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篇佳作,觀世間百態,享人文情懷
圖文/李 剛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
白露裡治奧,這是一座長達2500年的義大利古城。早在12世紀,這座古城就有名了,14—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這裡建了幾座義大利著名的大教堂。
但丁《神曲》裡提到的白露裡治奧,就是天主教方濟會創始人聖文德的誕生地。日本導演宮崎駿在義大利天空之城獲得了靈感,一部《天空之城》引來了無數好奇覽勝者。義大利攝影愛好者一年四季在對面的山頭上拍了好多美輪美奐的古城堡照片,日本人宮崎駿拍的《雲霧繚繞的小城飄在天空》尤見其藝術張力。
我們去天空之城是義大利最冷的二月,雪剛化,路剛開封,山路狹窄、險峻,算是一次探險之旅。到了古鎮,穿過一排排破舊的老房子,七拐八彎走了一大截才看見遠處山頭上的古城堡。走在那段300來米的石天橋上,山谷裡的大風颳來,冷颼颼的,人一下子顯得弱不禁風。向山頭攀爬,抬頭即見城門,山城突兀險峻,懸崖邊的老房子形同危卵,斑駁的牆面,有些鬆動的石柱礎,看上去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這座正在消亡的古城,要不是有文字記載,誰也不敢相信這裡曾是歐洲貿易通道上的繁華小鎮,二戰之後成了陸地上的「孤島」,與外界連接只有這座石拱天橋。
白露裡治奧,義大利語,字面的意思是皇家浴場,曾經是古羅馬時期皇室的「華清池」。傳說這個浴場的水具有保健治療功效,曾經治癒過倫巴第族人德西德利烏國王的傷口。集市和修道院因為山體滑落,也蕩然無存,廣場上著名的奧維多大教堂標誌性建築依舊是原在。古鎮只有一條不太長也不算寬的石子路及兩旁斜著幾條小巷,教堂門前幾根斷柱依稀可以感覺到舊式教堂恢弘規模,現在的外觀是16世紀改建的,保留著哥德式建築風格。
教堂內供奉著六世紀殉道者的遺體,還有在這一地區廣受尊敬的三世紀殉道者聖維多利亞的遺物。教堂右側是文藝復興時期建蓋的阿勒曼尼宮,屬於當地一個富有的家族,已改建成博物館。古城堡裡的老房子,底層是馬廄、洗衣房和廚房,樓上是臥室,地下室是菜窖、酒窖或加工橄欖油的作坊。房屋高大,但間距小,樓梯上就可與牆壁上窗戶裡的鄰裡聊天、傳遞東西。這種隨意、實用的建築風格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這裡的人們對建築美學的理解和鄰裡之間生活與交往方式。
在古城堡,我找到了但丁《神曲》裡描述的那個大教堂,教堂內還珍藏著一幅17世紀的油畫,描繪聖文德保護這個城市的情景。走出教堂,在一棟老房子土牆上,我盯住聖瑪麗亞的瓷畫看了好一陣,儘管褪了些色澤,但畫面古樸、生動。白露裡治奧,這座不大的孤城,即便是放慢腳步,也用不了多少時光就逛完了。這城堡般的古鎮,只留下了歷史的封面和零零碎碎的幾頁插圖,要讀懂這座古鎮是很難的。
那些斑斑駁駁的牆壁、倒塌的老屋和教堂前的幾根斷柱默默地述說著戰爭、瘟疫、自然災害極其宗教,更顯得世界瀕危文化遺址之珍貴。往回走的時候,才發現,城門牆上有一對石獅子,犀利的爪子揪著一個人頭,那是為紀念1495年市民暴動趕走了統治這裡的奧維多君主而塑的。
1867年著名的白露裡治奧戰爭打響,羅馬教皇軍隊與加裡波弟民兵展開激戰,戰後小城併入義大利王國。這座城門還有一個故事,就是以瑪麗亞的名字命名的。走完天橋,入口處矗立著一尊少女雕像,肩上站立著雄鷹,寓意飛向天空之城。
據說15世紀周邊城鎮爆發瘟疫,有位叫瑪麗亞的女子每天到教堂為市民祈福,感動聖母顯靈,全城安然無恙,從此瑪麗亞被奉為城市的保護神。
白露裡治奧的歷史上出現過保護神,如今,義大利人更加用心保護這座古鎮,儘管當局每年的投入都在增加,但是這裡不收門票和古鎮保護費,這就是對待世界遺產的胸襟。(首席編輯:彭外先)
作者簡介:
李剛,筆名豁達,雲南政協報原副總編、高級編輯,雲南省作家協會攝影家協會會員。出版專著《雲南攬勝》《不識巍山》,合著《納樓土司》《發現巍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