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月15日報導,埃及、衣索比亞和蘇丹三個尼羅河沿岸國家針對衣索比亞復興大壩的三方會談達成初步協議。三個國家一致同意,這個未來非洲最大的水壩建成後,應該在雨季分階段蓄水。
協議中說,大壩應在每年7月和8月的雨季分階段蓄滿水,這樣既使衣索比亞能夠發電,同時也能「在嚴重乾旱的情況下為埃及和蘇丹提供適當的緩解措施」。
衣索比亞復興大壩是衣索比亞在其境內青尼羅河上修建的一座水壩。青尼羅河起源於衣索比亞,在蘇丹首都喀土穆與白尼羅河匯合,形成尼羅河,尼羅河向北穿越蘇丹和埃及,注入地中海。尼羅河85%的水量都是青尼羅河帶來的。
復興大壩的修建遭到尼羅河沿岸國家的反對,尤其是尼羅河最下遊的埃及。埃及90%的用水都依靠尼羅河。關於這座大壩的爭議核心在於填築及運營的周期問題。衣索比亞堅持運營時長以3年為周期,埃及則要求以7年為期。埃及人擔心大壩蓄水過快會導致青尼羅河的水量減少,從而影響埃及的供水。
衣索比亞從2011年開始修建復興大壩,原定於2017年完工,目前已完成了工程的80%。各方之間的矛盾累積了很多年,談判也一直無法達成協議。甚至有媒體稱埃及和蘇丹打算炸掉大壩。
2015年3月,埃及、蘇丹和埃塞三國領導人籤署了原則宣言,同意在不損害各方根本利益的原則下,在復興大壩蓄水、尼羅河水資源分配等問題上進行協商合作。2017年12月,鑑於三方還是無法對大壩將造成的環境影響形成一致看法,埃及提議根據上世紀20年代的一份尼羅河水資源分配協議,請世界銀行介入調查並仲裁,被衣索比亞拒絕。
2019年9月,三方會談再次無果。11月6日,三國外交部長確定在2020年1月15日之前達成一項協議,如果到時仍未達成協議,部長們將啟動2015年籤署的《原則宣言》第10條規定。這項條款規定,如果部長級談判失敗,則應將此事交給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解決,或者可以要求進行外部「調解」。美國和世界銀行將作為觀察員身份參與這一進程。
BBC表示,此次三方達成的初步協議中還是缺少細節,三方將在本月晚些時間敲定最終協議之前再進行一些磋商。
(編輯:YZ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