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生北京見聞:兩岸網際網路應用與行動支付大不同

2021-01-09 中新經緯

作者:李昱宏(中新經緯實習生,臺灣居民)

資料圖

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普及,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如行動支付、共享單車模式,這些在大陸居民中已經得到普及,但是,在臺灣居民的眼中卻仍然罕見。不得不說,兩岸民眾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消費觀念還存在著差異。作為一名來自臺灣的實習生,就我眼見講一講在兩地的不同經歷。

我在臺灣出生、臺灣長大,目前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攻讀國際經濟碩士學位。2017年夏,我有幸來到北京實習,在北京的日子,得以體驗與臺灣不同的生活方式。通過日常的親身體驗,願我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幫助兩岸相互學習與交流。

相對於大陸網際網路科技與行動支付的廣泛使用,臺灣在電子商務技術的應用上明顯落後。臺灣社會普遍無法接受以非實體貨幣所進行的買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思想仍支配著臺灣民眾的交易行為。

近日,全球首個「無人零售店」天貓咖啡於杭州試辦,結合網際網路、大數據與行動支付等智能科技而產生的新零售產業,優化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消費者只需打開手機淘寶,掃描二維碼便可進入零售商店,挑選商品後可直接離開,不需額外操作。「新零售」模式下,消費者得以減少時間成本,商家也降低了人力支出,交易雙方皆享便利。

對大陸民眾而言,這樣的消費模式是先進的,但並不陌生。然而,臺灣人眼裡,「新零售」或許是一個進步的、可想像、能了解的概念,卻難以被廣泛接受。我的父輩,是靠著苦幹實幹拼出臺灣經濟奇蹟的一代人,對於辛苦掙來的每一分錢的使用特別保守。讓他們將金錢交由有保安看守、攝像頭24小時監控的銀行保管倒不困難。然而,要他們允許看不見的第三方機構管控他們的辛苦錢,絕非易事。「新零售」牽涉支付平臺,對年齡較大的一輩人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不過,我身旁同輩的年輕朋友是勇於嘗試新鮮事物,因操作上較為熟練,對於新科技的接受度高出許多。相信年輕一輩的臺灣人是引頸期盼「新零售」科技的引入,而老一輩人也能慢慢接受新技術的應用。

在大陸,消費者與商家都習慣以支付寶或其他行動支付平臺進行交易,民眾在收銀臺出示手機,店家掃描二維碼,交易迅速完成。但在臺灣,儘管實體貨幣交易過程手續繁複、耗時長、出錯機率高,買賣方仍以硬幣與紙鈔進行收付款。大陸行動支付系統已普及至非連鎖的小型自營店家;而臺灣方面,大型的連鎖企業也未必提供行動支付服務。

歸咎其原因,主要還是網際網路與行動支付的便利並沒有消弭臺灣民眾對於現代科技的疑慮。臺灣民眾普遍認為在線交易與支付平臺是不安全的,帳戶資料與個人隱私容易被惡意竊取、利用。實體貨幣的使用儘管快捷和便利性相對遜色,然而,握在手上的硬幣、紙鈔安撫了臺灣民眾不安的情緒。

網際網路與行動支付科技的相關應用不只體現在零售產業,也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出行。舉例來說,北京街道上擺置著許多共享單車,臺北街頭也擺放著公共的Ubike。兩者有著相似的目標與使用模式,然而,雙方在支付服務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大陸民眾藉由手機通訊軟體綁定支付平臺,掃描二維碼完成交易,使用共享單車。從註冊到使用,用戶幾不需碰觸實體貨幣,所有行為通過網絡完成。共享單車的便利使它成為市民的新寵,帶來的龐大商機也讓共享單車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北京流傳著一個笑話,共享單車拓展的延遲不是因為技術或管理遇上困難,而是用來區別不同公司的單車顏色不夠用了!由此可見共享單車的火熱程度。

反觀臺灣的Ubike系統,用戶必須以手機號綁定悠遊卡,並進行卡片儲值。完成註冊後,使用者每次使用服務時,必須以卡片啟用單車,使用結束後再出示卡片進行支付;當卡片餘額不足時,用戶必須以實體貨幣進行儲值,否則無法使用公共單車。由於不支持行動支付科技,Ubike系統有固定站點,使用者必須到設置點刷卡取車、還車。這樣的使用模式儘管造成用戶的不便,卻有助於企業管理、調控單車。

總地來說,大陸用戶在使用共享單車的過程中,通過手機操作便可完成所有手續;臺灣使用者則必須出示卡片兩次才能完成支付。對照下,臺灣Ubike的收付情形仍停留在與大陸公交相似的支付模式上。

近年來,臺灣民眾對於網際網路與行動支付等技術已有更多的了解,加之相關科技的發展成熟,消費者對相關應用的接受度也日漸提高。近來,臺灣的主流通訊軟體大大強化了與支付平臺的合作,提升了網際網路與行動支付的應用。在臺灣,比較通行的通訊軟體不是微信,而是韓國企業所創設的Line軟體。相較於微信,臺灣Line軟體在通訊以外的應用明顯不足。微信綁定支付平臺後,能使用公共自行車、充值手機話費、繳納信用卡費、打車等;然而,Line的支付功能尚未廣泛被使用,其他功能就更不用說了。

目前,臺灣已有不少商家支持行動支付,且數量正快速增加,主要通訊軟體Line的支付功能也日漸強大。此外,上述提及的悠遊卡支付模式也不斷改良,使其更為多元、涵蓋範圍更廣。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臺灣在網際網路與電子商務等相關領域的發展能與大陸地區趨同。(中新經緯APP)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相關焦點

  • Pi移動錢包韓昆舉:兩岸思維差異大 臺灣行動支付對準微型交易
    21日,第七屆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在「網際網路+金融」主題演講時,臺灣Pi移動錢包營運長韓昆舉表示,兩岸傳統金融思維不同,造成兩岸在網絡跨境支付領域難易差距頗大,行動支付在臺將主要瞄準微型交易業務,零售商店將是主要戰場。  他首先表示,兩岸環境不一樣,銀行卡收單業務基本決定了臺灣和大陸支付業務最大的不同。
  • 遠遠落後大陸 臺灣移動網際網路怎麼跑慢了?
    「今年臺灣紫牛戰隊選拔了5支創業團隊,我們把他們帶去北京參訪,最後有2支團隊決定移居北京。」談到臺灣的創業環境,雪豹科技董事長吳德威對記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嘆了口氣後,他接著說——「他們把北京中關村創業街當作『聖地』,就像教徒要去麥加朝聖,可見我們(臺灣移動網際網路)的問題有多大!」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臺灣經濟為什麼掉隊了?
    臺灣的用戶有著最好的手機和通信網絡,但他們的年輕人用的卻是Facebook和Line等常規的老應用。在臺灣前20大手機APP裡,甚至沒有一個本土的應用,Knowing創始人楊方儒甚至認為「臺灣人在手機上被殖民了」。  臺灣雪豹科技董事長吳德威頗為無奈的舉了一個例子:「今年臺灣的紫牛戰隊選了5支創業團隊去北京參訪,最後有2支團隊決定移居北京。。。
  • 不缺IT優秀人才的臺灣移動網際網路為什麼跑慢了?
    「今年臺灣紫牛戰隊選拔了5支創業團隊,我們把他們帶去北京參訪,最後有2支團隊決定移居北京。」談到臺灣的創業環境,雪豹科技董事長吳德威對記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嘆了口氣後,他接著說——「他們把北京中關村創業街當作『聖地』,就像教徒要去麥加朝聖,可見我們(臺灣移動網際網路)的問題有多大!」
  • 臺灣大學生北京見聞:臺北沒有的「滴滴出行」
    在北京,類似「滴滴出行」這種結合網際網路科技的平臺軟體大大優化了乘客的計程車體驗,顛覆了我對計程車產業的固有印象。  在臺灣,黃色車身的計程車在熙來人往的臺北街頭來回穿梭。計程車司機瞪大眼睛尋找"獵物",唯恐稍不留神,能到手的客人,給其他司機攔了去。在臺灣,乘客能路邊招車,也能使用手機叫車服務。
  • 臺灣人使用行動支付多嗎?對移動網際網路什麼態度?
    儘管只隔著一灣海峽,但寶島臺灣和大陸地區的差異還是蠻明顯的。先從行動支付說起。臺灣享有相較而言更好的的硬體和4G網絡,卻用著最基礎的網際網路服務,甚至沒有一個好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於是問題就來了,臺灣人使用行動支付的多嗎?總體來說,使用行動支付的不多。
  • 2025年臺灣行動支付率達90%?網友:大陸都刷臉支付了
    臺灣包袱鋪,行動支付都說酷!我是出門只帶手機不帶現金的大侃子~要說現在啊,我國最讓世界各地友人們羨慕的就是行動支付的生活方式了,買啥都只需掏出手機「嗶」一下就搞定了。接著,身為「行動支付應用服務聯盟」第一屆會長,同時也是中華電信董事長鄭優也表示了,臺灣的行動支付相較其他地區的確是「推動速度相對緩慢」,但當局既做出了如此重要的宣示,那業界未來也將結合所有應用服務廠商、產業服務業者、電信營運商、信息服務廠商、裝置設備廠商及金融機構,在「經濟部」等相關單位的支持下,共同努力達成此目標。
  • 臺灣那邊的網際網路世界有啥不一樣?
    但隔著一道80米深的海峽,臺灣卻呈現出與大陸完全不同的網際網路生態。即使只在臺北匆匆待了四天,也能感受到這種差異。這座有2300萬人口的島嶼,曾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備受矚目,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卻只做了一個「安靜的美男子」,網際網路環境像是大陸二三線城市的翻版,還在尋求突圍。
  • 臺灣行動支付發展遠落後於大陸,島內民眾:都怪蔡英文拖後腿
    而縱覽全球,行動支付市場還是藍海一片。英國《金融時報》今年初曾刊發題為《相比於中國,美國的行動支付市場看上去像是侏儒》的文章稱,市場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行動支付的規模大約為美國的50倍,這表明,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在這一被視為「通往金融科技生態系統康莊大道」的細分市場中,佔據了強勢主導地位。
  • 臺灣的網際網路世界有啥不一樣
    但隔著一道80米深的海峽,臺灣卻呈現出與大陸完全不同的網際網路生態。即使只在臺北匆匆待了四天,也能感受到這種差異。 這座有2300萬人口的島嶼,曾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備受矚目,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卻只做了一個「安靜的美男子」,網際網路環境像是大陸二三線城市的翻版,還在尋求突圍。
  • 臺灣多個億級移動現身2016海峽兩岸網際網路大會
    據悉,大會上,多個用戶過億的臺灣移動網際網路平臺代表將與大陸移動網際網路業者共同探討移動出海的話題。其中,凱鈿行動科技創始人兼CEO蘇柏州、通用移動科技(GMobil)CMO王英明、玩美移動副總經理陳品仁將用實際案例分享他們跨國拓展、跨國管理的經驗,為大陸即將出海的移動網際網路提供人才管理的幫助。
  • 臺灣2018行動支付戰開打(三):中國大陸VS臺灣支付發展環境大不同
    每隔幾年,網絡上就會出現幾篇比較中國大陸與臺灣行動支付趨勢的文章,有些文章褒揚中國大陸的迅速發展,有些文章則點出中國大陸其實是不得不發展行動支付。不過,中國大陸的行動支付現在究竟發展到何種地步?支付環境與臺灣有何不同?會不會也有缺點?《CNEWS匯流新聞網》帶你來解析!
  • 臺灣萌妹帶你體驗大陸行動支付 簡直不要太方便!
    戳視頻,看詳情近些年,隨著大陸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行動支付(臺灣地區稱之為行動支付)在整個大陸地區逐漸普及。行動支付的體驗讓許多西進大陸的臺灣年輕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經有臺灣青年說:「行動支付的迅速推廣與流行,我覺得在大陸這麼幅員遼闊且人口眾多的社會是很好的改變,因為可以大量減少紙幣和硬幣的製作與消耗,還有透過錢幣傳播的病菌接觸機會也會大大降低,相當環保,當然假鈔和驗鈔機也少有用武之地了,減少犯罪與糾紛。」總之,行動支付既方便了大家的生活,也給經濟發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 行動支付、電子支付和數字支付有什麼不同?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認識到了電子支付、行動支付和數字貨幣支付。並且在電子商務中,支付過程是整個商貿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同時也是電子商務中準確性、安全性要求最高的業務過程。
  • 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啟動 移動網際網路助力兩岸尋根路
    中國臺灣網12月28日北京訊 (記者 尹賽楠)12月28日下午,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今日頭條宣布將聯合兩岸的媒體、公益機構,用網際網路科技幫助更多臺灣同胞實現尋親尋根的願望,為密切兩岸交流貢獻力量。
  • 移動流量之王的尷尬:臺灣地區運營商荷包空空 移動網際網路發展掉隊
    記者觀察「流量之王」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掉隊人類高科技時代依次為半導體、PC、軟體、網際網路、社交、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AI。「最受臺灣年輕人追捧的前20大App中,竟然沒有一個臺灣本土研發的。」一位臺灣大學生說道。「從BAT到TMD(今日頭條、美團、滴滴),大陸移動網際網路大軍正在蓬勃發展,反觀臺灣,現在還是由郭臺銘、施振榮、張忠謀等IT老人們坐鎮一線,IT人才青黃不接。」一位臺灣媒體人說道。雖然臺灣的4G流量使用水平高,但臺灣民眾沒有充分享受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福利。
  • 行動支付如何成新格局?2大分類行動支付!
    銀聯在最近的行動支付技術,商用方面比較保守,我國的行動支付市場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就是涉及到支付和清算的資質,但其一直重視著該領域的專利的申請,主要由銀聯及商業的銀行,第三方的支付這兩大類構成,另一類不涉及支付和清算的資質,正是這種銀行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的關係,促進了行動支付的快速的發展,支付的手段以及服務方式的電子化,信息化的發展,無論是基於卡片的行動支付,或是基於手機
  • 為何臺灣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遠遠落後於大陸?
    細節一:臺灣享有最好的硬體和4G網絡,卻用著最基礎的網際網路服務,甚至沒有一個好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最受臺灣年輕人追捧的前20大App,竟然沒有一個本土應用,難怪有人感慨「臺灣人在手機上被殖民了」。獵豹移動在臺灣的合作夥伴吳德威曾直言,支付寶絕對不可能在臺灣出現,臺灣當局對第三方支付的審批極為嚴格,大陸流行的網上銀行直到近幾年才在臺灣鋪開,而且功能有限,只能用於查詢餘額。 同時,臺灣《公司法》也對網際網路創業投資設置重重障礙。其中,對本地創業團隊出境創業徵收高額的境外稅,一定程度上導致臺灣網際網路創業規模不大,只能偏安臺灣一隅。
  • 行動支付卡位戰 臺灣為何慢了半拍?
    行動支付卡位戰 臺灣為何慢了半拍?這是繼支付寶後,入島的第二家大陸第三方支付平臺。行動支付時代的來臨,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支付生態體系,移動業者、零售商、銀行、第三方支付業者等都想搶食這塊蛋糕,但是以一向頗以科技業為豪的臺灣,卻在支援行動支付服務方面慢了許多。  據媒體報導,大陸遊客習慣使用手機支付消費,「跨境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消費模式開通後,一年約含600億元新臺幣的商機。
  • 臺灣地區真的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廢柴」嗎?
    Cheetah Lab基於獵豹移動大數據平臺libra數據、廣告主調研結果以及第三方數據數據,集結成《2017上半年臺灣移動網際網路報告》,從數據角度為讀者解讀臺灣移動網際網路現狀,觀察維度覆蓋移動硬設備、行動網民行為偏好、移動數字廣告、廣告主偏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