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見了東西往嘴裡塞?孩子背後這些心理暗示,我們要明白

2020-12-15 琦想媽媽

昨晚和二寶到鄰居家玩。只見10個月大的凱凱一直將一臺玩具小汽車往自己的嘴裡塞。凱凱媽在一旁看到,趕緊將玩具車從孩子手拿走。

並大聲和孩子說:「你這孩子,什麼東西都往嘴裡放,髒的呢。下次再次放,媽媽可要打你。」

我們聊了一會,凱凱趁著大人不注意的時候,特專心地咬著一隻不知道從哪裡拿來的襪子,凱凱媽媽看到後立刻制止,並且將襪子拿走。可是小傢伙立刻又拿出另一隻襪子,繼續咬。

凱凱媽顯得很擔心和我說:「這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只要手裡有東西,就喜歡往嘴裡塞。是不是不正常呀?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得了什麼病?」

我和凱凱媽說,她家孩子正處於口腔敏感期。凱凱媽很好奇地問:「什麼是口腔敏感期?」

什麼是口腔敏感期?

口腔敏感期是指寶寶通過口來認識周圍世界,並建構自己大腦和心理世界的時期。大多數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出現在0~2歲。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寫到:當兒童出生時,他能夠使用的唯一的器官是他的口、眼睛和體感。儘管他一出生便有了視覺敏感期,但腦科學認為兒童的視覺並沒有達到完善,他看世界時是模糊的,而口不行,他剛出生時就能熟練的運用——口是他連接自己和這個世界的最自然的通道。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最初,兒童是通過口來打開外在世界的,是通過口來認識周圍的一切的。

像前面凱凱什麼東西都往嘴裡放這種表現說明孩子正處於口腔敏感期。

那麼,為何孩子什麼東西都往嘴裡塞?

有研究發現,小寶寶們在5~6個月的時候就會主動伸手去抓面前的東西,這就證明他們進入了探索的敏感期。

但是小寶寶們光靠抓和看是不能夠確定物體的種類與性質的,而他們又想知道手裡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於是在本能的作用下,將東西塞進嘴裡,用嘴巴來探索手上的物品。

在不斷地嘗試中,小寶寶們會慢慢學會用舌頭和嘴巴來辨認各種物體,這是寶寶們的一種本能,也是口部感覺發育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

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理論,2歲以下的孩子處於感知運動階段,他們主要不是通過眼睛、耳朵看到的、聽到的產生思考,積累知識,更多的是通過吮吸、抓、撫摸、咬等行為來與外界發生直接的互動反應,從而建立起初步的環境認知。

所以,我們會看到孩子什麼東西都往嘴裡塞,什麼東西都用嘴咬,才不管它是不是衛生,是不是安全的。

因為他們在通過嘴的咬、舔、吮吸等行為認知這個物體。孩子什麼東西都往嘴裡塞不是他們有意識到,故意的,只是他們探索環境的一種方式。

孩子什麼東西都往嘴裡塞,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儘可能地滿足寶寶的要求

對於處於敏感期的寶寶來說,如果自己的要求不能夠得到滿足,那麼他們就會在以後的日子中通過其他的方式來補償自己的口腔敏感期。

比如:他們可能會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可能會在上學的年紀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食物上而不是學習上,這些都是讓人頭疼的缺點。

所以為了不讓孩子染上這些缺點,父母應該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要求得到了滿足,也就能夠很快地度過口腔敏感期。

(2)尊重處於口腔敏感期的孩子

處於口腔敏感期的寶寶最大的需要就是用口去探索,所以很多寶寶總是喜歡將很多東西都咬一口然後就換下一個。

面對這樣的情況,很多家長出於節約的考慮,往往會讓寶寶吃完一個再咬下一個,結果讓寶寶探索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他們會哭會鬧,所以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口腔敏感期。

而實際上,孩子用口進行探索的時期,並不是無休止的,他們通常在品嘗了幾個同類的食品之後就不會再繼續下去了。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其吃不衛生的東西

如果媽媽帶著孩子外出,處於口腔敏感期的孩子很可能會看到什麼都往嘴裡塞。

比如說從土裡摳出的一個小石子,從地上撿的一片小樹葉。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父母可以將石子當成小足球,一下子踢遠,然後再讓孩子踢,這樣孩子就會只沉溺於遊戲的快樂而忘記要將它們塞進嘴巴嘗嘗味道了。

媽媽媽請注意,絕對不要對孩子使用暴力,不能夠一下子就把石子或者樹葉從孩子嘴裡奪下來,而應該很溫和地告訴他們不能吃,然後利用孩子手裡的物品做一個小遊戲,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會得到轉移,而不會再去吃它們了。

(4)為孩子準備乾淨衛生的東西

在家裡的時候,口腔敏感期的孩子往往會盯著幾樣物品咬,但是有些物品確實很髒,比如說鞋子、襪子。在這個時候,媽媽就可以準備幾樣已經洗乾淨的東西,讓孩子去吃或者咬。比如:磨牙圈、磨牙餅乾或磨牙棒等。

在我女兒處於口腔敏感期時,也是見了東西就往嘴裡塞。我那時就入手了一款寶寶咬膠磨牙棒球手抓益智玩具,這玩具既可以滿足寶寶啃咬的需求,同時它又是一件益智的玩具。還送一個可愛長頸鹿造型的牙膠。我女兒可喜歡了。很不錯,關鍵是它可水煮高溫消毒。這樣,我們當媽媽就放心多了,價格也不貴,一個快餐錢都不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打開下面橫條了解一下。

另外寶寶什麼都往嘴巴裡塞,可能會導致一定的衛生問題,媽媽需要將孩子經常咬的東西洗乾淨。

(5)做好「安全工作」

處於口腔敏感期的孩子什麼都想往嘴巴裡塞,所以媽媽就應該注意,不要讓孩子接觸到有危險的東西,

做好「安全工作」 ,為了安全起見,一些危險性的物品,如刀、玻璃球、金屬器具等,最好不要讓它們出現在孩子伸手可得的地方,以免孩子受傷。

當他想吃自己的手腳時,我們所要做的是保證他的手腳衛生,其他的不應該幹涉,得到滿足的寶寶會感覺非常快樂。

出門的時候,父母應該準備一些消毒溼巾,在孩子想要將東西塞進嘴巴的時候,及時清洗,並且一定要記得給孩子擦手。

結語:隨著月齡的增長,寶寶的手部及其他器官的敏感期也會相繼到來,到那時,孩子會逐步開始學會用手及其他方法去感受與探索他所未知的世界,在不知不覺中,口腔敏感期就會過去了。媽媽們也不用太擔心。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會吃手?要阻止嗎?孩子背後這些心理暗示,我們要知道
    我們才聊了一會,表妹懷裡的寶寶就開始把手放在嘴裡津津有味吃了起來。這時見表妹趕緊將寶寶的手從嘴裡拿掉。寶寶好像和媽媽唱對角戲一樣,孩子趁媽媽不注意,又將手放進嘴裡吮吸起來。孩子還發出很大的「吧唧吧唧」的響聲。這時表妹生氣了,並大聲和孩子說:「你這孩子就愛吃手,這樣多不衛生,快把手放下來,你再吃手,我打你。」
  • 為什麼孩子會說髒話?孩子背後心理暗示,我們要清楚
    在一旁的茵茵媽趕緊過來安慰琦想,並抱怨地說:「茵茵這孩子,她奶奶平時不好的罵人詞語,她全學會了,什麼「滾開」、「扯淡」、「笨蛋」說得特別流利。這些話從小女孩的嘴裡說出來怎麼都會讓人覺得缺乏教養,我經常不準她這樣說髒話。可是我越是禁止,孩子就說得越起勁。真是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了?
  • 古代人死後入殮,為什麼要在嘴裡塞東西?難道有什麼神奇的作用
    古代人死後入殮,為什麼要在嘴裡塞東西?難道有什麼神奇的作用現代考古,以及現代的一些影視劇,經常會有從古墓的死屍嘴中取出一些東西。有的是金銀銅器,甚至有夜明珠之類的寶物。還有的有一些活物或者其他物件,俗稱壓舌。
  • 孩子為什麼喜歡搞「破壞」?這些心理需求你必須要知道
    隨著年紀的增加,能力的增長,孩子的好奇心也開始不斷飆升。生活中有趣好玩又讓人搞不明白的東西真是太多了。 玩具為什麼能發出聲音? 遙控器為什麼能操控電視? 水龍頭為什麼一打開就譁譁流水? 一按開關為什麼燈就亮了?
  • 孩子3歲前的這些「壞毛病」,暗示大腦發育快,家長不要盲目阻止
    孩子3歲前的這些"壞毛病",暗示大腦發育快,家長不要盲目阻止1、 喜歡"吃手"寶寶在百天左右的時候,家長就會發現孩子喜歡"吃手"了。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在2歲前,寶寶經常會將手中的東西往嘴裡塞,家長要時刻注意寶寶身邊的東西是否被塞進嘴裡。雖然這種習慣看似不好,但卻是寶寶大腦發育的一種表現。
  • 古人去世後,為什麼要往嘴裡塞東西?平民塞飯,貴族塞夜明珠
    這種習俗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當時的人們物資匱乏,沒有那麼多的物件,人們只是往死去的人嘴裡放入貝殼。比如商代,入殮前死者含貝已經成為一種正式的禮儀制度。周朝和商朝不同,人們往往用玉石作為口含。有人認為之所以要在死者口中放上東西,是為了「壓舌」,只要嘴裡含著東西,死者在死後見了閻王爺就不會亂說話,也就不會「禍從口出」。也有一種說法覺得,這些嘴裡的東西其實是用來收買陰間接引小鬼的買路錢,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嘛,有了這筆買路錢,死者就不會受到欺負。
  • 孩子兩歲了,總喜歡扔東西、把手往嘴裡送,其實是大腦發育的表現
    最近,寶媽小張很心急,據她描述:我家寶寶不到2歲,不是喜歡到處扔東西,就是愛把手往嘴裡送。每天都跟老公想著怎麼給孩子糾正這些壞習慣。如果你家的寶寶,在2歲前也有這樣的問題,其實父母們不用煩惱,可能是聰明的表現。
  • 父母要注意:你對孩子的評價,就是孩子對自己的暗示
    你對孩子的評價,就是孩子對自己的暗示北京大學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主任方新曾說:人的一生都是催眠的結果,想一想你對孩子說話的高頻詞是什麼,你就是在暗示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當家長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慢」就是在暗示孩子是一個「慢」的人;所以爸爸媽媽在評價孩子的過程當中,要反思一下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 孩子是個「人來瘋」?孩子過於活躍,因為生活裡缺少這樣東西
    孩子的「鬧」讓朋友很尷尬,但是礙於我們的情面又不好直接斥責,孩子似乎知道媽媽不會批評他,反而更加放肆,最後我們也無法好好聊天,不得不草草結束。現實中這樣「人來瘋」的孩子真是不少,雖然這不是一種病,但往往讓父母覺得不堪其擾。01、為什麼孩子會「人來瘋」呢?
  • 學畫畫時,色彩代表了孩子的心理狀況嗎?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相信有些讓孩子學畫畫的家長,會有這樣的疑問:看了孩子畫的畫冊,發現孩子用得最多的顏色竟然是灰、黑等暗色系色彩。一般的孩子,不是都喜歡用紅色、藍色、黃色等等明亮鮮豔的顏色嗎?為什麼自家孩子偏偏喜歡這些灰暗的顏色,這是否也暗示了孩子的心理可能有問題?
  • 孩子明知又要挨打,為什麼還不跑?背後原因讓人心疼
    帶娃去超市的時候,看到有個孩子在玩具區跑來跑去。小朋友對新鮮的東西都非常好奇,尤其是見到喜歡的玩具,自然是捨不得走。媽媽喊了好幾次讓娃趕緊離開,但是孩子不但沒走,還拿起一輛小車,用舌頭舔了舔。老母親怒氣衝衝對著孩子吼:你什麼都往嘴裡放,能不能講究一點衛生,怎麼告訴你的?
  • 心理「陷阱」:街頭上的夾娃娃機,為什么爸媽要帶孩子遠離?
    小男孩的媽媽生氣地衝孩子吼:「都已經玩了20塊了,你夾不到怪誰呢?」我很想跟那位媽媽說:「要怪媽媽,因為根本就不該讓孩子玩!」如果家長直接帶孩子到玩具店買,也才100多塊錢就能買到3個一模一樣的玩具。「為什麼孩子會做那樣的蠢事?」朋友說到最後有些生氣了,甚至覺得街頭根本不應該存在這樣的玩意。作為成年人,我們常常很反感有人冒然伸手向我們要錢的嘴臉,其實夾娃娃機與此相差很少,它們僅僅是披著可愛外衣的「收錢箱」。為什麼?
  • 讓孩子明白超市裡的東西不能隨便拿著就吃
    因為姑姐現在孕期十二周了,而她還沒有去醫院建卡,因為我們這邊有要求十二周之前要建卡這樣就可以省下部分檢查費用。所以姑姐就想趁今天把卡建了,而我們鄉鎮醫院條件有限,孕早期b超要憋尿的。等一起都辦完了都十點多了,而醫院對面剛好是超市,我們就一起帶著孩子去了超市逛了逛,因為超市裡什麼都有賣的,所以也就省了去菜場買菜的時間了。
  •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比在家更聽話?讀懂依戀理論,你就明白了
    小麗是一位年輕的寶媽,她對於自己的孩子就是非常擔心的,但是最近小麗發現了一個問題,好像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面變得更加聽話,從來不會像在家裡那樣無理取鬧了,這讓小麗感到非常不解。一、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比在家更聽話?
  • 三歲孩子靠「髒話」建立友誼?背後的奧秘家長要早知道
    我和浩辰媽媽正帶著倆娃在菜市場買東西,他們指著麵食店的花卷突然說:「哈哈哈,像屎一樣的。」四歲的浩辰開心地大笑,兩歲的弟弟也跟著笑起來。我們明顯看到售貨員的臉色不太好看。「不許這麼說!」浩辰媽媽嘗試阻止他倆的對話。「哈哈哈哈,狗屎。」浩辰繼續說著,弟弟也配合著大笑。
  • 初中孩子必讀的書籍,搞明白為什麼,孩子必定成才
    初二的到來,迎來了孩子們躁動的心,需要一部踏實的作品,《昆蟲記》寓教於樂,把科學的東西,以非常優美的文字展現給我們,讓學習別的好玩,要讓孩子們明白,學習不是複雜、枯燥的東西,只要你認真,學習必然也是快樂的。
  • 孩子與錢-當孩子見玩具都要買時,你該怎麼辦?
    這裡是「金蘋果老師說早教那些事」,今天的文章是: 孩子與錢 ------當孩子見玩具都要買時,你該怎麼辦? 親戚的孩子(12歲)找我借錢(幾十元),第一反應問他借錢做什麼?這些年聽多了小孩子在網上購買遊戲裝備,打賞主播,我個人認為這個錢是沒必要花的;親戚家經濟條件不錯,孩子的日常生活需求,他爸媽一定會滿足他的。一再追問下,他說:「給他爺爺在網上買酒」,這個答案我還真不能拒絕,就給了。下午,親戚打電話說,孩子騙我,他就是買玩具,大人不同意買的。
  • 有些睡前故事不利孩子入睡
    作者:寶寶知道 MMYYFF11溫暖的燈光中,和孩子躺在床上,如果這時讓你挑選一個故事哄著孩子慢慢睡著,你的腦海裡首先出現的,是不是《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兒》等人們已經非常熟知的經典童話?
  • 寶寶「見啥吃啥」並非太貪吃,而是孩子掌握了新本領,家長要注意
    但是由於這個時期的嬰兒還不會開口說話,所以大人們也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因此也會很容易對孩子的行為造成誤解。比如說小嬰兒「見啥吃啥」並非太貪吃,而是孩子掌握了新本領,家長要注意。案例麗麗的女兒前不久剛學學會了爬,家人們每天看著寶寶在家裡地板上爬過來爬過去可開心了,但同時,大家也發現孩子長本事也多了很多壞習慣。比如說孩子愛去家裡的一些地方翻垃圾桶和翻鞋櫃,而且手裡拿到什麼都愛往嘴裡送,就連大人發現不到的東西,寶寶也能迅速看到。
  • 解析10個孩子常見行為背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只有年齡稍大的,曾經見過小丑的孩子才快樂地接過小丑手上的氣球。 為什麼孩子天生害怕小丑?因為小丑臉上的表情無法被孩子分辨出來,無法分辨的表情讓孩子感覺恐懼。相比起小丑,孩子們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容易見,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勞倫斯·E·夏皮羅說,父母和孩子交流時,身體動作的非語言暗示,對於信息的表達和接受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父母們找到孩子表情動作背後的心理規律,有助於更好地跟孩子交流,也能幫助父母更好地進行教育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