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休閒農業走在世界的前端,經過30餘年的發展,現已有78處休閒農業區、301家休閒農場,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這些農場不僅是臺灣農業成功轉型的範例,更成為另一種旅遊新取向。上個月,本報記者受邀從南到北參訪了臺灣多家休閒農場,除了優美的環境,各農場豐富的伴手禮和體驗活動、對自然的尊重以及對環境教育的重視都讓人印象深刻。
臺一生態休閒農場
精深加工附加價值參訪團走出飛牛牧場時,每個人手中都拎著袋子,裡面是飛牛牧場自產自銷的產品,有奶糖、牛乳片、餅乾等食品,也有護手霜、洗面乳等護膚品。參訪團一位成員說:「參觀了牧場,優美的自然環境使我相信,這裡的農產品是可以放心食用的,而且產品的味道確實鮮美,所以雖然路途遙遠,我還是買了不少。」
臺灣的每個休閒農場都有自己獨特的伴手禮,如飛牛牧場的牛奶製品、頭城農場的酒、東風農場的柚產品、花露農場的香草精油、臺一生態農場的蜂蜜,等等,這些由當地自然資源深加工而成的產品極大地延伸了農業的產業鏈,讓農業突破傳統農業、甚至精緻農業的範疇,結合了自然資源、觀光旅遊、鄉村生產、餐飲銷售等,向以旅遊帶動的價值農業邁進。
「農業要變成服務業,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香格裡拉休閒農場主張清來說,「農產品有產量、品質、加工和行銷四大要素,以前只注重前兩個,以後要在後兩項上多做努力,把農產品變成農商品,增加農民收入。」
別樣體驗創造記憶在文山休閒農場的午餐,是參訪行程中最簡單的一頓,但大家卻吃得最津津有味,因為是自己親手做的。搭起土窯,點燃柴火,燒熱土塊,放進雞、雞蛋、紅薯,再踩塌土窯,整個過程令每個參加的人都童趣大發,做出來的食物自然美味無比,加上自製的竹筒飯、竹水杯等,「吃的不只是飯而是回憶」。
臺灣生物多樣,每個休閒農場都會根據當地的特產、特色,設計有趣的體驗活動:在頭城農場,可以DIY葉拓T恤、下田插秧;在枕頭山農業區,可以學習用稻草做掃帚;在飛牛牧場,可以當動物的一日保姆、擠牛奶;在雙溪平林農場,可以在導覽的幫助下,用樹葉兩分鐘內編出各種小昆蟲……臺灣「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劉喜臨說:「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沒有農村經歷,創造體驗就是創新。」這些可供多人同樂的體驗活動,不僅帶人們融入自然,給人們製造快樂,更為人們創造記憶。
頭城農場企劃經理林宏達表示,「我們在農場開設了水稻種植、收割課程,遊客穿上農服,下田後先念一首詩,然後體驗插秧,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大家知道平日農民種植水稻有多辛苦,從而更有感恩之心,特別是在對城市孩子的教育上。」
融入感情追求永續臺灣品牌農業推廣協會理事長張玉成說:「臺灣地震、颱風頻繁,境內三分之二的地區是高山,所以臺灣的農民懂得感恩和保護生態。」臺灣休閒農場的主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很熱愛田園生活,建設休閒農場的初衷,多為圓夢,他們不追求短時間內的利益,而是願意用心經營,從一開始就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農業生產的永續經營。
頭城農場的創辦人、人稱「卓媽媽」的卓陳明,從小就羨慕鄰居小孩家有田有地,後雖於臺北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在三重國小任教,繼之成為成衣廠的老闆娘,然而,她「始終沒忘要回歸山林、與自然共處的夢想」,並在40歲生日那天,在宜蘭買下80公頃的坡地。如今,卓媽媽已經76歲了,農場也已發展得蓬蓬勃勃,但「每天早上5點,我都會去農場轉一圈,叫醒農場裡的動物植物,看看有沒有需要修補的地方」。這一轉,就是兩個小時。
還有雙溪平林休閒農場的主人葉朝枝,從小在嘉義鄉下長大,高中畢業後到臺北進修創業,成為輪胎老闆,但仍無比眷戀家鄉,從不到40歲創立農場,到現在快70歲了,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夢想。「我喜歡自然,像現在看到的自然山林,30多年前,它就是這樣地存在著……」
香格裡拉農場已經營40多年,飛牛牧場則近40年,臺一生態休閒農場34年,花露休閒農場26年……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秘書長遊文宏認為,「臺灣農民做休閒農業是因為之前的生產經營陷入了困境,要轉型要提升,不是為了掙錢。對他們而言,這兒本來就是自己的家,所以會兼顧環境,堅持永續發展。」
傳遞知識重視教育「我的葉子五針一束,樹形優美,因此常被栽植作為庭院觀賞樹木,其實我在野外開闊充滿陽光的地方可長得非常高大喔!——松科 臺灣五葉松」「王維的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歌詠我的詩,古人喜歡佩帶我的枝葉,認為有闢邪的功效。——芸香科 食茱萸」……在雙溪平林休閒農場,這樣親切可愛的介紹牌隨處可見,讓人們在觀賞的同時,對植物也有所認識。
臺灣鄉村旅遊協會榮譽理事長鄭健雄說:「觀光若缺失文化,是沒有內涵、沒有特色的。」遊覽臺灣休閒農場,既是觀光之旅,也是知識之旅。除了知識牌,臺灣休閒農場都配有專業的導覽,他們對場裡幾百種動植物耳熟能詳,任問一種,都能娓娓道來;他們了解農業知識,描述起田野鄉俗來意趣橫生;他們帶領遊客參加各種活動,既避免了盲目,節省了時間和資源,其講述和示範又讓活動更有意思。
臺灣休閒農場還是實踐、學習的好場所,幾乎每個農場都能看到學生或幼兒園兒童的身影。臺灣於2002年實施環境教育法,要求學生每年要有一定的時間到戶外接受環境教育。有教育認證的農場,平時主要接待學校師生,進行畢業旅行或戶外教學,周末才以吸引全家度假的客人為主。(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