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億元的農產品上行市場,誰會擁有話語權?

2020-12-13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略大參考

在當下的商業語境中,農村和農民是新興的商品市場,是抽象的下沉對象。2020開年的一場疫情,或許將改變這種單向的身份屬性。

當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宅在家裡吐槽網上買菜要靠搶、果蔬價格蹭蹭漲的同時,眾多農戶則在封路封村的田間地頭,眼巴巴盼望著收購商的貨車出現。在傳統的運輸通路和渠道失靈後,滯銷的重壓隨之而來。矛盾顯而易見:銷售端供給不足,供應端產品滯銷。而後者時間事關農民家庭一年的生計——若再無」硬招」,農產品將腐爛在田間、枝頭,或者倉庫。

如果說疫情在衝擊眾多行業的同時也會激發新的機會——譬如非典時期出現的顛覆傳統零售業態的淘寶、京東以及本輪疫情中冉冉上升的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產業鏈冗長的農業領域,是否也會迎來變革點?倘若答案是肯定的,那個不破不立的節點又會出現在哪裡?

我們判斷,供應鏈重塑環節最有可能。

01

到線上去

疫情期間,產銷對接成為扼住農業的喉嚨。

首先是消費場景的變化。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宅在家中成為為疫情防控做貢獻的基礎模式。民眾的基本生活保障由線下轉移到了線上,由此帶來線上交易規模的擴大。以生鮮電商為例,每日優鮮一個月銷售蔬菜30735噸,美團買菜北京地區的日均訂單量為節前的2到3倍,而綜合平臺如拼多多,1月至2月初的水果蔬菜、肉禽蛋類等同比增長均超過150%。

訂單需求驟增是對各平臺供應鏈的一次集體大考。反映到消費端的直接感受是,網上搶菜還要定鬧鐘、翻攻略,刺激得就像又過了一個雙11。線上短時間內的缺貨,其實與物流不暢、人力緊缺有直接關聯。

不過更為本質的原因在於傳統農業產業鏈條的猝然斷裂。此前國內絕大多數農產品都是通過線下消化。根據不同來源的統計數據,目前超過90%甚至95%的農產品流通仍然是通過線下市場。線下渠道是冗長的。農產品從農戶—原產地收購商販—產地批發市場—銷售地商販—銷地批發市場—終端(超市/菜市場),最後才能送達消費者的餐桌上。保守估計,農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加價了一到兩倍。

冗長不僅導致交易成本的上升,還會帶來脆弱的副作用。在農產品的上行通道中,收購商、批發市場是關鍵兩環,但在疫情防控前期,上述兩個環節受道限制——收購商進不了村裡,部分批發市場也不開市,整個鏈條等於被攔腰截斷。於是短時供應不足和滯銷同時出現。

就在消費者端在線上拼搶手速的同時, 農戶端也轉向線上「自救」。此前很多受到疫情衝擊的線下行業先後向線上轉:在快手、抖音、一直播等短視頻平臺上,商場賣化妝品的導購小姐、教育培訓機構的授課老師、健身房瑜伽教練……都出現在視頻瀑布流當中。現在不僅農戶加入其中,甚至連浙江衢州市市長、廣東湛江市徐聞縣縣長這樣的官員也出現在電商平臺的直播間。

衢州產椪柑、徐聞產菠蘿,但兩地的水果在疫情期間都面臨滯銷。2月19日,上述兩地官員變身接地氣的「帶貨主播」,在兩個小時內幫助農民銷售近8萬個訂單、約60萬斤的水果。由於「粉絲」太多熱情,農戶們甚至還要在後方臨時補貨。

由滯銷到脫銷當然是極端情況。現實是仍有眾多農戶、合作社急需扶助。拼多多農業負責人此前透露,自1月底以來,持續有農業專家和學者聯繫拼多多,希望能夠共同解決特殊時期的農產品產銷問題,將疫情對農業生產的衝擊降至最低。

緊急情況下,各電商平臺都在期間開通助農通道,並向全社會收集農產品滯銷信息。以拼多多為例,截至目前其後臺已經收到了各地助農信息超過700條,其中超過20%的燃眉之急已經被平臺用戶解囊「化解」。

除流量支撐外,拼多多還為助農商品設置了5億元的專項補貼,以及每單2元的快遞補貼;同時技術團隊專門開發了小程序及H5應用工具「快團團」,以幫助沒有上行能力的農戶快速入門,在產地就能實現信息申報、農貨出村。

02

重塑供應鏈

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回溯歷史,每一次重大公共事件,對於行業都是一場加速變革的開端。可以預見的是,疫情期間消費場景的轉換、產銷對接方式的轉變,未來將會加快農產品的上行速率。

此前在關鍵詞為「下沉」的商業故事中,農村更多當作GMV增長的新引擎——雖然電商平臺們的工業品下鄉、農產品上行的雙向流通口號已經喊了好幾年,可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商業部數據顯示,2018年農產品網絡銷售額僅有2305億元,僅佔全年9萬億網絡銷售總規模的2.56%。甚至低於2017的3.39%以及2016年的4.27%。業內估計,2019年,中國農產品上行規模預計為3500億,但佔比仍不足10%。

數據統計有時候看起來很枯燥,這多半是因為數據本身的價值被湮沒在冗餘信息當中。倘若農產品上行規模突破10%意味著什麼?一個萬億元的爆發品類。

既然有市場容量這根胡蘿蔔在前,農產品上行為何依然極其緩慢?這其中有幾個主要原因:首先,很多種植者屬於分散生產,他們不具備產品上行的能力,比如缺乏店鋪運營能力;其次,農產品鮮少有品牌意識,傳統電商的搜索邏輯不符合農產品的消費場景,很少有消費者會主動搜索農產品,很多消費者也不清楚農產品不同品類的具體名字;再者,農產品多是非標化種類,同樣是一斤沂蒙蘋果,大小、口感、含量量都會不同,不像工業品有統一標準可以衡量。像哀牢山的褚橙,從2012年上市到2019年能賣出2萬噸,靠的絕非是褚時健晚年創業的勵志故事,而是過硬的品質保證。

在這些挑戰面前,電商如果只做交易撮合的平臺,很難撬動整個產業鏈。疫情像一面放大鏡,防疫期間的農產品滯銷讓所有人都開始意識到,改革農產品流通環節的供應鏈勢在必行。

農業農村部近期召開產銷對接的視頻會議時,也專門為拼多多、優農協會、中化集團等涉農平臺布置了相關任務。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甚至建議,農產品電商打通一條採收、加工、物流和銷售的農產品數字供應鏈,引導產銷高效連接,讓居民買菜不出社區,菜農賣菜不出產地。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指出,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加強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建設,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

農產品上行對消費者的益處也顯而易見。傳統的線下產業鏈條裡,農產品要經歷各個環節都有物流、倉儲的成本支出,且生產者和消費者信息嚴重不對稱,由此催生了包括用藥過度、提前採摘到售賣前催熟、冷鏈支出巨大等很多問題。在電商平臺介入後,消費者可以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源頭可控的農產品。

03

農產品平臺的「硬招」

商業作家、新經濟100人創始人李志剛近日預測,疫情過後農業是受益行業之一,並有機會誕生新的巨頭。他認為,以「百果園數千家門店聚集上千萬用戶的需求,拼多多億萬消費者對70分農產品的訴求,美團百萬家餐飲商戶食材採購的需求「為代表的消費網際網路的聚集效應,會倒逼上遊供應鏈改革以及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

具備話語權的平臺,擁有深入改造產業鏈的能力與責任。農產品不同於工業品,這一品類的流通變革,波及的將是14億消費者的基本生活,以及超過兩億農民的切實收入。

阿里、京東、拼多多先後下場,各自基因決定他們招式不同。以有可能誕生千億美元公司的品牌農產品為例,阿里提出用數位化改造農業,京東搭建地方特色館、篩選品質農貨上線,拼多多則通過「最初一公裡直連最後一公裡」的包銷方式,深度介入種植、加工和銷售三個環節,打造超短鏈。

從數據來看,以農產品起家的拼多多,已經處於領先行列——2019年拼多多平臺農產品成交額達到1364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

商務部研究院今年1月發布的《2019中國電商興農發展報告》顯示,隨著拼多多等新電商平臺重塑農產品供應鏈模式,讓小農戶與大市場實現低成本對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助力了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農業農村部會指導拼多多發起成立「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服務公益聯盟」。

不像一些網際網路行業,農業沒有捷徑可走。相反,這是一場馬拉松,不出硬招、不做通盤規劃,很難撬動真正的市場變革,或者等到真正的紅利期。

值得關注的是,誕生於「五環之外」的拼多多,此前藉助「拼團」的新電商模式,已經建立了「天網」「地網」的系統性農產品供需匹配機制:需求端,通過「天網」即農貨智能處理系統,平臺對覆蓋產區包括特色產品、成熟周期、物流條件、倉配設施、加工型產業設施等在內的數據和信息,經由系統統籌計算後匹配給對應的消費者;供給端,平臺通過「地網」系統帶動86000餘名新農人返鄉。在此基礎上,通過持續的聚合消費者訂單,將需求信息對接到新農人和合作社,把現有資源、土地、人員整合,優化種植方案,提升每畝產出,使得農民能生產出有一定的數量和質量保證的農產品。

這種系統性設計正帶來正向循環。比如近日,山東壽光宣布,主要蔬菜標杆企業將陸續入駐拼多多平臺並開設旗艦店,雙方「聯手」的基礎便是發揮「平臺經濟」規模效應,以超短鏈整合農產品供需。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類似的平臺越多,農民的收入越殷實,而農產品滯銷、爛在地裡的絕望求助也會越來越稀少。

相關焦點

  • 商務部研究院:農產品網購站上新風口,新電商成上行重要渠道
    新京報訊(記者 秦勝南)12月9日,商務部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消費市場發展報告》顯示,農產品網購成為新風口,開始引領消費風潮。新興電商平臺通過創新,重塑農業產業鏈,成為農產品上行的重要流通渠道。
  • 農村淘寶綁定天貓:「消費品下行」大有可為,但「農產品上行」任重...
    「我們整個農村淘寶會做兩件事情:第一件上行,第二件下行。」王建勳表示,「上行首先要解決農業的問題,農產品轉成商品的問題,我們會打造「淘鄉甜」,幫助優質農產品進行品牌的打造。把好的、有特色的農產品帶到城市消費者的餐桌上,這是我們真正的使命。
  • 為什麼電商下行很順利,農產品上行卻這麼難?
    我們在談消費升級、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時時常會忽略這些小城市,但是拼多多的成功卻引來更多人的關注,下沉市場。然而,再看農產品上行。農民在網上買東西,也會想,自己種的農產品是不是也可以通過網上銷售呢?很多人想通過網上去銷售,卻遇到了大量問題,第一就是物流成本,從縣城寄10斤農產品到其他城市,運費就要二十多,比農產品本身的價格都要高很多,第二就是售後,農產品容易壓壞,搞不好還要賠本,另外還要懂電商,會運營等等,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農產品上行之路道阻且長。
  • 解讀阿里巴巴村淘、年貨節:上行和下行
    1.5萬億元、農產品市場容量超過4萬億元、農村消費電商也在萬億元級別。布局農村市場的也不止阿里一家,在筆者看來,雖然這片市場未來達萬億級別,但就目前來說,受到物流以及網點布局和農民意識等的影響,難以實現盈利。  孫利軍在接受訪問中表示:農村淘寶未來是智慧農村的出現,農村淘寶不只是解決買與賣的問題,今天是解決的老百姓的生活與工作,村淘本身是一種公益。此外,阿里做農村電商最主要為三件事:天網、地網和人網。  人網:人是核心。
  • 2020年中國農產品電商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跨境電商市場...
    據統計,全國三個期貨交易所農產品期貨交易品種累計達到15個,2019年全年交易16.44億手,交易額達到52.68萬億元;交易農產品期權品種累計6個,2019年交易3562萬手,交易額達到205.58億元。農產品網上期貨、期權累計交易16.79億手,累計成交額52.68萬億元。
  • 央行公布10月金融市場運行情況:發行各類債券4.8萬億元
    數據顯示,10月份,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4.8萬億元;銀行間貨幣市場成交共計65.6萬億元,同比下降 4.4%,環比下降 37.3%;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成交10.5萬億元,日均成交2 6202.5億元,同比下降30.2%,環比下降39.33%;上證綜指收於3224.53點,較上月末上漲 6.48點,漲幅為0.2%;深證成指收於13236.6點,較上月末上漲329.15點,漲幅為2.6%。
  • 從「菜園」直通「菜籃」 ——聊城郵政探索農產品上行新模式
    近年來,受政策影響,農產品上行迎來風口,聊城越來越多的特色農產品通過網際網路走向了全國各地。在此背景下,為打通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裡」和「最後一公裡」,聊城郵政探索實施了貫穿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的配套服務,將農民與市場連接起來。  「綠色土壤」催開金銀花  「今天摘了多少?」記者問道。
  • 農貿行業競爭加劇,農產品批發市場如何立於不敗之地?
    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形成的商業業態,發展到現在已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流渠道。2010年全國共有4500家農產品批發市場,2016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達到了4.7萬億元,佔據了全國農產品70%的流通規模佔比,妥妥的一個萬億級大市場,隨之而生的則是對農批市場設計的極大需求。
  • 2020年中國農產品加工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全年營業收入較...
    2019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6.6%,比工業高0.7個百分點。2019年行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79.8元,較2018年下降0.4元,比工業平均成本低4.3元,降本效果顯著。,國際金融市場持續暴跌,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
  • 產品零散難收購、生產標準不統一……電商扶貧破解農產品上行難題
    之前,渠道商要收購農產品,一般是派人挨家挨戶打聽,農戶分散、收購效率低;農戶要賣自家產品,則多半靠肩挑手提或用三輪、農用小貨車送到農貿市場,麻煩又勞累,銷售情況有時也不盡如人意。而今年,石柱縣開發了一套「遠山結親」電商扶貧模式,改變了雙方的窘境。「遠山結親」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一上線,就給每家農戶制發了二維碼,有誰要賣產品,在家掃碼就可填寫並上傳相關信息。
  • 郵政+拼多多=農產品上行
    近日,在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與多家電商平臺合作推動「919電商節」期間,「陝西渭南模式」「廣西貴港模式」等農產品上行模式受到廣泛關注。據悉,中國郵政將在3年內打造150個農產品基地,為拼多多平臺源頭供應更多的優質農產品。
  • 拼多多,拼出來的1.27萬億泥土市場
    一般而言,農產品在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至少要經過五層分配流程。想要降低損耗就必須減少流程,讓賣家和消費者直連,從而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其中最簡單的方法無疑是產地直銷,由蟹農親自打包之後直接寄送,也就是電商。但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19年中國央行農產品銷售的潛在市場總額為8.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來自網上的銷售額只佔不到7%。還不到實體商品的三分之一。
  • 《2020年新農人調研報告》:模式創新+人才培育成拼多多農產品上行...
    9月21日,瞭望智庫發布《2020年新農人調研報告》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認為,「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趨勢,不僅推動城鄉經濟形成穩定的正向對流,同時也為參與其中的平臺型市場主體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
  • 阿里公布助農成績單:三年助銷農產品5400億元,穩居全國最大農產品...
    9月17日,來自阿里巴巴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過去三年阿里巴巴平臺農產品交易額超5400億元。這一數據遠超同行。阿里多年來一直穩居中國最大農產品上行平臺。此前,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2018年天貓、淘寶佔全國縣域農產品市場份額約75%,是中國農產品上行主渠道。
  • 蘇培科:2012A股市場掀三座山 方能上行
    如此看來,A股市場的持續性下跌,不是在屠殺百萬富翁,而是在"割韭菜"。難怪新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說 "低收入者不適合炒股"。如果在這個長期只重圈錢的市場裡炒股猶如在"捐錢",最後連錢捐給誰都不知道,這就是A股市場制度的悲哀。要想改變這一現狀,2012年的重中之重是推翻壓迫A股市場上行的"三座大山"。
  • 「呵護」萬億元市場 生豬期貨明年1月8日掛牌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生豬期貨的推出將為生豬養殖產業帶來利好,未來這個萬億元的市場可利用期貨價格信號,預期未來現貨價格變動,有助於生產經營者調整生豬經營計劃。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生豬期貨將是首個採用活體交割的期貨品種,在交割方式上實行車板交割與廠庫交割並行,每日選擇交割和一次性交割相結合,並配以期轉現交割。
  • 巨鹿:網絡直播助力農產品上行
    巨鹿:網絡直播助力農產品上行直播2小時,交易訂單8000餘筆,交易額近20萬元近日,巨鹿縣首屆電商扶貧公益年貨節暨「淘寶村播」試點縣啟動儀式活動現場,此前,省商務廳、阿里巴巴集團和河北廣播電視臺農民頻道聯合啟動河北興農扶貧「村播計劃」,該計劃選取部分縣開展電商直播試點,藉助新媒體電商渠道,促進農特產品上行。巨鹿縣是全省首批12個「興農扶貧村播計劃」試點縣之一。活動邀請多位淘寶和快手主播助陣,進行了兩個小時的公益直播帶貨,集中展示了該縣金銀花茶、金絲皇菊、克瑞森葡萄等百餘種農特產品。
  • 行業景氣觀察: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同比增幅擴大 農產品價格景氣上行
    資源品方面,螺紋鋼、鋼坯、鐵礦石價格上行,鋼坯庫存漲幅較大;動力煤價格上漲;玻璃價格繼續上行,多地區水泥價格指數下行;原油價格上升;有機化工品價格多數上行,工業金屬中鈷、錫等價格漲幅較大。核心觀點·【本周關注】近期豬肉、豆粕、玉米等多種農產品價格漲幅較大。
  • 醫療器械萬億市場:誰能扛起PK全球巨頭大旗?
    全球醫療器械巨頭在展示黑科技的同時,也在瞄準中國的巨大醫療器械市場。據測算,2018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超5300億元,預計未來10年的年複合增速仍將超過15%,2024年將達到1.23萬億元規模。而2017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為2.84萬億元,同比增長約4%,預計2024年將達到4.2萬億元,複合增速約為5.6%。
  • 阿里副總裁李少華:對農產品上行的「最前一公裡」進行重投入
    如果說產地倉解決的是農產品上行「最前一公裡」難題,物流中心則暢通農產品進社區和城市餐桌的「最後一公裡」,兩者合力形成數字農業倉配體系。產地倉的設立,讓農產品賣得更多;修通農產品上行的「高速公路」,則確保農產品賣得更快。數字農業50人論壇由阿里巴巴大農業辦公室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