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昱宏(中新經緯實習生,臺灣居民)
資料圖
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普及,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如行動支付、共享單車模式,這些在大陸居民中已經得到普及,但是,在臺灣居民的眼中卻仍然罕見。不得不說,兩岸民眾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消費觀念還存在著差異。作為一名來自臺灣的實習生,就我眼見講一講在兩地的不同經歷。
我在臺灣出生、臺灣長大,目前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攻讀國際經濟碩士學位。2017年夏,我有幸來到北京實習,在北京的日子,得以體驗與臺灣不同的生活方式。通過日常的親身體驗,願我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幫助兩岸相互學習與交流。
相對於大陸網際網路科技與行動支付的廣泛使用,臺灣在電子商務技術的應用上明顯落後。臺灣社會普遍無法接受以非實體貨幣所進行的買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思想仍支配著臺灣民眾的交易行為。
近日,全球首個「無人零售店」天貓咖啡於杭州試辦,結合網際網路、大數據與行動支付等智能科技而產生的新零售產業,優化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消費者只需打開手機淘寶,掃描二維碼便可進入零售商店,挑選商品後可直接離開,不需額外操作。「新零售」模式下,消費者得以減少時間成本,商家也降低了人力支出,交易雙方皆享便利。
對大陸民眾而言,這樣的消費模式是先進的,但並不陌生。然而,臺灣人眼裡,「新零售」或許是一個進步的、可想像、能了解的概念,卻難以被廣泛接受。我的父輩,是靠著苦幹實幹拼出臺灣經濟奇蹟的一代人,對於辛苦掙來的每一分錢的使用特別保守。讓他們將金錢交由有保安看守、攝像頭24小時監控的銀行保管倒不困難。然而,要他們允許看不見的第三方機構管控他們的辛苦錢,絕非易事。「新零售」牽涉支付平臺,對年齡較大的一輩人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不過,我身旁同輩的年輕朋友是勇於嘗試新鮮事物,因操作上較為熟練,對於新科技的接受度高出許多。相信年輕一輩的臺灣人是引頸期盼「新零售」科技的引入,而老一輩人也能慢慢接受新技術的應用。
在大陸,消費者與商家都習慣以支付寶或其他行動支付平臺進行交易,民眾在收銀臺出示手機,店家掃描二維碼,交易迅速完成。但在臺灣,儘管實體貨幣交易過程手續繁複、耗時長、出錯機率高,買賣方仍以硬幣與紙鈔進行收付款。大陸行動支付系統已普及至非連鎖的小型自營店家;而臺灣方面,大型的連鎖企業也未必提供行動支付服務。
歸咎其原因,主要還是網際網路與行動支付的便利並沒有消弭臺灣民眾對於現代科技的疑慮。臺灣民眾普遍認為在線交易與支付平臺是不安全的,帳戶資料與個人隱私容易被惡意竊取、利用。實體貨幣的使用儘管快捷和便利性相對遜色,然而,握在手上的硬幣、紙鈔安撫了臺灣民眾不安的情緒。
網際網路與行動支付科技的相關應用不只體現在零售產業,也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出行。舉例來說,北京街道上擺置著許多共享單車,臺北街頭也擺放著公共的Ubike。兩者有著相似的目標與使用模式,然而,雙方在支付服務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大陸民眾藉由手機通訊軟體綁定支付平臺,掃描二維碼完成交易,使用共享單車。從註冊到使用,用戶幾不需碰觸實體貨幣,所有行為通過網絡完成。共享單車的便利使它成為市民的新寵,帶來的龐大商機也讓共享單車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北京流傳著一個笑話,共享單車拓展的延遲不是因為技術或管理遇上困難,而是用來區別不同公司的單車顏色不夠用了!由此可見共享單車的火熱程度。
反觀臺灣的Ubike系統,用戶必須以手機號綁定悠遊卡,並進行卡片儲值。完成註冊後,使用者每次使用服務時,必須以卡片啟用單車,使用結束後再出示卡片進行支付;當卡片餘額不足時,用戶必須以實體貨幣進行儲值,否則無法使用公共單車。由於不支持行動支付科技,Ubike系統有固定站點,使用者必須到設置點刷卡取車、還車。這樣的使用模式儘管造成用戶的不便,卻有助於企業管理、調控單車。
總地來說,大陸用戶在使用共享單車的過程中,通過手機操作便可完成所有手續;臺灣使用者則必須出示卡片兩次才能完成支付。對照下,臺灣Ubike的收付情形仍停留在與大陸公交相似的支付模式上。
近年來,臺灣民眾對於網際網路與行動支付等技術已有更多的了解,加之相關科技的發展成熟,消費者對相關應用的接受度也日漸提高。近來,臺灣的主流通訊軟體大大強化了與支付平臺的合作,提升了網際網路與行動支付的應用。在臺灣,比較通行的通訊軟體不是微信,而是韓國企業所創設的Line軟體。相較於微信,臺灣Line軟體在通訊以外的應用明顯不足。微信綁定支付平臺後,能使用公共自行車、充值手機話費、繳納信用卡費、打車等;然而,Line的支付功能尚未廣泛被使用,其他功能就更不用說了。
目前,臺灣已有不少商家支持行動支付,且數量正快速增加,主要通訊軟體Line的支付功能也日漸強大。此外,上述提及的悠遊卡支付模式也不斷改良,使其更為多元、涵蓋範圍更廣。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臺灣在網際網路與電子商務等相關領域的發展能與大陸地區趨同。(中新經緯APP)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