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路(原名竇樂路)是上海虹口區的一條小街,但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卻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可謂「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
名人濟濟造就「現代文學重鎮」
30年代,眾多我國文學巨匠的文學活動,造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的歷史地位,這其中有:魯迅、郭沫若、茅盾、瞿秋白、馮雪峰、夏衍、葉聖陶、丁玲、沈尹默,此外,還有內山書店店主、魯迅先生的摯友、日本岡山人內山完造等等。
當時,這些文學巨匠以多倫路為中心開展的文學活動,曾經震撼一個時代並且至今產生著深遠的歷史影響。
圍繞這一人文資源的開發,在「名人文化街」上除很好地保護性開發名人故居外,還設立了名人牆、名人茶藝館、名人展覽、名人之路、名人雕塑等一系列供人們踏訪的設施和項目。而歷史人物孔祥熙、湯恩伯、白崇禧等曾在此居住,更使這條小街形成一層深深的歷史沉澱。當雙休日,知識型為主體的遊客群在這裡瀏覽歷史陳跡,向子女實地述說歷史,成為一處實景的歷史展示地。
異域建築薈萃「露天博物館」
眾多小巧宅院式建築組成的多倫路建築群,以它的奇幻式情調形成特色,從而被譽為建築藝術的「露天博物館」。
在這裡,位於多倫路59號的鴻德堂是1928年建造的,當時為紀念美國傳教士費啟鴻而命名。這是國內罕見的以中國式廟宇形式建造而作為基督教教堂的建築。但見它既有我們常見的基督教教堂那高聳凌頂的氣派,又顯中國廟宇那圓柱擎萬鈞、凌頂輕飛簷的氣勢,真可謂中西合璧的完美結合。
而20年代建造的、坐落於35號的湯(恩伯)公館以及210號的白(崇禧)公館,均為法式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這一風格的建築有如西方民族外露的性格那樣,充分展示建築的結構挺拔、突出幾何形狀的構造,強調外觀表露,雕梁畫棟,氣勢恢宏。
215號廣東人李觀森1924年建造的具有西班牙建築風格的花園別墅則以結構與單元精巧雅致,誇張頂冠,強調庭院的修飾給人以一個典型的異域印象。
此外,在這裡你可以找到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石庫門客棧、上海舊裡等各種建築的蹤影。
引鳥築巢激活文化街市
多倫路是與文化事業的蓬勃與進步聯繫在一起的。除眾多文學巨匠外,從瞿秋白、趙世炎、王造時、內山完造到景雲裡、中華藝大、上海藝術劇社,積澱成今天多倫路上濃濃的文化氣息。本著挖掘歷史人文資源與開發現代文化產業相結合,使文化街不完全依賴政府的長期資助而生成本體的「造血」功能,在文化街的發展戰略上採取了引鳥築巢的開發思路。如今用吸引外埠文化事業單位等方式開設了圍棋館、蘇韻閣、內山書店、西安藝術品展、大理石藝術館、日本茶藝館、水晶工藝品、陳大樸藝術館等,使眾多的文化企業落腳多倫路。
在這裡,有寫生畫人像的,有當眾作畫出售的。在街市中,各類字畫懸掛於街道兩側以招徠買主,尤如一個街頭畫展。到這裡來的遊人不一定買畫,而懂藝術的店主也沒有商場上那種急吼吼招攬生意的市儈氣。出於真心實意的愛好與懂行,不時與觀而不購的遊人交流對藝術品的見地與感受,充分表現出文化市場的商風。
如果說書畫行業多為男士操之的話,那么女紅中的頂級絕活刺繡則是閨秀們的天下了。刺繡這一女紅珍品包括了美術中對色彩的理解、構圖布局、物體透視關係等一系列的美學理念,是一種品位頗高的藝術,難怪先時的人們將其視為衡量閨秀才藝的重要方面了。多倫路上的蘇韻閣是全國首家生產蘇繡產品的國家二級企業——蘇州刺繡廠在多倫路上開設的窗口。場內的姑蘇繡女現場操作,她們現場顯現的絕活吸引得女士們久久不願離去。
「館」中有館公私並立
多倫路除了它是一個建築藝術的「露天博物館」外,眾多的「館」中之館足以使您對這條小街的文博容量驚嘆不已。這其中有集報館、瓷器收藏館、藏書票館、民間藏館、錢幣館、古陶瓷收藏館等等。其中錢幣展覽館隸屬於金泉錢幣文化公司,是亞洲最大的一家古錢幣公司。上起戰國時期四大貨幣體系中僅存的孤品,下至乾隆皇帝禪位時御賜的養老牌。館內展出的品種有8000多個,數量有10000多枚。其中有27.5萬元創世界拍賣天價購回的「清錢之王」。
除了以上的公立博物館外,在多倫路,由於特殊的文化底蘊的薰陶浸染形成民風,於是便形成了眾多民間博物收藏家,如189號的「文風奇石藏館」是著名奇石收藏家、離休幹部陳瑞楓、周文秀夫婦在半個世紀裡歷經艱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藏石上萬,共有100多個石種。
多倫路193號上海收藏欣賞聯誼會鐘錶分會理事劉國丁先生專門收藏南京古鐘,歷時20餘年,收藏有60多隻不同年代不同型號的南京鐘。他收藏了時間,也收藏了歷史。
多倫路191號「藍翔藏箸館」是筷子收藏家藍翔創辦的我國獨一無二的民俗藏筷館。現珍藏古今中外筷箸980多種,總數近1600雙。已接待美、日、韓、泰、俄等國外賓。港臺同胞慕名前來參觀者更多。藍先生撰寫出版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箸文化專著——《筷子古今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