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拓,2012年4月,到黃平縣平溪鎮擔任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17年3月任平溪鎮黨委書記至今,也是全鎮脫貧攻堅的重要決策者之一。
李拓聽取茭白種植基地負責人介紹茭白苗培植情況
聚焦產業發展,決戰脫貧攻堅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我覺得只有產業發展壯大了,才能給百姓增加就業渠道和收入,才能使經濟持續健康向好發展。因此,我帶領平溪鎮黨政領導班子,圍繞全鎮規劃制定的「五個一千畝」工程,結合平溪鎮實際,採取「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方式,以發展壩區產業和山地產業為抓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把產業做大做強。 我們鎮以黃平縣山水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且蘭農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貴州遠鴻科技有限公司、龍匯源精品水果有限公司及10個村級專業合作社為主體,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精品水果(百香果、李子果)、食用菌、露天蔬菜、稻田養魚、特色養蝦、茭白種植等產業。截至目前,全鎮基本建成了618畝百香果示範基地(其中套種食用菌230畝270萬棒)、500畝茭白種植、100畝特色養殖小龍蝦基地,還有葡萄、蔬菜、瓜果、油菜等。在山地產業上,圍繞林下經濟這個主導產業,以林下養雞、生態養蜂、種草養牛、中藥材種植等產業為抓手,7個行政村均已實施百畝以上林下養雞基地,養雞規模達到37900羽。 在壩區產業上,獲得財政、農業農村、水利、扶貧部門涉農資金項目,實施了寬3.5米、長近7000米的機耕道進行全面硬化,組織協調壩區產業基地溝渠維修、水管網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入住企業的基礎設施提供保障,也為平溪鎮建設500畝達標大壩奠定了基礎。
李拓(右一)就油菜種植與農業技術人員做好田間管理指導工作
動員移民搬遷,讓我終身難忘 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逐步致富」,實現穩定就業,才能更好幫助貧困群眾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前進。 為了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決定動員長嶺、川巖、翁巖、皇妹山、小地相對比較偏遠的5個村寨,生產生活環境較惡劣的148戶698人進行了搬遷。但是,就是存在個別群眾不願意,死活都不搬遷的人,至今想起,讓我終身難忘。 翁巖村灣河溝組是平溪鎮地處偏遠的一個自然小寨,如果要步行到鎮上需要三個小時,經過宣傳動員,許多村民們也陸續都搬走了,就剩下那1戶人死守著。這對留守老人,男的叫彭金林,老伴叫孫文珍,倆老口都是80多歲的人了。住的就是那三間破舊瓦房,陰暗昏沉,遇到寒冷的冬天,仍然就是凌亂地鋪了一床薄薄的被褥。孫文珍患老年痴呆症,連基本的自身衛生清潔、飲食起居都有困難。彭金林家那種悽涼的生活讓我作為當地的父母官,也深感慚愧。鎮裡的網格員劉科和 「1十N」幫扶幹部吳婷婷,三番五次上門動員,但就是不願移民搬遷。吳婷婷說:「李書記,我和劉科都盡力了,但彭金林死活都不願意搬遷,這個工作我們真的做不下去。」得知這一情況後,我還不信,我就打好思想準備,一次動員不通就去第二次,二次不行走三次……,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說破了嘴,講幹了咽喉,我清楚記得總共去彭金林家耐心做了10次的思想工作,兩老人終於想通了。 住進新居的第一天,彭金林激動地說:「感謝李拓書記,感謝政府,讓我還能住這麼好的房子。」
李拓(右一)在調研茭白兩季種植育苗試驗情況
做好就業培訓,確保群眾增收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扶貧之要。」穩定的就業崗位和收入來源對貧困群眾來說,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脫貧舉措。引進仁德塑料製品有限公司,生產微型電子產品和黑毛豬製品加工,解決安置點就業50餘人;流轉土地建立「微田園」農耕場所,解決安置點110戶搬遷戶「菜籃子」問題。 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開展了技術服務指導1280餘人次,讓貧困群眾掌握烹飪、電商、刺繡、農業適用技術等,完成貧困人口培訓980餘人次;開展扶貧產業技術培訓2480餘人次,全鎮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340人,其中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501人。讓有培訓意願的貧困勞動力參加各類培訓,有效提升了就業技能培訓實效,讓貧困勞動力以「漁」獲「魚」、長久脫貧。 目前,全鎮10個行政村、3個深度貧困村、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已經全部出列,全鎮脫貧1118戶4519人,貧困發生率從28.59%降到0%。 吳忠壽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編輯 張良勝 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