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庫斯•呂佩爾茨 (Markus Lüpertz) 攝影:安娜
4月25日是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馬庫斯•呂佩爾茨74歲生日,也是他在北京時代美術館舉辦的《西方繪畫的回歸:馬庫斯•呂佩爾茨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展》開展的日子。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藝術與思想系列講座」藉此次馬庫斯•呂佩爾茨到訪中國的機會,邀請這位德國國寶級藝術家、德國新表現主義殿堂級人物、曾任杜塞道夫藝術學院院長長達21年之久傳奇人物,於展覽後,也是74歲生日的第一天,來到北大,暢談他的藝術與思想。
此次講座是繼4月13日「藝術與思想系列講座」第三場「大衛•霍克尼:談當代美感的建立」後的又一次京城文藝界矚目的重大事件。馬庫斯•呂佩爾茨在北大的講座題為「個人英雄與公眾人物」,與大家分享他的藝術思想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探索歷程與任職經歷。呂佩爾茨堅信藝術家身份的重要性,並且作為藝術家與藝術學院負責人的雙重身份,提出個人主義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與選擇。
朱青生教授和呂佩爾茨及翻譯
4月26日下午四點,講座正式開始。主持人朱青生老師介紹說:「呂佩爾茨先生作為在世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是繪畫復興的典型代表。我們今天希望聽到呂佩爾茨深入談論藝術家個人的作用和在社會的作用,以及藝術的解放和自由。」
講座中,呂佩爾茨先生首先講到:「我是一位藝術家,而不是一位學者,也不是政治家。所以我會說謊,每天說的話都不一樣,無論何時何地總覺得自己說的很對。」
他還談到:「在中國封建的朝代中,藝術家是附屬於統治者的,和曾經的歐洲一樣,只是傳達統治者的理念;通過宗教,他們的創作以歌頌生命和愛情為主。」
他認為左傾的藝術家是為政治服務。很多藝術家非常政治性的主題是非常違背創作原則的,尤其是德國分裂時期的東德,很多大師也不得不屈尊如此,他們創作出來的藝術空間是完全服務於政府的。而現在,兩德統一,面臨的是完全不同的狀況。如今的解放使得那些藝術家對東德展開批判,迎來了他們最美好的時光。民主是管理方面的,如果對藝術進行管理顯然是不可的,藝術有其自己的體系。所以他當時當校長,是用非常專制的方式。當時的思潮就是要把藝術學院(Academy)變成學校式的體制,他堅決反對,Academy本來是非常獨立於體制之外的存在。
最後他說美術學院就是教人做藝術家,不該是獲得學位,而是學徒式的。現在的學位制,不是教授的要求,而是政府,學生對此也很支持,開始他不太理解為什麼,後來才聽學生說,有了學位,失業後可以拿政府補償。呂佩爾茨認為,自由的藝術家是不需要學位的,藝術學院不應當只關注學生的個人命運和事業發展,而是藝術本身,教會學徒欣賞前輩的創作,也以此為榜樣去進行藝術的創作。當然前提是這些學徒為藝術作品感到讚嘆。
呂佩爾茨在現場親自講解自己作品的環節,也令聽眾興趣盎然,以下是一些有趣的節選:
上圖:仿十九世紀德國藝術家馬雷斯的作品。畫面中的光是德國擺脫黑暗向光亮前進的展現。從歌德開始便一直有著前往義大利的光亮的渴望。
上圖兩張:背部系列作品。他不想展示人物面部,這樣去掉了人物的戲劇性。畫面的影射在於人物背部的喜鵲翅膀和龜殼。整個色彩單一沉悶,並非普通油彩。
上圖:風景畫中的影射元素:軍盔是對德國歷史中納粹的象徵,蝸牛則是一種緩慢的生命。畫面中還有著一種速度,色彩分布、線條展現的速度,擺脫束縛、獲取自由,給觀者思索,但不是一個不能解讀的秘密。去拓展世界,而非拯救世界,這是上帝給藝術家的任務。
上圖:《尤利西斯》。新的創作系列,阿卡迪亞。古希臘、羅馬時代藝術重溯。在當代繪畫越來越不像繪畫的時候回歸具象的繪畫本身。
上圖:《莫扎特雕塑》,馬庫斯•呂佩爾茨說:群眾看到後很憤怒,因為看起來像個裸女形象,所以群眾把瀝青澆在它身上。像是「魔笛」中的情景。幹這件事的人後來死了,這是毀壞我作品的下場。
上圖:《大力神海格力斯方案6》,雕塑18米高,但畫室只有8米,所以整個身體被一分為三,頭、軀幹、腿,和起到支撐的金屬杆。他的雕塑的特點在於其塗色,因為他是一位畫家。這是古希臘、羅馬在大理石上塗色的傳統,但我們尚且不知當時人們的創作技巧。
講座信息回顧:
講座海報
講座海報
講座主題:個人英雄與公眾人物主講:馬庫斯•呂佩爾茨(Markus Lüpertz 藝術家曾任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學院院長)主持: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朱青生(LaoZhu)類型:公開講座,提前預約時間:2015年4月26日,16:00—18:00 地點: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號樓一層阿里巴巴報告廳主辦單位:北京大學歷史系協辦單位: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北大光華-保利藝術與管理研究中心北京時代美術館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
馬庫斯•呂佩爾茨簡介:
1941年生於利貝雷茨,上世紀60年代開始從事藝術創作,80年代即已經獲得了國際聲譽,與基弗、伊門多夫、巴塞利茲、彭克、波爾克等人共同作為德國新表現主義最重要的藝術家聞名於世,亦被譽為德國國寶級藝術家。作為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呂佩爾茨在藝術上有著獨特的個人主義追求,同時,作為杜塞道夫藝術學院的院長(任職期長達21年),又需要承擔起帶領藝術學院發展的責任,並成功地開啟了杜塞道夫藝術學院眾星雲集的時代。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如:彭克、伊門多夫、波爾克、裡希特這些璀璨的名字都與呂佩爾茨有著深入的交往與共事經歷。這看似矛盾又充滿挑戰的雙重身份共同成就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呂佩爾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