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人強迫聾啞人乞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2020-12-16 紅網

——本文系紅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12月5日,陝西西安蓮湖區法院審理了一起組織、逼迫殘疾人進行乞討的案件。蓮湖區檢察院指控,馬某和張某指示楊某尋找聾啞殘疾人進行乞討為其牟利,先後三次將9名被害人騙至陝西西安,在鐘鼓樓廣場進行乞討,其中兩名被害人成了從犯。讓人想不到的是,3名組織人也同為聾啞殘疾人。目前,5名被告人均被判處有期徒刑。(12月6日《新京報》)

每每想到聾啞人這一群體,我們都會心生憐憫同情。在一個無法通過聽覺獲取外界信息,也無法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世界裡,聾啞人所承受的苦難是我們常人無法想像的。但儘管如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是從一而終、適用於全體社會公民的。201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並公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其中第十七條規定,以暴力手段、脅迫手段組織殘疾人或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乞討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案件中,這三名組織人員顯然已經進行了組織殘疾人進行乞討活動的違法犯罪行為。犯罪的組織者本人也是聾啞人,但並不能因此而獲得違反法律的特權。

然而,對於殘疾人違法犯罪現象,國家機關進行及時、公正的法律審判以外,相關部門還應重視對聾啞人等社會弱勢群體的人文性關懷。以聾啞人為代表的這樣一部分社會特殊群體,很多情況下會因其特殊性或弱勢地位而逐漸自發地形成一個與社會主流人群日漸脫離的邊緣化群體,在這個「小團體中」,群體成員很容易迫於群體壓力的影響而走向錯誤的發展方向。本案的起訴書顯示,第一次與熊某一起被騙的另外兩名聾啞人也參與對其他乞討人員的管理,被害人或不好好工作或未完成當日乞討任務,楊某與已轉為幫兇的兩名聾啞人便會對其進行訓斥,楊某還拿刀威脅要切被害人的手指。在這樣的群體威脅下以及同為受害者的同伴不得不順從犯罪行為的群體壓力中,加之無法及時尋求有效援助幫助自己脫身,這幾名不願乞討牟利的受害者除了隱忍順從也別無他法,最終釀成了犯罪的結果。

一直以來,國家社會對殘疾群體的關懷,更多地集中於物資經濟上的支持援助,卻忽視了對他們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弱者逼迫更弱者,被害人變成幫兇從犯,這種關係的形成和建立是極度罪惡和扭曲的。基於此,在一個不為人知的群體裡形成了一個以暴力、威脅為制衡手段的權力鏈條,這種情況是十分可怕也是可悲的。俗語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憐之處尚可以克服改善,可莫讓這「可恨之處」真的伴隨著每一個可憐之人,否則他將真的成為那「最可憐之人」。

文/胡瞭然(山東大學)

相關焦點

  • 東莞現「丐幫」:乞討有任務 聾啞人被恐嚇毆打
    以介紹打工為名騙入乞討組織   「我是2014年8月被他們騙過來強迫乞討的。」19歲的聾啞人阿雲用手語比畫著說,「當時老鄉說是過來打工,包食包住。」「我兒子小樂是2013年經人介紹來廣東一帶打工,之後就一直聯繫不上他。」聾啞人小樂的父親說。  據了解,該乞討組織的頭目之一叫劉紅民,今年47歲,陝西人,聽力一級殘疾。
  • 丐幫乞討有任務 「幫主」從老家騙來7名聾啞人行乞
    行動中,公安機關破獲了另一起組織殘疾人乞討案件,今天,公安機關將該案的嫌疑人劉紅民以組織殘疾人乞討罪移送至東莞市第二市區檢察院審查起訴。  以介紹打工為名騙入乞討組織  「我是2014年8月被他們騙過來強迫乞討的。」19歲的聾啞人阿雲用手語比畫著說,「當時老鄉說是過來打工,包食包住。」
  • 控制聾啞人乞討,「丐幫幫主」獲刑
    信息時報訊(記者 何小敏)街頭殘疾人乞討,行人難免心生憐憫慷慨解囊,可誰能想到,這背後竟是個有組織的「丐幫」,乞討已是一門生意,乞討者早已受人控制。近日,東莞市中院對這宗影響惡劣的組織聾啞人乞討案件作出終審裁定,「丐幫幫主」被判了刑。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的」你怎麼看?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的」對此你怎麼看? 現實中確實有很多這樣的問題,有很多好吃懶做的人把日子過得朝不保夕,過得悽慘悲涼,讓大多人都生出惻隱之心,但是日子過成這樣肯定是有原因的,有些原因確實是讓人痛恨的!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筆下,是說來評價所著小說人物孔乙己的,孔乙己受封建理教荼毒至深,在讓人同情可憐的同時又讓人憤恨!
  • 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嗎?
    「可憐」和「可恨」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不信你換一個詞試試:可愛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怕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敬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誒?怎麼都好有道理的樣子。每一句聽起來都像是名言警句。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只要是一個人,就必定有可恨之處。
  •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真的是這樣嗎?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真的是這樣嗎?我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國家,文化底蘊深厚,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俗語相信很多朋友們都聽自己的長輩們說過,真的是這樣嗎?下面咱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吧。從字面上來看,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外表看著可憐的人,他的身上肯定會有那種讓人覺得難以忍受的缺點。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的人雖然貧窮,但是骨子裡卻透露著堅強正直,讓人欽佩;而有的人,卻不是這樣,下面咱們就一起來說一說。
  • 魯迅先生為什麼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到底說的是誰?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充滿了嚴肅的批判性與深刻的哲理性,意思是現在勢單力薄、貌似可憐、孤立無援、處境艱難的人往往有前因後果,甚至咎由自取。魯迅先生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等多個領域有重大貢獻,其一生致力於喚醒麻木的人們,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出現多個悲劇人物,《阿Q正傳》的阿Q,《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祝福》中的祥林嫂等等,他們生活可憐,傳統古板。
  • 可憐之人真的必有可恨之處?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事實真的如此嗎?何為可憐之人,無家可歸之人,孤寡殘疾之人,生活貧苦之人,眾叛親離之人,身傷苦病之人,這些人都是可憐之人。這些人都有可恨之處?萬事沒有絕對,相信他們之中絕對有一部分人是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不斷地作,才把自己作到可憐地步的。可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卻給天下所有的可憐人都定了性,讓他們都成了可恨之人。而且還有許多人視這句話為真理。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真的是這樣子嗎?
    但總有一些人,他們的可憐,其實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他們是弱勢群體,但實際上,如果你再反覆揣摩一下,這些可憐之人,居然有其可恨之處,他們如今困苦的境地都是其一手造成的!魯迅先生曾疾呼:「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興許,他們就是這樣的一批人!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的」你怎麼看?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的」對此你怎麼看?個人贊同這個觀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筆下,是說來評價所著小說人物孔乙己的,孔乙己受封建理教荼毒至深,在讓人同情可憐的同時又讓人憤恨!社會是現實的,一個可憐人的諸多不如意,確實有些是自己咎由自取造成的,有些人明知自己錯了卻不知道悔改,再次遇到同樣的事還會犯同樣的錯,這確實是無法讓人同情憐憫的!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什麼是可恨之人?
    魯迅與孔乙己那些「可憐可恨」之事說起俗語,我最先想到的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但這句話出自哪卻無從考證,不過魯迅在《孔乙己》中有說過這句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確實如魯迅所言,孔乙己是個可憐之人,他的可憐有環境的原因,也有個人原因導致的。一個讀書人讀到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的地步,確實值得同情。無處釋懷的孔乙己,本想以讀書入仕,結果科舉向他關上大門,孔乙己恰好又趕上知識廉價的時代,所以一個可憐的落魄書生形象躍然紙上。
  •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呢?老祖宗是這樣說
    魯迅與孔乙己那些「可憐」「可恨」的事兒根據不完全統計,諸多俗語中有一句話普及率特別高,那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至於此話出自哪裡,早已經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首次登上「大雅之堂」的文學領域,得益於魯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被魯迅先生創作出來後,一直是個褒貶不一的人物,至少魯迅先生對他的評價很是一般
  • 安家: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相對於徐文昌,劇中房似錦的遭遇似乎更加讓人同情。提到房似錦的家庭,這三個人物不得不提,一個是可憐的弟弟房家棟、一個是可恨的母親潘貴雨,還有一個能力有限,但是卻竭盡全力幫她走出大山的爺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相比撒潑無賴、明搶豪奪的潘貴雨而言,貌似可憐的房家棟其實更遭人恨。作為房家唯一的兒子,跟出氣筒房似錦筆記來,他從一出生就是家裡的眾望所歸。
  • 北京「丐幫」幫主年掙百萬 組織聾啞人乞討受審
    2014年5月22日,北京朝陽法院刑庭公開審理兩起涉嫌用暴力手段脅迫組織聾啞人乞討的案件。圖為於東東在離開法庭時用手語對媽媽說「媽媽我愛你」。京華時報-東方IC2014年5月22日,北京朝陽法院刑庭公開審理兩起涉嫌用暴力手段脅迫組織聾啞人乞討的案件。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什麼是可恨之人?看看魯迅怎麼說
    魯迅與孔乙己那些「可憐可恨」之事說起俗語,我最先想到的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但這句話出自哪卻無從考證,不過魯迅在《孔乙己》中有說過這句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確實如魯迅所言,孔乙己是個可憐之人,他的可憐有環境的原因,也有個人原因導致的。
  • 心理學: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別再被「可憐人」騙了
    情感美文 首發原創不易 抄襲必究可憐之人,分真可憐之人和假可憐之人,真可憐之人,一般很少,比如孤兒院的孩子。01、可憐之人,往往利用人的同情心,不勞而獲 (比如乞丐之類)乞丐和殘疾人、弱勢群體,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在很小的時候,父母的教育裡,就有分曉。父母總是教育孩子:乞丐本無種,懶惰就可以。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切莫輕言這句話
    今天,我在某問答平臺上注意到的一個問題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你怎麼看這句話?作為一個業餘作家,我早就想談談這個問題了,今天幸好遇到這個問答,我就來發表一下淺見吧。首先,「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有一定道理。有一些最底層的可憐之人,的確身上有許多可恨之處。比如狹隘,自私,冷漠,欺弱,無賴等等。
  • 《平凡歲月》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平凡歲月》中李大寶有兩個弟弟,兩個妹妹,他們兄弟姐妹總共5個人。從小到大只有李大寶的二弟二寶不太老實,坑蒙拐騙、偷雞摸狗。二寶為什麼和其他的幾個孩子不一樣這是有原因的,一是二寶有姑奶奶寵著,不管做錯什麼事姑奶奶都不捨得打他責罵他。二是因為一個埋藏在姑奶奶和李大寶媽媽心中的秘密。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其實還有下一句
    現在我們也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意思就是,一個人看著可憐,過得很不如意,其實大多都是自己咎由自取,背後有讓人可恨的地方,不值得可憐,這句話說透了人性,其實這句話還有個下句,也很現實,那就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
  • 很多人的善良死於一句話: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
    我特別想勸這些說風涼話的人:要善良。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一時好奇心起,想看看這句話到底是哪位高人說的,找到這句話的語境,什麼樣的可憐人有什麼樣的可恨之處,才能說出這種涼薄的話來。結果,我翻遍了古代聖賢典籍也沒有找到這句話的出處,考源最接近的是《小窗幽記》中的一句話:「天下可愛的人,都是可憐人;天下可惡的人,都是可惜人」不需要我們細品,就能看得出,這句話充斥著悲天憫人的善意,與「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根本不是一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