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博物館重新開放 Teresa Tseng攝
梵蒂岡博物館因新冠狀病毒疫情無情地侵襲而閉館三個月,經過了漫長的等待,在謹慎縝密的防疫措施下,6月1日終於再度開放與觀眾重逢了!
梵蒂岡博物館重新開放 Teresa Tseng攝
館長雅塔(Jatta)女士在當天開館時有感而發:「真的很高興能在80多天後,看見博物館重新開放,讓大家任意穿行,盡情觀賞;初期我們並不期待會有許多參訪者,但知足常樂,從另個角度來看,至少這些參訪者能以另一種特殊的方式享受這視覺之美」。同時她還宣布一大消息: 今年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逝世500周年紀念,博物館內拉斐爾四大室中的君士坦丁室(Sala di Costantino)經過五年的修復,今天亦再度重現於世人眼前,在修補過程中,竟然發現大廳之兩畫像科米塔斯(Comitas)和奧斯提蒂亞(Iustitia)乃出自拉斐爾的真跡,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博物館君士坦丁大廳一角 Teresa Tseng攝
君士坦丁室是1517年教宗良十世(Leone X )指定拉斐爾設計建造,用來作為接待或舉行官方儀式的大廳,可惜尚未完工前,年僅37歲的拉斐爾便因不明原因發燒驟然與世長辭,今天牆上的溼壁畫是拉斐爾的學生根據他的畫板繪製而成,主要描述君士坦丁大帝與天主教的故事,他是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使之成為自由合法宗教的皇帝。
「守護鑰匙之人」(Clavigero)克雷亞先生 Teresa Tseng 2019年攝
6月1日上午9點45分整,由掌管梵蒂岡博物館2797把鑰匙的強尼·克雷亞(Gianni Crea) 先生重啟大門,雅塔館長親自在門口迎接參訪民眾,據說當天有1600位預約訪客,由於義大利於6月3日才全面解禁,人們自由跨省,故這些訪客均來於自當地拉齊歐省(Lazio)的人民、羅馬市民和當地外國人。例行性的入館安檢,除了檢查隨身物品外,參訪者必須通過自動體溫掃描機之檢測並強制佩戴口罩。
「守護鑰匙的人」(Clavigero) Teresa Tseng攝
在梵蒂岡博物館工作了21年的克雷亞先生,11年前被擢升為「守護鑰匙的人」(Clavigero)部門負責人,這是自古以來長久傳承的工作,2019年他亦成為警衛部(博物館目前有309位警衛)的副部長。試想館內總共有 600多位工作人員,而維護安全即佔一半,可想見博物館對維安之重視。
克雷亞先生 Teresa Tseng 2019年攝
克雷亞先生談及重啟大門的心境,他微笑地表示:刻骨銘心,有一種重生的激動,想到全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尚嚴峻,死亡人數超過40萬,義大利更曾是「世界疫情嚴重之首」,著實令人心痛,但「開始就是結束,結束就是開始」,今天能親手再開啟這扇大門,看到參訪者期待及燦爛的笑容,深感門成了一扇「希望」,而重啟是一種「祝願」,迎接嶄新的開始。歷史上梵蒂岡博物館只曾在70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關閉過,今天他能重啟博物館對外開放大門,內心充滿著無限的感激,這是天主的恩寵。
克雷亞先生強調,管理是一份責任,永遠有做不完的事,就像家一樣,久久不住就容易受損,更何況是教宗的博物館,這三個月以來他們還是隨時做館內檢查、清潔、花園整理並利用時間做修復工作,來迎接這一天的到來。
空無一人的街頭商店 Teresa Tseng攝
梵蒂岡博物館的參觀人數位居世界第三,是聖座收入主要來源之一,光2019年就有近700萬參訪人次,平均一天就有3萬多人,排隊隊伍有時長及4公裡,館內附設餐館,酒吧,紀念品店,每年為梵蒂岡帶來近千萬歐元的收入,除此之外,亦為附近商家帶來無限商機和許多工作機會,然而此三個月封城鎖國,看著空無一人的街道,走在路上有種莫名的擔憂和絲縷哀愁。
從梵蒂岡博物館眺望聖伯多祿圓頂 Teresa Tseng攝
克雷亞先生介紹,梵蒂岡博物館佔地4萬平方米,長達7公裡的展廳, 擁有二十萬件藝術品,平常僅展出兩萬五千件,每年舉辦100多項活動並出版20本以上刊物。梵蒂岡博物館在世界最小的城國裡,然而卻是收藏著世界最多奇珍異寶的博物館之一,它於1506年由教宗儒略二世(Giulio II)建造,當初是教宗住所,直至1771年才遵從教宗克萊門特十四世(Clemente XIV)的指示,對民眾開放。
梵蒂岡博物館一景 Teresa Tseng 攝
有別於現代博物館建造的理念,多數因收藏品特性來建造,反之梵蒂岡博物館則先有建築物,後因歷史演變才成為博物館。此博物館為一建築群,是一座「複數」藝術殿堂,集不同小博物館、展覽館、房間,祈禱堂等組成,還包括花園和庭院,均為歷屆教宗所留下、收集並保存的藝術珍品,可以說是一本涵蓋宗教、藝術、神學、考古、民族、人類學等的完整的世界史書。
誠如館長雅塔(Jatta)女士表示:梵蒂岡博物館的使命是保存文物、與眾人分享以及認識500年來羅馬教宗們收藏和保存的非凡文化、歷史和美的遺產!
條條道路皆通「西斯廷」 Teresa Tseng攝
克雷亞先生透露,宗教與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關係,俗語說「條條道路皆通羅馬」,而梵蒂岡的條條道路皆通「西斯廷」,它是宗教歷史的完美見證,傳達天主教教義的殿堂,是信仰力量展現藝術魅力的所在。
拉奧孔(Laocoonte)神情 Teresa Tseng攝
這二十一年來,他沉浸在博物館這瑰寶中,他細數心中四大最愛:
一、每每曲終人散,獨自一人關起一扇接著一扇門時,總會像朝聖般駐足八角庭院中的鎮館之寶 ——拉奧孔(Laocoonte)群雕像前,欣賞著拉奧孔在死亡掙扎瞬間,驚心動魄生動逼真的神情,尤其是那歷經400多年才找回最具爭議的右臂。
阿波羅 (Apollo)大理石雕像 Teresa Tseng攝
二、凝視在拉奧孔(Laocoonte)旁四世紀的阿波羅(Apollo)大理石雕像,其絕美體態、完美無暇的形體、高雅的神情姿態,被視為古典美學之極致表現。
「軀幹」(Torso)雕像 Teresa Tseng攝
三、那讓米開朗基羅為之著迷的「軀幹」(Torso)雕像,那健壯的殘軀,具有無限強烈生命力,無論經過多少時間的洗禮,每次品味這些作品都有初次見到的驚喜與感動。
「最後審判」中的耶穌 Teresa Tseng攝
四、最後就是十五世紀建造的「西斯廷祈禱堂」,這不是三言兩語能形容的,是一生不能錯過的地方,他建議下次來此參觀時,記得仔細觀察米開朗基羅「最後審判」中的主角:耶穌(Cristo giudice),看看祂的面部是否像阿波羅(Apollo),創造右手的靈感是否來自拉奧孔(Laocoonte)?而那強健的身軀是否是「軀幹」(Torso)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