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於世的吳哥窟遺址群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吳哥窟的大小寺廟除了有恢弘的建築,精緻的佛像,更是有無處無在的繁複精美的雕刻,讓人不得不驚嘆、目不暇接。
那麼對於這麼多雕刻中出現的各種符號、形象以及其中講述的故事,如果能提前有所了解,就能夠更好的欣賞美景,融入到吳哥窟的安靜和神秘中,也能夠更加切身的體會到古吳哥王朝的繁華、工匠的巧奪天工、以及古高棉人的生活和信仰。
下面就來為大家介紹吳哥的雕刻、壁畫中經常出現的符號、元素以及形象。
1. 飛天仙女(Apsaras):
她們是由攪動乳海翻騰起的浪花幻化而成的,是天界的舞者在小吳哥的攪動乳海壁畫中,能夠很形象的看到她們從浪花中升起的樣子,展示了她們的起源。讓人忍不住聯想到敦煌壁畫中形態優美的飛天形象,不知道她們之間會不會有什麼聯繫呢?
飛天仙女的形象,除了在攪拌乳海的壁畫中有所體現外,在吳哥窟大大小小的寺廟迴廊雕刻中,也有很多。她們或佇立於窗前,或靜立於牆角,或起舞於迴廊。有的在對鏡梳妝,有的在拈花微笑,還有的在舞動於蓮花之上。她們戴著繁複的頭飾,裸露著飽滿的乳房,纖纖細腰,一束紗籠,環佩叮噹,個個儀態萬千,卻又絕無重樣。
這些雕像,與其說是飛天仙女,更像是借著飛天仙女的形象描繪出古代吳哥王朝女子的形象。甚至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建築中,能夠看到不同的小仙女有不同的風格。比如,巴肯山的仙女雕像更加莊重有秩序感,而女王宮的仙女雕像則更加靈動活潑,而到了小吳哥時期,仙女們的衣著裝飾則更加的華美繁複。
2. 修羅(Devas)和阿修羅(Asuras):
這一對冤家也是出現在攪拌乳海的故事中。
阿修羅在梵語中的意思是「無端正」,阿在梵語中表示否定的意思。看上去怒目圓睜,抬頭紋很多,兇猛好鬥。
修羅在梵語中的意思是「端正」,他們看起來慈眉善目,被中國人稱為「天神」。
修羅與阿修羅看起來一個慈眉善目,一個兇神惡煞,於是我們習慣把修羅當作善的,阿修羅當作惡的。事實上他們並無絕對的善惡之分。在神話故事中,他們約定共同出力攪拌乳海,出現甘露一同分享。但最後甘露出現,修羅施美人計獨佔甘露,雙方大打出手,阿修羅戰敗,被趕回地域。
所以,所謂善和惡可能不是人們表面上看到的樣子。修羅和阿修羅可能本就是一體,代表了人性的善惡兩面吧。
除了小吳哥中一整幅的攪拌乳海壁畫。在很多寺廟的門口,如吳哥城入口處,都有修羅和阿修羅拔蛇的雕像。
3. 毗溼奴 (Vishnu): 是印度教史詩中地位最高之神,也是諸神之中最具正能量的大神,兢兢業業地維護著宇宙的運轉。他永遠扮演著超人般的英雄角色,無數次地拯救世界於危難之中,還是一個著名的老好人。他的本尊有四隻手臂,分別持有圓輪、法螺貝、仙杖和弓。但是有時候他也以八臂的形象出現。
小吳哥有一尊八臂毗溼奴的雕像,豆蔻寺裡有八臂毗溼奴的浮雕。
毗溼奴的妻子名叫拉克希米(lakshimi),她是天神和阿修羅攪拌乳海時出現的。
女王宮的雕刻中有大象用鼻子捲成蓮蓬頭噴水為拉克希米沐浴。
另外高步斯濱的河流有毗溼奴的妻子為他按摩腿部的雕刻。
4. 伽魯達(Garuda)——毗溼奴的坐騎
伽魯達是毗溼奴的坐騎。它的形象是半人半鳥。它終身與那伽為敵,在吳哥窟能看到許多大鵬鳥和那伽纏鬥的雕像。
在印度教傳說中,伽魯達的母親淪為眾蛇之奴,為救母親,它打敗天界眾神,盜得了不死甘露,最後遇到毗溼奴,毗溼奴感念它的誠實,許諾它不用甘露也能長生不死,而為報答毗溼奴,伽魯達從此稱為毗溼奴的坐騎。
聖劍寺中的伽魯達形象是最生動最有氣勢的。
不知道伽魯達的形象和《西遊記》中的金翅大鵬鳥有沒有什麼聯繫呢?
5. 那伽(Naga)——蛇神,也叫多頭蛇
那伽是吳哥窟寺廟中另一個到處可見的元素符號。那伽是多頭蛇神,有三頭、五頭、七頭、九頭之分。傳說五頭蛇是水神,七頭蛇是保護神,九頭蛇則是至高無上的皇族象徵。高棉人奉蛇神那伽為神靈。它控制雨水,與國家的繁榮息息相關,在吳哥窟,隨處都有七頭那伽的守護,代表彩虹,是連接天堂和人間的橋梁。
小吳哥入口護欄處的那伽和崩密列入口處的那伽保存的最為完好。
崩密列門口有一隻稍有殘缺的那伽造型很萌,大家可以找找看哦。
6. 溼婆(Shiva):是毀滅與再生之神。敢愛敢恨,既善良又可怕,既是毀滅者又能帶來重生,既是憤怒的復仇者也是最慈悲的庇護者。他還是個大情聖,他和妻子薩帝的愛情故事遠比泰坦尼克要精彩得多。他是在廣大平民中最受歡迎的明星。
吳哥窟的大部分寺廟最初都是供奉溼婆神,後期也有改建成佛寺的。
女王宮有尊雪山女神坐在溼婆腿上的浮雕非常美,也是很少出現的溼婆人形的樣子。
7. 公牛南迪(Nandi):
是溼婆的坐騎。南迪的雕像在寺廟內隨處可見,但是許多已經被損毀或偷盜。
神牛寺前有南迪的石雕。
在寺廟中看到公牛的石雕,再看到現在柬埔寨田間地頭悠閒吃草的白牛,會發現它們的相似之處,足見古代柬埔寨人民在雕刻的神話中融入了本地的特色。
8. 林伽(Linga):
是代表男性生殖器的符號,是溼婆的象徵。只要是供奉溼婆的寺廟,都會有林伽。而和林伽同時出現的,也就是那個方形磨盤狀的尤尼,它代表女性生殖器。尤尼與林伽一起產生聖水,灌溉生命。
高步斯賓有一條河流,河床中刻了上千林伽,
聖劍寺有著罕見的三連林伽。
9. 蓮花:
吳哥窟寺廟中的蓮花代表純潔,通常以塔或入口臺階的形式出現,還可以作為裝飾。
除了雕刻以外,現在的柬埔寨仍然視蓮花為純潔的象徵。而小吳哥和女王宮水池中的蓮花更是與寺廟建築融為一體,鮮花和石頭建築相映,莊嚴與純潔,為這些寺廟更增添了神秘與聖潔的感覺。
10. 猴王哈奴曼:
神猴哈努曼是印度教中最受歡迎的角色,幾乎無人不愛。古高棉人卻對猴王家族的故事更有興趣,關於他們的雕像在重要的寺廟裡都會出現,非常生動。
猴王家族的故事出現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一段,但是古高棉人卻多次描繪了這場戰爭:猴王須羯哩婆被其兄長波林奪取了王位和妻子,同病相憐的羅摩在他們爭鬥之時,躲在樹後用暗箭射死波林,幫猴王奪回王位。最後猴王派哈努曼協助羅摩尋找妻子悉多。
在女王宮,在小吳哥的壁畫長廊上,還有巴戎寺的壁畫裡,猴王家族的戰爭無處不在。
大家會聯想到家喻戶曉的孫悟空嗎?
11. 獅子辛瑪(Singha):
辛瑪是印度神話中的獅子神。作為守護獸,吳哥古蹟中的寺廟大門大多都有辛瑪的雕像。
和公牛南迪的風格類似,吳哥窟寺廟中的獅神鬥士瘦削秀氣型的,很是俊秀好看,卻也不失氣勢。和我們經常看到的雄壯型的獅子風格很不一樣。
吳哥窟裡的獅子們都沒有尾巴,只在尾巴的位置留有一個圓洞。據說有可能原有的尾巴是木質的,易經腐朽。也有可能是原有的石質結構缺少支撐點而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