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慎終追遠,培厚精神文化土壤

2021-03-01 人民日報評論

這個清明,去了江南的一處墓園,揮別至親。

 

春和景明,油菜花在田野間歡然舞蹈,垂柳羞怯地拂過初暖的河水,一簇簇鬱金香被陽光打得金燦燦的,更有孩子們蕩著鞦韆、劃著小船的笑聲泠泠飄向耳邊……沒有一絲陰鬱氣息,幕天席地撲面而來的,都是活潑潑的生命氣象。如同一位作家優美的描述,「死亡與生命美麗地融合和交流,就像森林與草原、平地與高山、溪流與星星……」

 

頓時徹悟先人設立清明節的深意:在生命最蓬勃的時節,慎終追遠、祭奠先人,會更透徹地體會秋落春生、生生不息。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人們掙脫了冬天厚重的束縛,舉家郊遊。雜花生樹、煙柳纏綿,給祖先敬上一炷香,在陽光下插柳、拔河、蕩鞦韆、踢足球,所謂天人合一,此之謂也!未知生焉知死,所以視死如生,生死相依——這是多麼智慧的中國哲學,多麼豐盈的中國氣派!

 

為什麼先哲認定,「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至親的離去,痛徹肺腑,必是最能觸動生者心弦的重大事件。在對親人的懷念中,人們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軌跡。天人永隔,給了生者承擔家族責任與社會責任的道德勇氣;有助於認真省思人生的意義,掙脫名韁利索,不為無益之事。更何況,每一次清明的追祭,也是一次家族的團聚。眾目睽睽,親情交融,你曾經對逝者的承諾,會被一次次點醒;你的光榮與夢想,會被一次次夯實——人生向上的動力,家國天下的邏輯,社會秩序的安排,便這樣薪火相傳於清明之季、生死之交。

 

正因此,清明之際瀏覽這樣的新聞報導,便令人頗感欣慰:河南洛陽檔案局面向全市徵集家譜,捐贈者將獲收藏證書,方便後人認祖歸宗,發揚其人文價值;浙江瑞安啟動家風家訓口述歷史項目,為個人與家庭立言立德,更將對「家」的認識上升至「家庭、家族、家鄉、家國」層面;陝西最大的山東移民村譚家村舉辦清明節暨關中山東移民家譜文化展活動,碰雞蛋、吃大餅、蕩鞦韆、展家譜,主題便是「記憶·傳承」,為的是不忘根本……不忘根本,才能有所敬畏。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安靖,必先修身齊家。現實中,民間口述史風習漸盛,不少老人也在靜心撰寫或口述家史,其意義之大未可限量。家國家國,有了家的向心力,就能不斷激發國的凝聚力。

 

城鎮化大潮呼嘯而至,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文地理、道德教化面臨挑戰。今日之中國,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數千年形成的地域家族約規均在被解構,而城鎮化帶來的系列難題,在中國呈現得更為突出和棘手。事實上,人們更常關注土地拋荒、農民高齡化、誰來種糧等農村經濟困境,卻容易忽略因城鎮化帶來的相關社會管理難題與深層人文困境。村莊空心、老人空巢、兒童留守,使一些地方成了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和社會治安的薄弱點。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民工,不僅飄離了親情的溫暖,也遠離了家族的規制。處身這樣的時代,或許更需借重先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智慧,努力培厚家庭倫理、精神文化的土壤,進而促進社會風氣的向好向善。

 

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祭祖尋根,如飲水思源,更能清心明志、昭穆秩序,於社會發展進步大有裨益。

相關焦點

  • 京報銳評|慎終追遠 接力奮鬥
    慎終追遠、灑掃祭奠,讓生者與逝者、當下與歷史得以跨時空對話。祭祖尋根構成了清明的情感特寫,凝結著中國人的精神圖騰。今年清明,因為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疫」而分外特殊。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在與病毒的鏖戰中,全國已有三千餘位同胞不幸過世,其中有不少人,犧牲在了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 中俄銳評丨「上海精神」緣何歷久彌新?
    當地時間11月9日出版的《俄羅斯報》在《中俄銳評》專欄刊發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高焓迅撰寫的題為《「上海精神」緣何歷久彌新?》的署名文章。文章從不同維度深入闡釋了「上海精神」在引領和推動上合組織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文章全文如下:
  • 「慎終追遠」,清明節是兩岸共同的文化
    △2009年4月3日,以大陸海協會顧問林麗韞(左二)為團長的「大陸老臺胞返鄉謁祖文化參訪團」清明返鄉祭祖。另一方面,大陸老臺胞也回到家鄉祭祖。1999年大陸海協會顧問林麗韞率領「大陸老臺胞返鄉謁祖文化參訪團」抵臺掃墓祭祖,這是大陸老臺胞闊別臺灣60年後,首次在清明時節回到家鄉。
  • 邀你選出最犀利最到位的——敢當最銳評!
    打造法治評論高端品牌集群為打造山東法治評論的高端品牌,省委政法委與省法學會藉助政法智庫和法學專家資源,聯合組建法治評論主力軍,號角嘹亮的進軍「主戰場」,同時聯合開闢「敢當銳評」專欄,及時跟進法治熱點案事件,針對當下新聞熱點開展法治評論引導
  • 文化專家談清明:慎終追遠、行孝盡哀的核心思想不能丟
    清明節包含著豐富的習俗和特定的慎終追遠、行孝盡哀的文化紀念意義,對我國影響深遠。  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遷,清明節也出現了一些新現象。對此,記者近日採訪了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生命文化學院院長孫樹仁教授。
  • 高雄縣孔廟祭祖 王金平:慎終追遠社會更祥和(組圖)
    「興儒匡世文化祭祖大典」18日在高雄縣孔廟舉行,「立法院長」王金平稱讚典禮慎終追遠,延續中華文化;也呼籲追隨孔子倡導的仁義道德,讓社會更祥和。
  • 銳評丨用好兩支妙筆 講好普洱故事
    銳評丨用好兩支妙筆 講好普洱故事 2020-12-14 16: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宮崎駿銳評日本動畫缺乏觀察滋生御宅
    宮崎駿銳評日本動畫缺乏觀察滋生御宅 時間:2019-07-28 17:11:27 近日,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在採訪節目中的驚人發言引發粉絲熱議,宮崎駿銳評
  • 法語國家媒體轉載多篇總臺有關抗擊疫情的國際銳評文章
    法國《創業》期刊網站刊登國際銳評剛果(金)媒體Forum Des AS刊登國際銳評布吉納法索媒體TingaNews刊登國際銳評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楊曉嵐、吳辛欣):近日,法語國家媒體持續關注中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 總臺《國際銳評》持續批美政客 境外主流媒體廣泛傳播
    (原標題:總臺《國際銳評》持續批美政客 境外主流媒體廣泛傳播)
  • 林則徐紀念館推出「慎終追遠 緬懷林公」網絡追思活動
    為弘揚優良傳統、保護生態環境、踐行移風易俗、做好疫情防控,3日,由福州市文化和旅遊局、福州市文物局主辦,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承辦的「我們的節日·清明」——「慎終追遠緬懷林公」網絡追思主題活動在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官網、微信公眾號同步上線,讓人們可以在網絡雲端緬懷先賢,感受林則徐優良家風,感悟林則徐愛國情懷。
  • 「國際銳評」非凡的「中國力量」推動世界勇毅前行 國際銳評評論員
    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飽含深情地表示「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中國人民展現出的偉大抗疫精神令人動容。與此同時,中國積極推進國際抗疫合作,深刻詮釋了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銳評評論員)
  • 大眾銳評|「近千萬人大遷徙」彰顯中國減貧智慧
    大眾銳評|「近千萬人大遷徙」彰顯中國減貧智慧大眾日報記者 孫秀嶺2020-12-04 09:45:18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5年960多萬人,「挪窮窩」「換窮業」,通過易地搬遷「拔掉窮根」
  • 國際銳評丨探月精神將激勵中國為人類福祉作出更多貢獻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12月17日凌晨,攜帶月球土壤樣品的中國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返回地球。這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獲得月球樣本,見證了中國航天創造的新歷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天發來賀電,強調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徵程。無疑,這將激勵中國人繼續奮進,不斷探索宇宙奧秘,增進人類福祉。 「敢上九天攬月」,這是中國人的夢想與豪情。
  • 今日快評:newline 銳系列 65寸 會議平板
    近日,65"銳系列來到影尚工作室,讓我們來感受下這款主流會議平板的表現! 外觀 newline銳系列會議平板,外形纖細精緻,很具商務質感。配備4K超高清屏幕,無論文件、圖片還是視頻都可呈現準確色彩與質感,並具有物理防藍光優勢,讓觀眾眼睛更舒適健康。
  • 【國際銳評】老馬識途 中馬務實合作踏上新徵程
    【國際銳評】老馬識途 中馬務實合作踏上新徵程 原標題:   國際銳評評論員  以93歲高齡當選馬來西亞總理的馬哈蒂爾21日結束了他再度就職後的首次中國之行。
  • 為何儒家認為「慎終追遠」能使「民德歸厚」呢?
    「慎終追遠」是儒家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曾子將其當做教化百姓的手段,認為如果一個社會從上到下都能「慎終追遠」,就會達到「民德歸厚」的效果。那麼,什麼是「慎終追遠」?它又為何會讓儒家看重呢?「慎終追遠」,儒家所樹立的道德標準的實質化「慎終」指的是對待父母、長輩等的逝世要嚴肅;「追遠」指的是對待祖先的態度要尊敬。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慎」才是重點,它指的是心靈上的嚴肅,而不是排場等的浩大。
  • 國際銳評:三個「堅持」推動澳門特色
    原標題:國際銳評丨三個「堅持」推動澳門特色「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三(18日)抵達澳門,出席將於20日舉行的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並視察澳門。
  • 國際銳評:美國政客打「臺灣牌」是在玩火!
    此舉嚴重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精神,違背一個中國原則,中方已就此提出嚴重交涉。美方一些政客基於選舉政治需要以及遏制中國的冷戰思維,蓄意操弄臺灣議題,向「臺獨」分子傳遞錯誤信號,就是在玩火,小心引火燒身!眾所周知,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
  • 「國際銳評」所謂「盜竊」,只是堂吉訶德式的自欺欺人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不靠偷,更不靠恩賜,而是靠著中國人民創造精神、奮鬥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的引領,靠著堅韌不拔推進改革開放的勇氣與行動。美國所謂「盜竊論」矇騙不了世界,更阻擋不了中國發展的步伐。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會繼續按照自己的節奏,辦好自己的事情,創造一個又一個的「人間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