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航空公司飛機餐縮水,業內人士表示是安全原因,近期多名乘務員被顛傷。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近日,一則多家飛機餐縮水的消息引發關注。新京報記者昨日從中國民用航空局官網查詢了解到,民航局目前正在修訂《中國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擬刪除關於空中餐食的相關條款。航空公司可根據市場需求自行決定是否在航班上提供餐食服務。
全價5810元的公務艙,提供的餐食僅為一份三明治;時長3小時5分鐘的航班上,公務艙乘客也僅獲得5片水果和兩塊點心……這樣的餐食確實與人們對公務艙的「高端」服務預期有不小落差。不僅是公務餐,經濟艙餐食縮水,近來也頻遭吐槽。從各家航空公司的回應,以及相關民航規定的擬調整來看,飛機餐食的變化,或與對飛行安全的強調有關,但是,安全固然重要,餐食服務的調整,也應照拂乘客的權益,找到安全與服務的最大公約數。
誠如航空運輸規則擬將是否提供飛機餐食的決定權交給航空公司所示,飛機上有無餐食,或者說餐食標準到底怎樣,由航空公司來決定,並無問題。但是,航空服務是否「物有所值」,連接著消費者的權益,不能僅僅是航空公司說了算。
事實上,隨著民航市場進入大眾化時代,飛機餐食標準的「降級」,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很明顯的。如公開資料顯示,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航空餐是奢侈品;在中國,此前就曾流傳七八十年代坐國際航班的旅客可免費喝茅臺的「佳話」。隨後,飛機餐食變得越來越「平民化」。乃至,在國外,多數飛行時間在2小時內的航班都不提供餐食。但是,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航空票價的平民化。
更何況,飛行安全與服務質量並不是天然對立的。飛機餐食標準調整,最應該服膺的還是經濟規律和成本變化。比如,目前部分航空公司已精簡了一些不必要的客艙服務,這其實為正常餐食服務騰出了更多空間;另外,也可考慮減少配餐種類,滿足基本的餐食需求。
更重要的一點,還是要建立相應的補償機制。其實,近幾年已先後有多家航空公司明確經濟艙不再提供免費餐食,但它們無一例外都是廉價航空公司,並沒有引起消費者的反感。畢竟,相較於飛機餐食,消費者對票價更為敏感。只要能讓乘客感受到「物有所值」,有無餐食並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未來更多的航空公司減配國內短途飛行上的餐食標準,無論是出於安全原因,還是航空公司的經營策略,都無可厚非。但前提是,票價該有聯動響應。對此,航空公司完全可以多一些差異化競爭意識,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空間。如有餐食和無餐食,在票價上應體現出來。長此以往,也可通過消費者的自我選擇來培育新的市場預期。
還應看到,乘客對飛機餐食「減配」的反應之所以如此強烈,不僅只是因為「吃」的問題,也夾雜著其他一些情緒「搭車」。譬如飛機晚點率高,以及相關服務信息不透明的問題。就像飛機餐食,在購票環節中,多隻體現出有無,而未有明確的標準,這往往削弱了消費者的選擇權。
總之,飛機餐食調整,還是應該建立在服務和安全雙贏的基礎上。特別是面臨高鐵的競爭,在餐食標準「無奈」降低的背景下,更需要通過其他方面的貼心服務和票價聯動來彌補、提升乘客的「獲得感」。也因此,即便獲得空中餐食自主權,航空公司也宜順應服務升級態勢,讓服務水準與其價格匹配,滿足乘客對服務提質的期待。
編輯:何睿 校對: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