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博物館重新開放

2021-02-28 意卡米諾

梵蒂岡博物館重新開放    Teresa Tseng攝

梵蒂岡博物館因新冠狀病毒疫情無情地侵襲而閉館三個月,經過了漫長的等待,在謹慎縝密的防疫措施下,6月1日終於再度開放與觀眾重逢了!

梵蒂岡博物館重新開放    Teresa Tseng攝

館長雅塔(Jatta)女士在當天開館時有感而發:「真的很高興能在80多天後,看見博物館重新開放,讓大家任意穿行,盡情觀賞;初期我們並不期待會有許多參訪者,但知足常樂,從另個角度來看,至少這些參訪者能以另一種特殊的方式享受這視覺之美」。同時她還宣布一大消息: 今年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逝世500周年紀念,博物館內拉斐爾四大室中的君士坦丁室(Sala di Costantino)經過五年的修復,今天亦再度重現於世人眼前,在修補過程中,竟然發現大廳之兩畫像科米塔斯(Comitas)和奧斯提蒂亞(Iustitia)乃出自拉斐爾的真跡,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博物館君士坦丁大廳一角    Teresa Tseng攝

君士坦丁室是1517年教宗良十世(Leone X )指定拉斐爾設計建造,用來作為接待或舉行官方儀式的大廳,可惜尚未完工前,年僅37歲的拉斐爾便因不明原因發燒驟然與世長辭,今天牆上的溼壁畫是拉斐爾的學生根據他的畫板繪製而成,主要描述君士坦丁大帝與天主教的故事,他是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使之成為自由合法宗教的皇帝。

「守護鑰匙之人」(Clavigero)克雷亞先生    Teresa Tseng 2019年攝

6月1日上午9點45分整,由掌管梵蒂岡博物館2797把鑰匙的強尼·克雷亞(Gianni Crea) 先生重啟大門,雅塔館長親自在門口迎接參訪民眾,據說當天有1600位預約訪客,由於義大利於6月3日才全面解禁,人們自由跨省,故這些訪客均來於自當地拉齊歐省(Lazio)的人民、羅馬市民和當地外國人。例行性的入館安檢,除了檢查隨身物品外,參訪者必須通過自動體溫掃描機之檢測並強制佩戴口罩。

「守護鑰匙的人」(Clavigero) Teresa Tseng攝

在梵蒂岡博物館工作了21年的克雷亞先生,11年前被擢升為「守護鑰匙的人」(Clavigero)部門負責人,這是自古以來長久傳承的工作,2019年他亦成為警衛部(博物館目前有309位警衛)的副部長。試想館內總共有 600多位工作人員,而維護安全即佔一半,可想見博物館對維安之重視。

克雷亞先生      Teresa Tseng 2019年攝

克雷亞先生談及重啟大門的心境,他微笑地表示:刻骨銘心,有一種重生的激動,想到全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尚嚴峻,死亡人數超過40萬,義大利更曾是「世界疫情嚴重之首」,著實令人心痛,但「開始就是結束,結束就是開始」,今天能親手再開啟這扇大門,看到參訪者期待及燦爛的笑容,深感門成了一扇「希望」,而重啟是一種「祝願」,迎接嶄新的開始。歷史上梵蒂岡博物館只曾在70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關閉過,今天他能重啟博物館對外開放大門,內心充滿著無限的感激,這是天主的恩寵。

克雷亞先生強調,管理是一份責任,永遠有做不完的事,就像家一樣,久久不住就容易受損,更何況是教宗的博物館,這三個月以來他們還是隨時做館內檢查、清潔、花園整理並利用時間做修復工作,來迎接這一天的到來。

空無一人的街頭商店    Teresa Tseng攝

梵蒂岡博物館的參觀人數位居世界第三,是聖座收入主要來源之一,光2019年就有近700萬參訪人次,平均一天就有3萬多人,排隊隊伍有時長及4公裡,館內附設餐館,酒吧,紀念品店,每年為梵蒂岡帶來近千萬歐元的收入,除此之外,亦為附近商家帶來無限商機和許多工作機會,然而此三個月封城鎖國,看著空無一人的街道,走在路上有種莫名的擔憂和絲縷哀愁。

從梵蒂岡博物館眺望聖伯多祿圓頂    Teresa Tseng攝

克雷亞先生介紹,梵蒂岡博物館佔地4萬平方米,長達7公裡的展廳,  擁有二十萬件藝術品,平常僅展出兩萬五千件,每年舉辦100多項活動並出版20本以上刊物。梵蒂岡博物館在世界最小的城國裡,然而卻是收藏著世界最多奇珍異寶的博物館之一,它於1506年由教宗儒略二世(Giulio II)建造,當初是教宗住所,直至1771年才遵從教宗克萊門特十四世(Clemente XIV)的指示,對民眾開放。

梵蒂岡博物館一景   Teresa Tseng 攝

有別於現代博物館建造的理念,多數因收藏品特性來建造,反之梵蒂岡博物館則先有建築物,後因歷史演變才成為博物館。此博物館為一建築群,是一座「複數」藝術殿堂,集不同小博物館、展覽館、房間,祈禱堂等組成,還包括花園和庭院,均為歷屆教宗所留下、收集並保存的藝術珍品,可以說是一本涵蓋宗教、藝術、神學、考古、民族、人類學等的完整的世界史書。

誠如館長雅塔(Jatta)女士表示:梵蒂岡博物館的使命是保存文物、與眾人分享以及認識500年來羅馬教宗們收藏和保存的非凡文化、歷史和美的遺產!

條條道路皆通「西斯廷」    Teresa Tseng攝

克雷亞先生透露,宗教與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關係,俗語說「條條道路皆通羅馬」,而梵蒂岡的條條道路皆通「西斯廷」,它是宗教歷史的完美見證,傳達天主教教義的殿堂,是信仰力量展現藝術魅力的所在。

拉奧孔(Laocoonte)神情    Teresa Tseng攝

這二十一年來,他沉浸在博物館這瑰寶中,他細數心中四大最愛:

一、每每曲終人散,獨自一人關起一扇接著一扇門時,總會像朝聖般駐足八角庭院中的鎮館之寶 ——拉奧孔(Laocoonte)群雕像前,欣賞著拉奧孔在死亡掙扎瞬間,驚心動魄生動逼真的神情,尤其是那歷經400多年才找回最具爭議的右臂。

阿波羅  (Apollo)大理石雕像    Teresa Tseng攝

二、凝視在拉奧孔(Laocoonte)旁四世紀的阿波羅(Apollo)大理石雕像,其絕美體態、完美無暇的形體、高雅的神情姿態,被視為古典美學之極致表現。

「軀幹」(Torso)雕像     Teresa Tseng攝

三、那讓米開朗基羅為之著迷的「軀幹」(Torso)雕像,那健壯的殘軀,具有無限強烈生命力,無論經過多少時間的洗禮,每次品味這些作品都有初次見到的驚喜與感動。

「最後審判」中的耶穌      Teresa Tseng攝

四、最後就是十五世紀建造的「西斯廷祈禱堂」,這不是三言兩語能形容的,是一生不能錯過的地方,他建議下次來此參觀時,記得仔細觀察米開朗基羅「最後審判」中的主角:耶穌(Cristo giudice),看看祂的面部是否像阿波羅(Apollo),創造右手的靈感是否來自拉奧孔(Laocoonte)?而那強健的身軀是否是「軀幹」(Torso)的化身…….

相關焦點

  • 梵蒂岡博物館重新開館:羅馬家庭與當地團體歡喜踴躍的一天
    在新冠疫情緊急危難下閉館將近3個月後,梵蒂岡博物館於6月首日上午10點重啟大門,迎接首批戴口罩的預約訪客。當天,1600人從容又安全地享受了教宗博物館的美妙。(梵蒂岡新聞網)梵蒂岡博物館在關門長達80天後,6月1日重新開門迎接訪客。
  • 歐洲多家知名博物館重新開放
    不過,關門冷清了那麼多星期,能重新開放還是讓博物館館長塔克·蒂比斯(TacoDibbits)興奮不已。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和倫勃朗故居博物館也準備6月初重開。歐洲各地一些主要畫廊認為6月份是重新開門的好時機,哪怕先「開個縫」也好。  蒂比斯說,荷蘭的畫廊、美術館和博物館重新開放是政府的決定。
  • ...塔克·蒂比斯|歐洲|羅浮宮|國立博物館|美術館|梵蒂岡博物館
    中新網6月3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3日報導,新冠疫情迫使歐洲不少知名博物館閉門謝客,如今疫情逐漸緩和,那些緊閉的大門準備重新打開。但人們的體驗或跟疫情前大不相同。多數博物館將限制參觀人數,提升清潔消毒程序,要求預先網上訂票。往常每年這個時節,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國立博物館每天接待的參觀者人數多達1.2萬。
  • A·p 梵蒂岡博物館
    涵蓋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在內的梵蒂岡博物館(The Vatican Museum)位於羅馬市中心的天主教國家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的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位於義大利羅馬聖彼得教堂北面,原是教皇宮廷,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之一,早在公元5世紀就有了雛形。16世紀時,博物館與聖彼得大教堂同時擴建。
  • 世界最小的國家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
    對於那些想在義大利的羅馬城度假的人來說,如果你沒有去過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梵蒂岡博物館,那麼你的旅行就不那麼完整了。這個博物館收藏了梵蒂岡城的幾種公共藝術品和雕塑,展出了屬於羅馬天主教堂的最好的作品。
  •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的館址是世界上博物館中最早的,公元5世紀末就有了雛形。在16世紀與聖彼得大教堂同時擴建,總面積為5.5公頃,為故宮博物院的1/13,展出面積與故宮相仿。分12個博物館和5個藝術長廊,還包括屋頂花園。
  • 離上帝最近的地方:梵蒂岡博物館賞析
    涵蓋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在內的梵蒂岡博物館(The Vatican Museum)位於羅馬市中心的天主教國家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的博物館。博物館總面積達5.5萬平方米,前身是教皇宮廷,主要用於收集和保存稀世文物和藝術珍品,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就在其中。
  • 梵蒂岡博物館全品珍藏
    對於想去義大利羅馬城旅行的人來說,不去一趟大名鼎鼎的「梵蒂岡博物館」,這趟旅行就算不上完整。
  • 到羅馬的人,必遊梵蒂岡博物館!
    由於之前飛機和行李延誤,我只有小半天時間去梵蒂岡,作到此一遊。我先參觀了廣場和教堂,因此不幸的沒有趕上梵蒂岡博物館的時間(以後其他驢友一定要注意,停止進館時間是下午4點)。博物館的入口不僅離開地鐵站有不少距離,如果從廣場過去,按照教堂工作人員的介紹,足足有一公裡之遠,步行起來至少也要二十分鐘吧。我們先參觀坐落在羅馬西北角梵蒂岡三角高地上的國中之國梵蒂岡城國。
  • 梵蒂岡博物館,一座會生長的博物館
    在影片的開頭,本片的旁白,梵蒂岡博物館館長Antonio Paolucci教授就向觀眾拋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梵蒂岡博物館(Vatican Museums)是複數,而非單數? 館長的解釋是,作為教宗的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從建立之初,就旨在展現人類雙手所創造的一切巧奪天工的藝術品,藝術家們讓藝術品從一片混沌之中誕生,某種程度上堪比造物主。
  • 巴塞隆納蠟像博物館重新開放
    新華社/歐新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12月4日 (外代二線)(2)巴塞隆納蠟像博物館重新開放 這是12月3日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蠟像博物館拍攝的巴塞隆納隊球員梅西的蠟像。 經過重修的巴塞隆納蠟像博物館當日重新對公眾開放。
  • 梵蒂岡博物館,是一個博物館群,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
    此外還可登上教堂的壯麗穹頂,俯瞰梵蒂岡廣場及羅馬城。梵蒂岡博物館是一個博物館群,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從前為天主教皇的宮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天主教廷在歷史上勢力極大,梵蒂岡博物館收藏的正是歷代教皇的藝術藏品。羅馬最著名廣場之一,廣場上並立著兩座十分相似的教堂,即奇蹟聖母堂與聖山聖母堂。廣場中央有一座宏偉的方尖碑——弗拉米尼奧方尖碑。
  • 梵蒂岡博物館全品珍藏 | 一本遍覽梵蒂岡博物館的可傳家的收藏級藝術畫冊
    由讀策劃並出版的《創世:梵蒂岡博物館全品珍藏》是國內首本梵蒂岡博物館藏品藝術畫冊。△ 梵蒂岡博物館入口浮雕:米開朗琪羅(左側手持鑿子者)和拉斐爾,他們共同成就了梵蒂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重量首先來自書中展現出的梵蒂岡厚重的文化和藝術積澱。打開這本《創世:梵蒂岡博物館全品珍藏》,首先看到的是梵蒂岡繪畫陳列館的藏品介紹,佔到全書將近30%,是分量最重的部分,如果將整本書的結構比作一座宮殿,那麼梵蒂岡繪畫陳列館無疑是這座華美宮殿的根基。
  • FGO贗作復刻殺本配置攻略 梵蒂岡博物館掉落一覽
    FGO贗作復刻活動開啟,本次活動的自由本是重中之重,一共十一個Free關卡,梵蒂岡博物館是第五天開放的殺本,小編帶來了FGO贗作復刻梵蒂岡博物館自由本配置攻略,介紹一下敵人配置以及材料掉落。 FGO贗作復刻活動開啟,本次活動的自由本是重中之重,一共十一個Free關卡,梵蒂岡博物館是第五天開放的殺本
  • 義大利人重新發現他們的博物館
    通常從梵蒂岡城牆到博物館入口的排隊往往長達一英裡,儘管網上預約訂票系統縮短了參觀的隊伍,但許多羅馬居民仍然被擁擠的人群嚇到。託蒂談道:「通常博物館非常擁擠,我們簡直無法欣賞任何藏品。」她還說道:「終於,在羅馬的生活不再是一個障礙。」
  • 藝術的盛宴: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The Vatican Museum)是世界上最小的天主教國家-梵蒂岡中最著名的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座落於羅馬市中心的天主教國家梵蒂岡內,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的博物館。但它卻是世界十大博物館之一。
  • 荷蘭國立博物館本月重新開館
    第1頁: 第2頁:      阿姆斯特丹荷蘭國立博物館經過整修終於在本月13日重新開館,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用一把金鑰匙打開了博物館大門。整修之後的博物館,自行車依然可以穿行其間,倫勃朗的《夜巡》依然掛在10年前的位置,而其他展品則依據新的策展理念進行了乾坤大挪移。     博物館位於阿姆斯特丹南部,被稱為博物館廣場的巨大開放空間上,它的對面是音樂廳,而當代藝術博物館和凡·高博物館都在附近。       這裡曾被稱為"藝術界的梵蒂岡"——這座荷蘭藝術的樸素廟堂是每年數百萬遊客的朝聖之所。
  • 蘭博基尼博物館重新對公眾開放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7月14日訊 蘭博基尼汽車公司博物館重新開放,展示了多項全新成果,更重要的是,這也標誌著公司正在逐漸恢復常態。在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關閉之後,蘭博基尼科技博物館——MUDETEC已於7月10日重新開放,迎接遊客和蘭博基尼汽車愛好者的到來。
  • 荷蘭梵谷博物館重新開放
    6月1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的曾侄孫威廉·梵谷(梵谷弟弟提奧的曾孫)在梵谷博物館門口迎接重新開放後前來參觀的第一批觀眾。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6月1日重新開放。6月1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重新開放後迎來第一批觀眾。 新華社發(西爾維婭·萊德雷爾攝)
  •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重新開放(2)
    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7月6日 (外代一線)(9)法國羅浮宮博物館重新開放 7月6日,人們在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內參觀。 因新冠病毒疫情關閉3個多月後,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於6日重新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