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際友人的視角打開青島文旅的「朋友圈」,青島又會成為一座怎樣的文旅之城。9月13日,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青島金莽原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國際友人@Qingdao文旅交流體驗行」活動繼續踏上青島文旅發現之旅,趕赴西海岸新區和上合示範區等地,探秘青島「品牌之都」的魅力。國際友人在第一現場,沉浸式感受到了青島文旅的多樣表情,更多國際友人的加入,也讓青島文旅的「朋友圈」不斷擴容。
本次交流活動集中展示了青島西海岸新區「影視之都」、中德生態園、膠州市文化館三張極具本土特色的文旅名片。青島再次以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文化和旅遊資源,成為名副其實的文旅交流「國際客廳」。
「國際友人@Qingdao文旅交流體驗行」活動,是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經過3個月的精心籌備,面向在青學習、工作、生活的國際友人開展的一次青島文旅國際交流活動。區別於以往,本次活動從國際友人的習慣和視角出發,創新活動方式、組織形式、展示形式向全球傳遞青島文旅開放、融合、時尚的聲音,以創新型文旅交流模式打通國際國內雙循環。
「在我參加這次活動之前,我來過黃島,但對這裡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今天的活動讓我真正體驗、認識了青島,很震撼」,來自辛巴威的蒂通過本次活動真正走進了青島。蒂目前就讀於中國海洋大學,來中國已經三年,在活動現場,她通過手機不斷的將視頻、照片傳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讓他們線上體驗青島的開放、活力。
文化旅遊作為國際交流的橋梁和紐帶,是世界各國友人了解青島、認識青島、感受青島的重要媒介。活動現場,國際友人近距離體驗皮影戲、膠州秧歌、膠州剪紙、八角鼓,感受著青島傳統與現代並重的文化特色,青島本土特色鮮明的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出現在他們的朋友圈。
本次活動承辦方負責人梁彩霞說:「青島一直是開放性的城市,今年受疫情影響,情況特殊,但是不能停止國際交流,如何在此背景下,在家門口做國際推廣,我們在原來體驗的基礎上創新內容、形式、平臺的搭建,打破原有的文旅交流思維。」搭建好文化旅遊交流平臺,讓國際友人成為文旅交流內容的創作者,以國際友人的所見、所想、所感為青島文旅交流畫出更大的同心圓,是本次活動的亮點所在。來自索馬利亞的依斯說,「我經常和家鄉的朋友說起青島,他們都想來青島看看。」
青島文旅作為外國人體驗青島的媒介之一,也為青島國際交流合作培植出更豐厚的土壤。
19歲的俄羅斯男孩王小龍是個地道的「中國通」,4歲時來到中國至今已有15年,但兩個星期前剛到青島的他卻是位「新客人」。
2018年6月青島成功舉辦上合峰會,躋身「峰會城市」,青島以海納百川之態搭建新型國際交流合作的平臺。王小龍的父母順勢將公司搬進膠州上合示範區,成為第一家入駐上合的外資企業。「上合國家在這裡享受的優惠政策特別多,在這裡能夠免12%的稅。」在上合示範區,王小龍和他的朋友謝爾蓋現場直播帶貨,為在場的青島群眾、國際友人介紹俄羅斯特產。
在上合示範區、山東自貿區、「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國際客廳等發展機遇的持續加持下,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看好」青島,願意留在這座開放、現代、活力、時尚之城。
此次文旅之行,是青島開放盛情的真實寫照。在膠州市文化館,32個平均年齡10-12歲的孩子們以一段膠州秧歌盛情歡迎國際友人。
在棒子的敲打聲中,國際友人們拿起扇子、棒子加入這場熱鬧非凡的秧歌表演中。
「他們很熱情,我愛中國,我愛青島」,來自俄羅斯的謝爾蓋用中文向孩子們表示感激之情,來自辛巴威的蒂則用一首中文歌曲《剛好遇見你》回應島城孩子的盛情。
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二級調研員杜寶仁表示,這次活動達到了我們最初的設想和目的,通過旅遊作為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載體,讓外國人切實感受地道的中國文化、青島文化。這次活動通過外國人的說、唱、侃、演來呈現青島文旅的精彩之處,讓文旅交流拋開了過去的固有模式,變得更接地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