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是吉林書畫名家臺灣展代表團赴臺的第二天。
臺北的天空依舊是飄著小雨。除了一絲輕微的涼意,空氣裡卻另有著臺北獨特的清新味道。
今天的臺灣,祥和而又安寧,環境優雅,美麗乾淨,生活節奏相對緩慢,人們自由休閒,輕言細語,是一個文明程度很高的地方。走在林林總總的大街小巷中的人,無論說的是普通話還是閩南語,都非常地親切柔和,自然優雅,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謝謝」兩個字,叫你不由得放低了說話的聲音,放緩了行進的腳步。
—————臺北印象—————
我們舉辦書畫展的地方是臺北市中華路上的國軍文藝中心。展廳雖然不大,卻很有名氣,在這裡經常舉辦各類文藝活動,諸如京劇、書畫等演唱會和展覽。
上午11點,「盛讚家鄉美·傳遞兩岸情」吉臺兩地書畫名家展開幕式正式拉開了帷幕。
開幕式由臺北市書畫美術人員職業工會藝術執行顧問、副理事長顧聖堤先生主持,蒞臨開幕式的嘉賓有:
臺灣陸軍官校校友總會總會長胡築生先生,特別代表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先生出席;
臺灣前文化部部長洪孟啟先生;
臺北書畫美術人員職業工會 理事長 劉敏女士;
和合黨主席 王和平先生;
中華文聯協會副秘書長 陳春亭先生;
臺灣新網全球資訊網 麻念臺先生;
洪秀柱女士因故不能前來出席,特為書畫展題寫了一幅中堂:藝林薈萃。
蒞臨吉臺兩地書畫名家展臺灣畫家有:王南雄先生、江明賢先生、李振明先生、巫登益先生、許文融先生、陳朝寶先生、程代勒先生、張克齊先生、羅振賢先生、顏聖哲先生、黃慶祥先生、黃羅振賢先生;
出席本次吉臺兩地書畫名家展的吉林畫家有:
朱臣老師、汪鵬輝老師、孫維國老師、張大光老師、張建華老師;
左起:汪鵬輝、孫維國、朱臣、張大光、張建華、龍野
參加本次吉臺兩地書畫名家展的還有臺灣畫家楊靜江老師、蔡豐名理事、謝玉花老師及林國長董事長。
在開幕式上,胡築生先生、洪孟啟先生等臺灣友人分别致辭,熱忱地歡迎吉臺兩地書畫名家展吉林代表團的到來;
接著朱臣老師代表吉林書畫展代表團致辭,他說從踏上臺北的第一刻起,就受到了熱情洋溢的歡迎,這使他的心一直處於無比激動的狀態之中,他說希望兩岸書畫家們以藝術為載體,以文化為交流,以文促誼,更進一步加深兩岸同胞的感情和友情。最後他說,有一首歌當年唱得很火,叫做《冬季到臺北來看雨》,我們吉林的代表團今天來臺北看雨,希望臺灣的同胞冬季到吉林去看雪。他的講話贏得了參展的臺灣朋友的熱烈掌聲和笑聲。
開幕式上臺灣著名畫家江明賢老師也代表臺灣畫家作了精彩的發言。
江明賢老師已經和吉林省的書畫家有過交流,就在前不久,臺灣著名的書畫藝術家江明賢、許文融先生和盧依伶女士蒞臨吉林省龍寶齋藝術館,在吉林省中山書畫院關鑑、孫維國、朱臣、卜昭禹、類維順、趙經武等書畫家的陪同下品茗交流,並聯袂執筆共同創作了《一鳴兩岸情》的六尺長卷,在場的吉林書畫家們也都在畫作上籤上了自己的名章。那一份濃濃的深情伴隨墨香躍然紙上。我們十分期待這次吉林書畫藝術家作品的臺灣展出,寄予濃情渡海峽,吉臺再綻友誼花。我們也寄希望這次展出的圓滿成功,通過這一活動,讓更多的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更多的了解吉林、走進吉林。
應大會主持人和在場嘉賓的邀請,吉林省中山書畫院執行院長龍野先生上臺作了發言。他首先給在座的吉臺兩地參展的友人深深鞠躬,他說以書畫為載體,以親情為主導,海峽兩岸同根、同祖、同源,都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不僅有血脈相連的親情,也有一脈相承的文化,書畫藝術就是一條割不斷的紐帶,以後,我們會多多舉辦這樣的書畫展,讓兩岸同胞更進一步加深彼此的聯繫和溝通,到吉林觀光,到長白看雪。
最後,吉臺兩地的嘉賓及藝術家上臺剪彩,為今天的開幕式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通過此次展覽,臺灣與吉林省兩地的藝術家們以書法、繪畫的語言交流藝術心得,通過藝術的手段分享文化內涵,用不同的藝術情懷拉近橫跨海岸兩地的距離,讓彼此在藝術交流與溝通中產生新的藝術「火花」。我們以中華文化為精神紐帶、情牽兩岸,秉承中華文化同根同源、書畫藝術同根同源,進一步加強吉林省與臺灣之間的文化交流互鑑,增進兩岸同胞福祉與親情,提升吉林省長春市在臺灣民眾中的知名度、美譽度等等,發揮吉林省中山書畫院積極的推動作用。
臺灣畫家許文融先生和孫維國老師在書畫展上
左起:張建華、朱臣、汪鵬輝老師在書畫展上
在這次「盛讚家鄉美·傳遞兩岸情」吉臺兩地書畫名家展開幕式上, 馬英九先生為祝賀書畫展成功舉辦送來了花籃和賀卡;
曾擔任過臺灣文化部部長的著名作家龍應臺女士也為書畫展送來了花籃和賀卡。
世事皆變,唯獨鄉音不改。「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一句傳唱了千年的詩句道出了關山萬裡,卻永遠是話語同宗的真理。
臺灣女作家龍應臺曾經在自己的新書中描述她的父親在遲暮之年,老淚縱橫地用湖南腔,有板有眼地唱那《四郎探母》的京歌!而這不正是鄉語同宗、鄉音不改的見證!
國韻家音,文脈相承,永遠不會改變的是書畫同源語同宗。
書畫展開幕式後,吉臺兩地藝術家及臺灣友人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