業產業鏈條的猝然斷裂。此前國內絕大多數農產品都是通過線下消化。根據不同來源的統計數據,目前超過90%甚至95%的農產品流通仍然是通過線下市場。線下渠道是冗長的。農產品從農戶—原產地收購商販—產地批發市場—銷售地商販—銷地批發市場—終端(超市/菜市場),最後才能送達消費者的餐桌上。保守估計,農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加價了一到兩倍。
冗長不僅導致交易成本的上升,還會帶來脆弱的副作用。在農產品的上行通道中,收購商、批發市場是關鍵兩環,但在疫情防控前期,上述兩個環節受道限制——收購商進不了村裡,部分批發市場也不開市,整個鏈條等於被攔腰截斷。於是短時供應不足和滯銷同時出現。
就在消費者端在線上拼搶手速的同時, 農戶端也轉向線上「自救」。此前很多受到疫情衝擊的線下行業先後向線上轉:在快手、抖音、一直播等短視頻平臺上,商場賣化妝品的導購小姐、教育培訓機構的授課老師、健身房瑜伽教練……都出現在視頻瀑布流當中。現在不僅農戶加入其中,甚至連浙江衢州市市長、廣東湛江市徐聞縣縣長這樣的官員也出現在電商平臺的直播間。
衢州產椪柑、徐聞產菠蘿,但兩地的水果在疫情期間都面臨滯銷。2月19日,上述兩地官員變身接地氣的「帶貨主播」,在兩個小時內幫助農民銷售近8萬個訂單、約60萬斤的水果。由於「粉絲」太多熱情,農戶們甚至還要在後方臨時補貨。
由滯銷到脫銷當然是極端情況。現實是仍有眾多農戶、合作社急需扶助。拼多多農業負責人此前透露,自1月底以來,持續有農業專家和學者聯繫拼多多,希望能夠共同解決特殊時期的農產品產銷問題,將疫情對農業生產的衝擊降至最低。
緊急情況下,各電商平臺都在期間開通助農通道,並向全社會收集農產品滯銷信息。以拼多多為例,截至目前其後臺已經收到了各地助農信息超過700條,其中超過20%的燃眉之急已經被平臺用戶解囊「化解」。
除流量支撐外,拼多多還為助農商品設置了5億元的專項補貼,以及每單2元的快遞補貼;同時技術團隊專門開發了小程序及H5應用工具「快團團」,以幫助沒有上行能力的農戶快速入門,在產地就能實現信息申報、農貨出村。
02
重塑供應鏈
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回溯歷史,每一次重大公共事件,對於行業都是一場加速變革的開端。可以預見的是,疫情期間消費場景的轉換、產銷對接方式的轉變,未來將會加快農產品的上行速率。
此前在關鍵詞為「下沉」的商業故事中,農村更多當作GMV增長的新引擎——雖然電商平臺們的工業品下鄉、農產品上行的雙向流通口號已經喊了好幾年,可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商業部數據顯示,2018年農產品網絡銷售額僅有2305億元,僅佔全年9萬億網絡銷售總規模的2.56%。甚至低於2017的3.39%以及2016年的4.27%。業內估計,2019年,中國農產品上行規模預計為3500億,但佔比仍不足10%。
數據統計有時候看起來很枯燥,這多半是因為數據本身的價值被湮沒在冗餘信息當中。倘若農產品上行規模突破10%意味著什麼?一個萬億元的爆發品類。
既然有市場容量這根胡蘿蔔在前,農產品上行為何依然極其緩慢?這其中有幾個主要原因:首先,很多種植者屬於分散生產,他們不具備產品上行的能力,比如缺乏店鋪運營能力;其次,農產品鮮少有品牌意識,傳統電商的搜索邏輯不符合農產品的消費場景,很少有消費者會主動搜索農產品,很多消費者也不清楚農產品不同品類的具體名字;再者,農產品多是非標化種類,同樣是一斤沂蒙蘋果,大小、口感、含量量都會不同,不像工業品有統一標準可以衡量。像哀牢山的褚橙,從2012年上市到2019年能賣出2萬噸,靠的絕非是褚時健晚年創業的勵志故事,而是過硬的品質保證。
在這些挑戰面前,電商如果只做交易撮合的平臺,很難撬動整個產業鏈。疫情像一面放大鏡,防疫期間的農產品滯銷讓所有人都開始意識到,改革農產品流通環節的供應鏈勢在必行。
農業農村部近期召開產銷對接的視頻會議時,也專門為拼多多、優農協會、中化集團等涉農平臺布置了相關任務。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甚至建議,農產品電商打通一條採收、加工、物流和銷售的農產品數字供應鏈,引導產銷高效連接,讓居民買菜不出社區,菜農賣菜不出產地。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指出,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加強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建設,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
農產品上行對消費者的益處也顯而易見。傳統的線下產業鏈條裡,農產品要經歷各個環節都有物流、倉儲的成本支出,且生產者和消費者信息嚴重不對稱,由此催生了包括用藥過度、提前採摘到售賣前催熟、冷鏈支出巨大等很多問題。在電商平臺介入後,消費者可以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源頭可控的農產品。
03
農產品平臺的「硬招」
商業作家、新經濟100人創始人李志剛近日預測,疫情過後農業是受益行業之一,並有機會誕生新的巨頭。他認為,以「百果園數千家門店聚集上千萬用戶的需求,拼多多億萬消費者對70分農產品的訴求,美團百萬家餐飲商戶食材採購的需求「為代表的消費網際網路的聚集效應,會倒逼上遊供應鏈改革以及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
具備話語權的平臺,擁有深入改造產業鏈的能力與責任。農產品不同於工業品,這一品類的流通變革,波及的將是14億消費者的基本生活,以及超過兩億農民的切實收入。
阿里、京東、拼多多先後下場,各自基因決定他們招式不同。以有可能誕生千億美元公司的品牌農產品為例,阿里提出用數位化改造農業,京東搭建地方特色館、篩選品質農貨上線,拼多多則通過「最初一公裡直連最後一公裡」的包銷方式,深度介入種植、加工和銷售三個環節,打造超短鏈。
從數據來看,以農產品起家的拼多多,已經處於領先行列——2019年拼多多平臺農產品成交額達到1364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
商務部研究院今年1月發布的《2019中國電商興農發展報告》顯示,隨著拼多多等新電商平臺重塑農產品供應鏈模式,讓小農戶與大市場實現低成本對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助力了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農業農村部會指導拼多多發起成立「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服務公益聯盟」。
不像一些網際網路行業,農業沒有捷徑可走。相反,這是一場馬拉松,不出硬招、不做通盤規劃,很難撬動真正的市場變革,或者等到真正的紅利期。
值得關注的是,誕生於「五環之外」的拼多多,此前藉助「拼團」的新電商模式,已經建立了「天網」「地網」的系統性農產品供需匹配機制:需求端,通過「天網」即農貨智能處理系統,平臺對覆蓋產區包括特色產品、成熟周期、物流條件、倉配設施、加工型產業設施等在內的數據和信息,經由系統統籌計算後匹配給對應的消費者;供給端,平臺通過「地網」系統帶動86000餘名新農人返鄉。在此基礎上,通過持續的聚合消費者訂單,將需求信息對接到新農人和合作社,把現有資源、土地、人員整合,優化種植方案,提升每畝產出,使得農民能生產出有一定的數量和質量保證的農產品。
這種系統性設計正帶來正向循環。比如近日,山東壽光宣布,主要蔬菜標杆企業將陸續入駐拼多多平臺並開設旗艦店,雙方「聯手」的基礎便是發揮「平臺經濟」規模效應,以超短鏈整合農產品供需。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類似的平臺越多,農民的收入越殷實,而農產品滯銷、爛在地裡的絕望求助也會越來越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