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從農曆正月起到3月23日媽祖誕辰這段期間,全省各地的善男信女紛紛湧入,只見整日香火繚繞、鑼鼓喧天,熱鬧不絕。
北港朝天宮舊稱天妃廟或天后宮,為了紀念分靈自湄洲祖廟──朝天閣,才改名為朝天宮。清康熙年間,臨濟宗禪師樹壁奉湄洲祖廟媽祖神像來臺,登陸笨港北岸,經街民議留以供膜拜,遂於康熙39年(1700年)於現址建廟奉祀,因神跡靈驗,已成為臺灣媽祖信仰的龍頭大廟!
北港朝天宮建於康熙33年(1694),由樹壁和尚從湄洲朝天閣,恭請媽祖來臺,於笨港建立一座小祠供民眾祀奉。康熙39年(1700)由地方的士紳捐資興建祠廟,稱為"天妃廟",雍正8年(1730)重修後,稱為"笨港天后宮"。
乾隆40年(1775)"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后宮"碑記提及:"……天后宮建自雍正庚戌年,歲修於乾隆辛未年……"。另外,《雲林採訪冊》記載:"天后宮,在街中,雍正庚戌年建……"。雍正庚戌年,即雍正8年,說明了康熙年間,笨港的媽祖廟仍為一小祠,至雍正8年興建,始具規模,乾隆16年(1751)曾再次重修。
乾隆39年(1774)由笨港縣丞薛肇熿捐俸倡議重修,貢生陳瑞玉、監生蔡大成等募得一萬伍仟餘圓,自乾隆39年重修,乾隆40年(1775)完工,當時朝天宮的建築有正殿及觀音殿二進。道光17年(1837)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與臺灣水師遊擊溫兆鳳率軍渡臺,船隻遇風災,王得祿祈禱媽祖庇佑。之後因順利抵臺並平定張丙事件,乃敬獻"海天靈貺"匾及古鐘予朝天宮。
鹹豐2年(1852)由王得祿次子王朝綸、嘉義縣訓導蔡如璋發起重修,於鹹豐5年(1855)農曆10月興工。此次重修並擴建拜亭與東西兩廂廊,成為四進三院的建築格局,至鹹豐9年(1859)完成廟宇的重修。
光緒20年(1894)北港街發生火災,並波及朝天宮三川殿。明治39年(1906)嘉義地震,朝天宮廟宇受損,幸經北港區長蔡然標、地方士紳曾席珍、蔡培東等人倡議重修,自明治41年(1908)8月26日興工。此次的重修,聘請陳應彬匠師主持大木工程,全部重建經費計七萬九千餘元,至大正元年(1912)1月完工。
日據時期,北港地區郊商組織仍蓬勃發達,並積極參與朝天宮的管理與重修,當時郊商組織媽祖會,分別有祖媽會--金順盛、二媽會--金順安、三媽--金盛豐、布郊、敢郊--金興順、魚鋪街--金海順、屠戶--金義順等。明治年間朝天宮重修時,媽祖會及郊商皆紛紛捐資參與修護。
民國48年媽祖誕辰一千周年,信士發起重修正殿,民國52年完成正殿的重修,但仍不失其傳統的空間配置。民國61年11月朝天宮經省政府核定為"臺灣省宗教紀念觀光區"。
民國65年朝天宮斥資興建北港媽祖紀念醫院,發揚媽祖慈悲濟世的懿旨,嘉惠嘉南平原民眾,補足地方醫療缺陋的情形。民國72年11月27日指定朝天宮為國家第二級古蹟,民國76年媽祖成道千年,由北港朝天宮舉辦媽祖環島弘法繞境活動,歷時26天。
民國84年12月20日聖父母殿遭到火災,日治時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所獻"享於克誠"匾亦遭焚毀。民國87年元月15日聖父母殿重建落成,並舉辦安座大典。同年朝天宮與湄洲天后宮互贈5丈高媽祖石雕像,雕像於北港媽祖文化大樓屋頂花園展示。
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北港朝天宮廟宇受損,民國93年進行全面重修,並採懸吊屋脊的工法施做屋頂,期許能保存朝天宮的建築藝術。
民國89年(2000年),陳水扁總統蒞臨「朝天宮」參訪第一屆全民運動會在「朝天宮」廟埕舉行引燃聖火儀式;
民國90年(2001年),陳水扁總統蒞臨「朝天宮」主持「北港迎媽祖」遶境出巡開鑼儀式「北港媽」首度前往天津進行媽祖文化之旅,並前往泉州、湄洲等地參訪北港媽祖南投縣息災祈安植福出巡遶境;
民國90.6.28 (2001.6.28 ),籌建委員會建廟供奉;
民國90.7.28 (2001.7.28 ),大陸天津市天后宮主委蔡長奎等一行3人抵達本宮參訪10天;
民國90.8.15 (2001.8.15), 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顏延齡一行6人抵達本宮參訪;
民國90.8.20( 2001.8.20), 大陸湄洲祖廟由前董事長林聰治女士率領一行10人抵達本宮參訪;
民國90.10.5 (2001.10.5), 南非開普敦市朝天宮總幹事張炳耀等一行7人抵達本宮參訪,並再辦理分靈乙尊聖母及千裡眼、順風耳回南非供奉;
民國90.10.27 (2001.10.27 ),今起本宮聖母應南投縣政府及各界邀請前往南投縣境13鄉鎮市,舉行息災祈安植福出巡遶境活動10天;
民國90.11.10 (2001.11.10), 副總統呂秀蓮女士於下午抵達本宮參拜;
民國90.11.20( 2001.11.20), 今起本宮舉辦護國息災頂禮梁皇大法會七天;
民國90.12.29 (2001.12.29 ),本宮舉行第七屆董監事選舉,選舉人計6029人,出席投票4537人,投票率75.2計選出董事19名,監事3名。
廟會走透透
每一次精彩的民俗活動,都能成為我們的一份真摯的記憶。用心,我們能夠找回最傳統的民俗文化內涵。因為信仰,我們虔誠,因為有愛,我們投入於傳統文化。探索、見證、品味、傳承,將是我們追尋民俗文化的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