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大興安嶺林木蔥鬱,水草豐沛,經過雨水的洗禮,更是煥發出勃勃生機。22日,第八屆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採訪團來到素有「綠色香格裡拉」、「天然氧吧」等美譽的大興安嶺新林區,一同探求綠色屏障的前世來生。
媒體聚焦西伯利亞紅松。
薛登講述西伯利亞紅松。
走進新林區碧洲林場西伯利亞紅松種子園內,一股股清香撲面而來。據了解,碧洲林場1992年開始從俄羅斯進行引種育種西伯利亞紅松,1995年春開始適應性試驗的定植,2002年被國家林業局列為「948」重點科技項目。2006年12月林場對「西伯利亞紅松優良種質資源引進」進行了驗收。目前該種子園內共有植株7萬餘株。
經過20多年的孕育,現在西伯利亞紅松均長勢良好,已進入速生期。大興安嶺新林區政辦主任薛登向記者們介紹,「西伯利亞紅松是歐亞大陸寒溫性針葉林帶著名的成林樹種,具有材果產量兼優的特點。西伯利亞紅松壯年期在80-90年,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明顯。目前這些紅松要10年後進入產果期,松籽在國外每公斤賣到20-30美元。」
碧洲林場西伯利亞紅松種子園佔地面積50公頃,是新林區將培育種源、科研宣教、生態旅遊打造為一體的產業發展園區。該項目作為新林區「十二五」規劃十大林下經濟產業之一,同時也是人才創業基地,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加強與相關科研單位及大中專院校的聯繫,共吸納項目科技人才11人。
該項目全部建成後,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薛登說,由於近年來,人為破壞等原因,導致我省災害性天氣頻發,而大興安嶺生態資源豐富,是華北地區的天然屏障,對防風防沙起到重要的作用。
據了解,西伯利亞紅松在我國屬於漸危物種,僅產於新疆北部阿爾泰山西北部,分布面積十分狹小,種子不易傳播,易受危害,林下天然更新不良,幼苗極少。
為使西伯利亞紅松在大興安嶺地區甚至我國大範圍定植成林,去年以來,新林區利用漠大中俄石油管道伴行公路的設計路線與科研林相臨這一優勢,對原有西伯利亞紅松科研林進行改造升級,投資完成道路硬化和林地撫育。這一基地的建設,不僅可改善林區樹種單一、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經濟價值不高等現狀,還能拉動旅遊業發展,使更多的人認識西伯利亞紅松,為今後生態發展奠定基礎。(記者侯巍 孫曉銳 鄧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