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SuzerainLL
如果觀影的重點是前面兩個小時的冗長,或者把前面兩個小時的電影都當成鋪墊去理解所謂這部電影意義、內容,我想可能大部分都是不了解昆汀的尿性的。非常非常昆汀的一部電影,包括所有的電影梗,敘事到了後半段才突如其來的旁白,對於偏見文化之間的荒誕解決,以及最重要的電影架空,《無恥混蛋》裡連希特勒都被機槍直接掃死了,曼森怎麼可能殺的了羅蘭波蘭斯基一家嘛,不但殺不了,而且一向的昆汀小聰明明擺著就是要耍觀眾,耍了一團花槍,電影主線根本跟羅曼波蘭斯基那一邊的敘事根本沒關係。昆汀的重點就是要戲耍人性、人生的預測,讓他挑釁的姿態凝視電影幕布之後的觀眾,告訴你這就是人生如秀,在電影的世界裡的光怪陸離。他不僅猜觀眾怎麼想,還會猜觀眾怎麼想他怎麼想觀眾,多重的解構後面是昆汀狡黠又滿足的聰明人的臉。
噴火槍和香菸、嬉皮士和狗的伏筆非常完整和驚喜,皮特一抬眼一甩眸子的不羈又回到了《燃情歲月》,只是皺紋還是很刺眼。
片尾讓小李子自嘲「誰選的照片雙下巴都出來了」,還有兩小時十分的地方通過電視打破第四面牆戲謔觀眾「接下來是我知道你們一直在等的東西」,越來越皮了的昆汀可能真的到了無所畏懼、無所在乎的、完全自我的狂人境地了吧。所以對於李小龍那一段,他也只是作為文化符號去戲謔了,否則作為李小龍的狂熱愛好者,其實說不通為什麼他要故意詆毀。(順便說,其實昆汀的傾向很無釐頭,昆汀本來就是義大利西部片的愛好者,姜戈整部電影就是對義大利西部電影的致敬,但你看在這部電影裡在主角嘴裡把義大利西部片罵成什麼樣了。所以那只是角色的態度,不是昆汀的態度。我覺得過於敏感了理解成昆汀對李小龍詆毀,充其量那是借角色的口表達當時或者現在其它人對李小龍的偏見。不能把角色的臺詞意見理解為電影的意圖。)事實上,在他的世界裡,已經無所謂詆毀和讚揚,只有徹底的價值虛無和隔岸觀火。這是很大的聰明,也可能是太多的聰明了。
這部一度傳言會在國內大銀幕上線的,昆汀的第9部電影,真真是讓我一陣好等(主要是有朋友為了看首映特意在非常時期飛到香港,回來後各種曬票加電影細節的操作讓我心急如焚,當然因為審查原因堅持一刀不剪最後沒能在國內上映的操作我也是雙手贊成的,即使讓我再多等半個月……),最後終於拿到片源火急火燎的看一遍後,除了覺得自己文化不夠外,對於這部個人風格濃重的片子,只能說一句:真牛B。所以我決定寫一篇筆者至今最長的影評,因為在我心裡,這確實是一部可以跟《低俗小說》不分伯仲的電影。
集小李子、布拉德皮特、小丑女、阿爾帕西諾、還有李小龍等神仙陣容的片子,說實話,一開始看宣傳片,我是真不知道他要拍什麼的。不過作為世界第一大影迷之一的導演,最喜歡在自己的片子裡讓演員或道具「模仿」各種電影梗(果然看到了紅蘋果香菸最全的廣告……及幕後),所以既然故事背景在好萊塢,那「戲中戲」肯定有,不過鬼才導演的功力可不僅僅是單純的「模仿」,所以在這部電影裡,我們看到了很多部昆汀作為導演,小李子(Rick)主演,布拉德皮特做替身的60年代中期好萊塢代表作,涵蓋西部片、間諜、戰爭各種類型,可謂夾帶私貨第一人。
既然說到宣傳片,就不得不說我更喜歡的海報了,濃重的60年代電影風格,極為傳神,看完片子,再想想前期的這些海報,原汁原味的致敬啊:60年代那個令人嚮往又心碎的好萊塢。至於海報致敬的是哪類風格,作為一個電影知識儲備不夠的業餘影迷,不敢妄斷,所以希望若干年後昆汀可以解析一下~
下面來說電影本身。
網上很多影評說這是昆汀的半自傳電影,但我認為這更像是一個紀念品,因為它給了我們美好的念想:復紅的「過氣男星」,跟新浪潮和解的好萊塢,以及躲過慘烈兇殺案的女星等等,這確實是一個很私人的粉絲向電影,所以昆汀明目張胆的夾帶大量「私貨」。片中Rick和Cliff的經歷,也確是那一代好萊塢演員或導演的真實寫照。
60年代末的好萊塢以及它備受關注的西部硬漢片,受法國新思潮電影的影響巨大,大批歐洲電影人闖入,成為刺手可熱的新星,而60-70年代美國在種族主義橫行、毒品泛濫、邪教風靡等混亂的社會風向下,「應運而生」了嬉皮士文化,這個部分可能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筆者也沒那麼有文化寫清楚,但是片子中cliff搭乘的女孩Pussy Cat(據說是昆汀以前打工的成人電影院的名字)去到的舊片場以及碰到的那群人(這裡Cliff第一次痛扁了「曼森家族」),簡直就是嬉皮士的經典再現,而「垮掉的一代」、「好萊塢邪教」、「新思潮」、「性解放」、「烏託邦」這些怎麼都繞不開的詞,大家有興趣可以去了解,我覺得那個時期就是美國文化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混亂卻熱烈,包容也殘忍。
網上很多人不喜歡這部片,說情節平緩、結構混亂讓片子冗長且無聊,說沒有了成噸的血漿和喋喋不休的話癆,昆汀就完全沒有了風格,甚至說兩個小時的剪輯雲裡霧裡,沒有配得上才華的敘事風格,加上「辱華」風波,這部片簡直一文不值。網上也有很多好評,各個方面的評論解析更是多不勝數,這裡我只想說,昆汀的風格重來都不只是「暴力美學」、「戀足癖」以及「話癆旁白」,這部片確實是常規的線性敘事線,而且沒有轉折,前兩小時甚至沒有明顯的衝突,就是平鋪直敘的記錄一個過氣男星和一個即將失業一無所有的替身演員的掙扎和操蛋生活,所以沒有環形敘事,有的只是昆汀用極具代表性的剪輯手法,將幾條敘事線準確的時間信息與跳躍的故事信息穿插重疊,配上60年代海報風格的色彩,以及那可謂「神來一手」的BGM,將一個平淡中醞釀的衝突,樸實卻詭譎的故事,在最後半小時通過廣為熟知的「暴力美學」淋漓盡致的演繹出藝術電影的力量,用平行時空裡改變歷史的手法,讓大家看到了一部用藝術電影的思維,拍出的反類型片。
沒錯,這是一部昆汀最沒有娛樂性的電影,所以它註定不好看,也有註定的瑕疵: 最後衝突爆發,風格轉向暴力這個部分,跟之前的電影幾乎一樣,我想對於這部顛覆昆汀創作風格的片子來算,確實算是個遺憾了。但從一個導了一輩子電影的創作者來說,這部片又是如此成功,因為人生下半場,敵人只剩自己。
我想這部《好萊塢往事》之於昆汀,也許就像《一代宗師》之於王家衛,都是兩人導演之路上年過半百之作,醞釀籌備許久,風格從固定轉向變化,兩者也都是念不忘,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