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多倫路 百年上海灘——多倫路文化名人街掃描

2021-01-09 東方網

  多倫路(原名竇樂路)是上海虹口區的一條小街,但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卻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可謂「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
  
  名人濟濟造就「現代文學重鎮」
  
  30年代,眾多我國文學巨匠的文學活動,造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的歷史地位,這其中有:魯迅、郭沫若、茅盾、瞿秋白、馮雪峰、夏衍、葉聖陶、丁玲、沈尹默,此外,還有內山書店店主、魯迅先生的摯友、日本岡山人內山完造等等。
  
  當時,這些文學巨匠以多倫路為中心開展的文學活動,曾經震撼一個時代並且至今產生著深遠的歷史影響。
  
  圍繞這一人文資源的開發,在「名人文化街」上除很好地保護性開發名人故居外,還設立了名人牆、名人茶藝館、名人展覽、名人之路、名人雕塑等一系列供人們踏訪的設施和項目。而歷史人物孔祥熙、湯恩伯、白崇禧等曾在此居住,更使這條小街形成一層深深的歷史沉澱。當雙休日,知識型為主體的遊客群在這裡瀏覽歷史陳跡,向子女實地述說歷史,成為一處實景的歷史展示地。
  
  異域建築薈萃「露天博物館」
  
  眾多小巧宅院式建築組成的多倫路建築群,以它的奇幻式情調形成特色,從而被譽為建築藝術的「露天博物館」。
  
  在這裡,位於多倫路59號的鴻德堂是1928年建造的,當時為紀念美國傳教士費啟鴻而命名。這是國內罕見的以中國式廟宇形式建造而作為基督教教堂的建築。但見它既有我們常見的基督教教堂那高聳凌頂的氣派,又顯中國廟宇那圓柱擎萬鈞、凌頂輕飛簷的氣勢,真可謂中西合璧的完美結合。
  
  而20年代建造的、坐落於35號的湯(恩伯)公館以及210號的白(崇禧)公館,均為法式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這一風格的建築有如西方民族外露的性格那樣,充分展示建築的結構挺拔、突出幾何形狀的構造,強調外觀表露,雕梁畫棟,氣勢恢宏。
  
  215號廣東人李觀森1924年建造的具有西班牙建築風格的花園別墅則以結構與單元精巧雅致,誇張頂冠,強調庭院的修飾給人以一個典型的異域印象。
  
  此外,在這裡你可以找到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石庫門客棧、上海舊裡等各種建築的蹤影。
  
  引鳥築巢激活文化街市
  
  多倫路是與文化事業的蓬勃與進步聯繫在一起的。除眾多文學巨匠外,從瞿秋白、趙世炎、王造時、內山完造到景雲裡、中華藝大、上海藝術劇社,積澱成今天多倫路上濃濃的文化氣息。本著挖掘歷史人文資源與開發現代文化產業相結合,使文化街不完全依賴政府的長期資助而生成本體的「造血」功能,在文化街的發展戰略上採取了引鳥築巢的開發思路。如今用吸引外埠文化事業單位等方式開設了圍棋館、蘇韻閣、內山書店、西安藝術品展、大理石藝術館、日本茶藝館、水晶工藝品、陳大樸藝術館等,使眾多的文化企業落腳多倫路。
  
  在這裡,有寫生畫人像的,有當眾作畫出售的。在街市中,各類字畫懸掛於街道兩側以招徠買主,尤如一個街頭畫展。到這裡來的遊人不一定買畫,而懂藝術的店主也沒有商場上那種急吼吼招攬生意的市儈氣。出於真心實意的愛好與懂行,不時與觀而不購的遊人交流對藝術品的見地與感受,充分表現出文化市場的商風。
  
  如果說書畫行業多為男士操之的話,那么女紅中的頂級絕活刺繡則是閨秀們的天下了。刺繡這一女紅珍品包括了美術中對色彩的理解、構圖布局、物體透視關係等一系列的美學理念,是一種品位頗高的藝術,難怪先時的人們將其視為衡量閨秀才藝的重要方面了。多倫路上的蘇韻閣是全國首家生產蘇繡產品的國家二級企業——蘇州刺繡廠在多倫路上開設的窗口。場內的姑蘇繡女現場操作,她們現場顯現的絕活吸引得女士們久久不願離去。
  
  「館」中有館公私並立
  
  多倫路除了它是一個建築藝術的「露天博物館」外,眾多的「館」中之館足以使您對這條小街的文博容量驚嘆不已。這其中有集報館、瓷器收藏館、藏書票館、民間藏館、錢幣館、古陶瓷收藏館等等。其中錢幣展覽館隸屬於金泉錢幣文化公司,是亞洲最大的一家古錢幣公司。上起戰國時期四大貨幣體系中僅存的孤品,下至乾隆皇帝禪位時御賜的養老牌。館內展出的品種有8000多個,數量有10000多枚。其中有27.5萬元創世界拍賣天價購回的「清錢之王」。
  
  除了以上的公立博物館外,在多倫路,由於特殊的文化底蘊的薰陶浸染形成民風,於是便形成了眾多民間博物收藏家,如189號的「文風奇石藏館」是著名奇石收藏家、離休幹部陳瑞楓、周文秀夫婦在半個世紀裡歷經艱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藏石上萬,共有100多個石種。
  
  多倫路193號上海收藏欣賞聯誼會鐘錶分會理事劉國丁先生專門收藏南京古鐘,歷時20餘年,收藏有60多隻不同年代不同型號的南京鐘。他收藏了時間,也收藏了歷史。
  
  多倫路191號「藍翔藏箸館」是筷子收藏家藍翔創辦的我國獨一無二的民俗藏筷館。現珍藏古今中外筷箸980多種,總數近1600雙。已接待美、日、韓、泰、俄等國外賓。港臺同胞慕名前來參觀者更多。藍先生撰寫出版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箸文化專著——《筷子古今談》。
  

相關焦點

  • 上海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
    多倫路(原名竇樂安路)是上海的一條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貿鬧市,北鄰魯迅公園、虹口足球場,背靠內環高架、輕軌明珠線,動靜相間一裡有餘。街短而窄,路曲且幽。夾街小樓,櫛比鱗次,風格各異。小街雖在地圖上難有立錐之地,但在近現代中國文化史上卻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 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
    多倫路從一個側面集中展示了上海一百多年來城市發展的縮影,是海派文化百年滄桑的「活化石」。被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評為上海特色文化街,也被評為上海市群眾文化活動特色區域。多倫路在這古樸與現代、凝重與輕靈之間,散發出耐人尋味的文化魅力。
  • 漫步上海多倫路名人文化街,領略百年上海灘,上個世紀的海派文化
    在上海的虹口區,有一條老馬路,記載了很多名人名事,魯迅、茅盾、瞿秋白、丁玲、陳望道、趙世炎、王造石……這裡還有內山完造和景雲裡,有中華藝術大學和上海藝術劇社,以及白崇禧公館和孔祥熙公館等,這就是多倫路。多倫路,位於上海蘇州河以北虹口區中部的魯迅公園板塊內,全長550米,呈L字形,東、北兩端都與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稱北四川路)交匯。
  • 上海市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2】多倫路文化名人街:位於虹口區東江灣路146號,這個景點也是免費的。,百年上海灘」。其間魯迅、茅盾、郭沫若、蘇雪林、葉聖陶等文學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聯作家的文學活動,鑄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的文學地位。從而以獨特的文博景觀和典雅的文化品位成為上海的旅遊熱點之一,並以眾多的博物館、展覽館、古玩字畫、書屋文苑、茶室吧廊成為國內外賓客懷舊休閒、旅遊觀光、文化消費的好去處。【3】思南路,這條路也是一個免費的觀光景點,可能有個別的需要門票,這點我不是很清楚。
  • 朝花夕拾 老街新貌——多倫路文化名人街風情畫
    朝花夕拾老街新貌—「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多倫路街短而窄,路曲且幽,夾街小樓撲面而來,櫛比鱗次風格各異,匯各國建築於一域。      在一個微雨的清晨,撐一把油紙傘走在多倫路上,感覺上似乎「置身於三十年代的上海」。
  • 多倫路文化名人街漫步
    在四川北路北端與多倫路的連接處,迎面映入眼帘的是聳立著一座由石塊壘起來的牌樓,上海市老領導汪道涵在門楣上親筆題寫了"多倫路文化名人街"街名,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濃鬱的文化氣息,腳下一條褐紅色的呈幾何形圖案的彈格路飽含著豐富的文化積澱,它磁石吸鐵般的吸引遊客,觀光攬勝,仿佛跨越時光,揭開塵封已久的歷史和往事。
  • 走進上海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 我曾經走進上海市多倫路的文化一條街,多倫路,原名竇樂安路,位於虹口區東江灣路146號,路不過550米長,卻曲徑道幽。再現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滬上的人文風情。 聳立著高4米、寬3.8米的牌樓,具有上海石庫門建築風格,上海市老領導汪道涵親筆題寫的「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 漫步多倫路文化街
    滾動新聞: 漫步多倫路文化街
  • 上海---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可以參觀魯迅、茅盾、郭沫若等名人故居,在復古的洋樓老街散步拍照。多倫路鄰近魯迅公園,是一條長五百多米的"L"型小路。沿路隨處可見紅磚或青磚的復古小洋樓和人物雕塑,很適合拍照散步。從"L"型的尾巴步入這條文化街,最先看到的是多倫現代美術館,再往前有座基督教教堂,是當年住過不少外籍人士和留學歸來的新派人士的鴻德堂。繼續向前,可見一家舊書店隔壁是棟黃色外牆的新式洋房,這裡曾為日本海軍武官住所。
  • 「記憶」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
    多倫路,東起四川北路,向西再折向北到四川北路接東江灣路處,成L形,全長不足550米,卻蜿蜒而行,曲徑通幽。街道兩邊的小樓鱗次櫛比,風格各異,每一棟都好像訴說著一段歷史。今天一起走進這條小馬路,看看是否能勾起你曾經的回憶?
  • 在上海多倫路與名人相會,一條小馬路何以被稱為「現代文學重鎮」
    幾十年後,一切都「解密」了,原來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的許多傑出人物都曾在多倫路居住,到這裡活動過的老文化人更是數不勝數。這是一條藏龍臥虎、群星薈萃、光輝燦爛的文化名人路。在多倫路兩端新建的牌坊上,冠以「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和「海上舊裡」;2010年,文化部更是授予多倫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的榮譽稱號。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讓我們邂逅在多倫路」
    奉上「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直播節目單1份↙10多條主題線路「主播」們帶你雲遊上海灘!邂逅多倫路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南傍四川北路商業鬧市,北鄰魯迅公園、虹口足球場;全長550米,呈「L」形狀。1911年建成,當時命名為竇樂安路。
  • 上海市虹口區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圖)
    上海市虹口區多倫路文化名人街曾經的中國現代文學重鎮、眾多的文化名人故居:魯迅、茅盾、郭沫若、葉聖陶等文學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聯作家的文學活動,鑄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的地位和眾多的文化名人故居。罕見的百年海派建築「露天博物館」、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既有著名的景雲裡、永安裡等海派舊裡,也有名聞遐邇的鴻德堂,風格各異的孔(祥熙)公館、白(崇禧)公館、湯(恩伯)公館等優秀歷史建築,還有眾多歷史遺址遺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及左翼人士活動處、太陽社成立處、上海藝術劇社、時代美術社等。
  • 有一條街道,眾多文豪都曾在這裡居住,它就是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上海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這裡的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上海這座城市深受中外遊客的歡迎,上海有很多的旅遊景點,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多倫路長550米,沿路隨處可見復古小洋樓和人物雕塑,魯迅、茅盾、郭沫若等眾多文豪都曾在此居住。
  • 上海的藏龍臥虎之地,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多倫路位於上海虹口區東江灣路有一條文化名人街,路長只有550米,卻是近代中國文化史上具有濃墨重彩的一幅作品。多倫路的路面皆用石塊鋪成,路的兩邊是各式各樣的小洋樓,洋樓已經陳舊,但近期被粉刷一新。已經成為商鋪,都是售賣與文化有關的商品:字畫、古董、紅木等。民國7年,多倫路的原名為英國傳教士「竇樂安」的名字命名,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改名為多倫路,從建成到抗日時期,這條500多米的街道上居住了幾十位名人:周恩來、郭沫若、葉聖陶、矛盾、魯迅等。
  • 多倫路二期繼續打造"文化名人街" 郭沫若等名人故居將開發
    多倫路文化名人街經過改造,更加精緻,文化氛圍更濃厚 晚報記者龔星現場圖片  東方網2月24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多倫路二期開發保護工作正在進行,多倫路管委辦主任張永林日前向記者介紹多倫路「文化名人街」開發和保護規劃設想時透露,郭沫若、茅盾、葉聖陶和馮雪峰等文化名人故居也將逐步得到開發。
  • 魔都嗨玩季:咫尺多倫路,百年上海灘。
    一條多倫路,百年大上海。四川北路進來,沿街幾十幢洋房,中西合璧、特色鮮明。每一扇窗 、每一片瓦仿佛都在訴說著歷史故事,很多名人曾經都在此居住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多倫路250號——孔府,只看外觀就能感受到當年掌握大半個國財大權的氣勢,不過大門緊閉,唯可遠觀。另一個是大名鼎鼎的白公館,外觀也十分氣派。名人銅像和雕塑錯落有致的或立或坐在路兩旁,栩栩如生的展現著昔日風採。
  • 「上海虹口國際作家創作基地」落戶多倫路
    多倫路文化名人街集中展示了上海一百多年來城市發展的縮影,是海派文化百年滄桑的「活化石」,素有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之稱,在中國現代文化史,尤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眼下,上海正在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虹口北外灘也正在打造世界級會客廳。在中國作家協會的支持和上海市作家協會的具體指導下,多倫路成立「上海虹口國際作家創作基地」就是希望能夠繼續傳承多倫路的文學傳統和創新精神,為海內外的作家朋友們提供一個創作的空間和交流的平臺。
  • 「上海虹口國際作家創作基地」落戶虹口區多倫路
    12月23日下午,「上海虹口國際作家創作基地」 揭牌儀式在多倫路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上海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偉,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強,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副主任何弘出席。多倫路文化名人街集中展示了上海一百多年來城市發展的縮影,是海派文化百年滄桑的「活化石」,素有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之稱,在中國現代文化史,尤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眼下,上海正在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虹口北外灘也正在打造世界級會客廳。
  • 上海第一條歷史文化名街,地靈人傑,「一條馬路,百年上海灘」
    多倫路,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與東江灣路交叉口以南,是上海最出名的文化名人街,也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全長550米。在掛著汽車禁行標牌的街口,一座新建的具有民國裝飾風格的牌坊上綴有「海上舊裡」四個大字,這些年幾經修葺與翻新之後,仍保留著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