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困難的一屆威尼斯,讓人看到中國電影還是有希望的

2020-09-13 虹膜

文丨閔思嘉

120小時,剛好5天,放在平時,就是一周工作日的時間,但放到今年,就是從中國去到威尼斯的電影人,能在威尼斯停留的時間。

因為抗疫政策,來到威尼斯的外地人,需要隔離十四天,但具體規定是個謎,比如來電影節的A國電影人需要,但來威尼斯旅遊的B國遊客就不需要,大概是種薛丁格式規則。

每天都在變化的法令,搞得威尼斯人也一塌糊塗,喜歡Jackie Chan的船夫一邊跟我吐槽著法令,一邊告訴我前幾年有兩艘快艇翻了的八卦:還好今年人少,不然就是大事啦。

但電影總是要看的,於是威尼斯電影節官方籤署了一個赦免政策,如果你保證自己在威尼斯逗留時間不超過120小時,就可以免去隔離。

當然,這只是威尼斯的政策而已,過了這120個小時以後,再飛行8000公裡回國,還需要在國內隔離十四天才能出關。

這是與電影相遇的代價,也是電影與觀眾相遇的代價。

威尼斯120小時

如果你來過威尼斯電影節,一定會不習慣今年的冷清和觀片手續的繁瑣:為了最大限度掌控疫情,今年的威尼斯實行了實名預約觀影制,你的名字,會通過虛擬的數據流和電影宮的某把椅子綁定。

這大概也是參與者,與這一屆最特殊的威尼斯電影節之間,相互留下的烙印了。

但電影節的迷人之處,永遠不在於它外在的繁榮,而在於參與者的高度沉浸。

在這個緊湊的,碼頭直通電影代表團下榻酒店的麗都島上,人們早已習慣了最大限度地填滿時間,填滿自己的120小時。

長達半年的疫情,讓威尼斯電影節成為了某種反光鏡式的存在,它和半年之前舉辦的柏林電影節隔著時間對望,似乎是在向我們承諾,電影永遠不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而電影人們也拿出他們的作品,籤下拒絕向病毒投降的聯名書。

在這些聯名書裡,也有中國電影的墨跡。即便已經受到如此嚴重的影響,堪稱最困難一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也依然散落著華語電影和華人導演的光斑。

年初的柏林像是電影人夜幕前的最後一次盛會,九月的威尼斯則以自己強烈到曬透皮膚的陽光扮演了初晨的節點,賈樟柯導演把《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帶去了柏林,又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了威尼斯。

當然,科長沒來,他在國內,急切地等待著徒弟給自己順回去早已斷貨的雪茄。不過那部去年在平遙電影節上以喋喋不休的預告片「折磨」過我們的電影,卻在今年的威尼斯,為中國電影們揭了幕。

威尼斯的中國元素

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總共有四部和中國有關的電影,若範圍再擴大一些,可以是七部。

競賽單元的唯一華語片,對於《不止不休》來說已經是足夠的肯定,我們堅信這就是今年最好的華語處女作,相信在不久後,它與國內觀眾見面的那一天,會有更多人同意這一點。

看到過一種說法,人們在電影節上對優秀電影的求索,就像是一種孤獨的生活方式。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像《不止不休》這樣的電影,讓孤獨的人們在遵從自己生活方式的同時,找到了同類,他們因此而知道,世界上還是有很多跟自己一樣的人,堅持著那些脆弱而珍貴的東西。

比如影片中講到的理想主義和懷疑精神,比如它摹寫的紙媒黃金年代。

《不止不休》

你也很難說展映單元的《第一爐香》說的到底是一個黃金年代的浮華,還是一個悲慘世界的幻影。

拿下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的許鞍華導演,這回拍起張愛玲來,有了一種撇去浮灰後的清晰。

我身後的外國影評人很喜歡這部電影,他懂了許導放在裡面的諷刺感,還有那些浮華背後的雙城對照。

《第一爐香》和《不止不休》,都是某種指向過去的故事,但它們都在當下產生了自己的意義,當電影在黑暗的大廳中與觀眾相遇,那些來自過去的力量,也就流動到了未來。

大師班上,許鞍華導演可愛得像個小孩,在這個布滿面罩的電影節裡,我常常會猜想,是不是哪個經過自己身邊的蝙蝠俠,就是電影大師。但好在正式開講的時候,許導還是摘下了口罩。

大師班存在的意義,並不是教學,而是提供某種可供攀登的山峰,朝聖的電影學徒們,在這種時刻最愛問的話題,就是給年輕人的建議,關於這一點,樹木希林說得很對:「如果我是年輕人的話,老年人說什麼我都不會聽的。」

許導也跟樹木希林一樣,參透了這一點,她說:當一個好老師,可比當一個好導演難多了。我覺得年輕人不需要老年人的意見啊!

她用她的玩笑解構了大師班的含義,也讓拍出一部好電影這件事,顯得不那麼遙不可及了,這不就是大師存在的意義嗎?

許鞍華大師班

嚴格說來,《無依之地》和中國的關聯,比這次的四部影片中的任何一部都小。畢竟它的作者趙婷,已然是一位好萊塢導演了。宋丹丹繼女的身份,也只是讓媒體在向大眾介紹這位導演時,有了熟人文化的理由。

不過在《無依之地》後,拿下金獅獎的她,已經不再需要這樣的介紹了。雖然在九十年代的北京長大,但趙婷對美國文化的體察與再想像,早就已經超出了地域和國族的限定,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的表演,甚至比《三塊廣告牌》中還要令人驚豔。當她不再擁有「復仇的母親」的矛盾與戲劇衝突,那種純粹的、生存層面的掙扎,便能觸動每位觀眾的本能。

《無依之地》

不過,這次倒是有另一部華語片說到了母親,入圍威尼斯日的《媽媽和七天的時間》,是那種極度私人的體驗。

它的確不是那種大多數人都能欣然接受的電影,可一旦進入它的敘事語境,你便也能體認到那種相通的、生與死的情景。

《媽媽和七天的時間》

在這屆威尼斯電影節VR單元裡,還有好幾部來自中國的影片,拿下VR單元最佳故事獎的《殺死大明星》,和另外兩部中國作品《盲點》、《我生命中的60秒》,剛好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創作路徑,前兩部作品在尋求沉浸式電影和遊戲的邊界,後者的記錄性,則導向了一種回看現實的體驗。

當我們以中國或華語來劃定電影,是在營造出一種邊界感,可能也在其中尋找到認同,但事實是,電影節正好是打破這種邊界的地方,當那些電影的邊緣緩緩消逝在影廳的黑暗中時,你為影片中的人流淚、鼓掌或捨不得離場,你也就與電影建立了連接。

當我們回到那些電影人身上,現實就會產生某種倒帶效果,某些時刻,你突然就明白了,那些打動你的,與電影連接的時刻是從何而來。

導演還是導遊?

在威尼斯出關的時候,內地青年導演王晶帶著眼鏡口罩,頭髮剃得短短的,加上一個碩大的斜挎包,看起來特別趕時間。

影片的出品人唐巖說:你這樣一點兒都不像導演。

王晶說:怎麼,像導遊是嗎?

你確實也可以說他是某種程度上的導遊,在《不止不休》裡,他帶著我們到傳媒帝國裡轉了一圈兒,又出來了。

哦對了,之所以要給王晶的名字加上這麼長的前綴,是因為另一個王晶實在是太出名了,老是有人問,這是另一個王晶嗎?甚至於都有人跟王晶開玩笑說:要不影片上映時,你把另一個王晶請來在預告片裡出鏡吧?

回到導遊這個話題上來,若要追根溯源,唐巖才該是這部電影的導遊。

影片的首映禮上,王晶第一個感謝的就是唐巖,因為這部影片的最初創意,其實來源於這個因為「陌陌」被大家熟知的男人。

相信去過平遙電影節的人,都會記得陌陌廣場,不知道有沒有人真的在那個廣場裡,跟陌生人完成過社會關係的轉換。

不過之後,你肯定會因為「陌陌影業」認識他。

2003年,唐巖來到北京,住過地下室,也一頭撞進新聞業;2003年,山西小夥王晶來到北京,做了電影的學生,這一學可不止四年。

《不止不休》中,主角韓東來到北京的時間,也是2003年。有些事情可能從那個時候就開始註定了。

《不止不休》

聊天中,王晶總是會說,「我為什麼會說到這個?」不像是疑問句,更像種自問自答。

剛好在他來到北京的第三年,賈樟柯導演的《世界》上映。王晶在電影院裡,被一個鏡頭一瞬間擊倒在椅子上。

那個鏡頭很簡單,就是主角成泰燊坐著大巴去太原辦事,他從車內透過車窗看向遠方,高速公路在延伸著。

王晶說:「我突然被擊中了。」

沒有標尺可以測量那個時刻、那個鏡頭對王晶產生了多大的意義,但有些東西就是不用計算明晰。比如《不止不休》這樣的一個故事,它背後的那些關於新聞業的傳奇或野史,對於唐巖的意義。

《世界》

在唐巖和王晶之間,存在著某種奇妙的互補,或者說性格中那種看起來截然相反的東西,都鑲嵌在他們彼此之間。

即便是處女作已經擁有了這樣的成績,但王晶還是會說,我其實是一個不自信的人。

他聊起自己的高中大學時期,曾經去打口店幫人修復打口帶的日子,沒什麼錢,但好處是能進庫房。

「哇,那裡簡直是另一個世界。」

說起這話,他的表情,和講到《世界》的時候一樣。

來到電影學院也是這樣,但氣壓向下,突然就覺得自己少年時代以為的那些特立獨行,全都成為了周圍的子集。

《不止不休》中的那些懷疑精神,應該在這些時候就找到了縫隙,鑽進王晶的身體裡,再一點點長出藤蔓,頂開他的皮膚,成為導遊畫下的地圖,帶我們走進這部電影,問一個「我是誰」的問題:這其實是關於個人權利,和一個人怎麼看待世界對於他的眼光的問題。

《不止不休》

但這樣的王晶,卻會在片尾曲大波浪的《fill in》和觀眾們長久的掌聲中蹦迪,那或許是少年時代留給他的身體條件反射。

但平日裡,特別愛說話的唐巖,這時候卻顯得極其節制,他甚至低聲詢問旁人,這到底是慣例的禮貌,還是真正的讚許。這節制中甚至帶著一點警惕,那或許來源於他對自己手下的作品、對陌陌影業的審慎態度。

不過他會否認這一點,肯定衝動在自己做電影這條路上的作用。

「人的大選擇都是衝動,否則你選不了,不是嗎?」

很多年前有篇文章,叫做《痞子唐巖》,猛料,很火。寫這篇文章的馬李靈珊女士,如今已經是最炙手可熱的女製片人之一,做著中國最好的懸疑劇。

不用看內容,你也懂這個標題的指向,痞子某種程度上和衝動畫約等號,但別忘了,痞子還有我行我素的一面,這種我行我素不一定導向衝動,可能是種執念。所以你千萬不要完全相信他的說法。

為了另一部影片的定剪,即便第二天就要長途飛行,唐巖還是會在公司等著和導演看修改版到深夜。從創意階段開始就沒有人看好過的《不止不休》,唐巖還是把它做了出來。

《不止不休》

當我們聊到製片人中心制和導演中心制,唐巖說了實話,這些話,是市場的心照不宣,但被市場粉飾了起來。關於這一點,又是另一個更大的話題了,我們可以放到以後的文章裡慢慢說。

不過,當聊到什麼是好電影的時候,唐巖的回答倒是和電影節形成了某種共鳴。

有離場感的電影。

就是讓你離場的時候,還沉浸在電影帶給你的感受中的電影。

最後一場電影散場的威尼斯,有點涼,但依然有外國人穿著短袖。電影宮外的霓虹燈輝煌,而此刻電影節的主角,影廳,已經暗了下來。

如果沒有疫情,這裡或將徹夜不眠,各個電影廳之間的小道上將擠滿興奮的電影人,他們探討著那些在影廳裡發生的悸動,也懷想著這些公共影像與私人的勾連。

即便是冷清的今年,這種話語也依然存在,它流動在大家的社交網絡,那些Twitter、微信群、微博上熱烈的討論裡,這些數據電流和真實的話語一起從空氣間漂浮起來,與霓虹燈的眩光一起,構成了一場露天的夜間放映。

那是屬於愛電影的人的電影,也是電影節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離場感。

相關焦點

  • 第二屆義大利電影文化周「從威尼斯到中國」重慶開幕
    由義大利駐重慶總領事館主辦的第二屆義大利電影文化周「從威尼斯到中國」26日晚在重慶開幕。電影文化周期間,將有《愛情與江湖》《工作》等曾參加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義大利電影在重慶當地電影院展映。  誕生於1932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最早的電影節。
  • 電影巨星及名人嘉賓雲集澳門威尼斯人
    今屆亞洲電影大獎頒獎禮由澳門金沙度假區及澳門威尼斯人贊助,並由金光飛航作為大會指定渡輪,一眾耀眼巨星雲集於澳門威尼斯人劇場出席慶典,同時見證各獎項得主的誕生。威尼斯人劇場是大中華區最豪華的娛樂表演場地之一,這次再度舉辦亞洲電影大獎頒獎禮及紅地毯儀式,為澳門帶來了眾多亞洲電影巨星。
  • 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開幕 盤點最值得觀看的10部電影
    第7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將於當地時間8月31日晚(北京時間9月1日凌晨)正式開幕。作為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之父」,本屆威尼斯電影節屆時將有大批熱門影片正式亮相。而今年威尼斯的片單更被贊為十年來最佳,大師雲集,品質極高。那麼,這屆威尼斯電影節上,哪些熱門特色影片最值得我們觀看呢?
  • 我拼盡全力,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這部電影
    (原標題:我拼盡全力,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這部電影)
  • 第75 屆威尼斯電影節開始了,它依然沒有官方交易市場
    8 月 29 日 - 9 月 8 日,第 75 屆威尼斯電影節如期而至。不過,想要在威尼斯看到與坎城電影節合作的 Marche du Film 交易市場或者類似美國電影市場(AFM)期間的攤位基本是不可能的。
  • 她在威尼斯電影節推廣中國電影《媽媽和七天的時間》聯合製片人劉...
    原標題:越洋獨家|她在威尼斯電影節推廣中國電影!《媽媽和七天的時間》聯合製片人劉夢圓是咱山東姑娘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圖/劉夢圓提供在剛剛落幕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中國電影人的光芒讓全世界矚目。作為聯合製片人,接下影片才發現時間安排特別困難,「在非常緊張的時間下完成後期,趕上了威尼斯電影節。也因為疫情的影響,身處法國,沒辦法跟導演面對面一起工作,很多溝通交流都是遠程進行的。但好在一切都算順利地完成了!」影片受到威尼斯電影節的青睞,在劉夢圓看來,「應該是導演的個人表達和拍攝方式是簡單而有力量的,這一點打動了評委。」
  • 4部中國電影展映威尼斯電影節,《媽媽和七天的時間》全球首映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睿2020年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於9月2日-12日舉行,中國女導演李冬梅的處女作電影《媽媽和七天的時間》(MAMA)亮相本屆電影節威尼斯日單元(Giornatedegli Autori),並於義大利時間9月9日在電影節全球首映,正式與觀眾見面。
  • 奉俊昊新任威尼斯電影節主席,「天選之子」將把韓國電影領向何方?
    第7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官宣奉俊昊當選為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後,他本人也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自己的喜悅之情,他說:「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很榮幸能融進它的電影傳統。雖然我是評委會主席,但我更重要的一個身份是電影愛好者,我準備好欣賞今年電影節選出的所有偉大的電影。此時我充滿了真正的希望和興奮。」
  • 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宣布片單,許鞍華、賈樟柯新電影在列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7月28日,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宣布片單。本屆威尼斯電影節將於9月2日開幕。許鞍華導演近日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後,其作品《第一爐香》也成功入圍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第一爐香》由王安憶擔任編劇,攝影指導是杜可風,服裝造型設計和田惠美,音樂監製坂本龍一,美術指導趙海,錄音指導杜篤之,剪輯指導鄺志良,剪輯雪蓮,大師班底,護航品質。這部電影的拍攝,恰逢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無論從製作團隊,還是時間節點上來說,這部影片意義非凡。
  • 第十六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城市館開幕!
    由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主辦、蘇州市政府聯合主辦,蘇州姑蘇區政府、北京國際設計周公司及北京科意文創聯合承辦的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中國城市館「穿越中國-構建共同體」,25日在威尼斯建築大學卡特隆宮舉辦了開幕活動。
  • 鳳凰藝術 | 吳洪亮策劃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驚喜還是意外?
    吳洪亮 |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 據威尼斯雙年展官方網站最新消息公布: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由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擔任,中國國家館參展藝術家分別是:陳琦、費俊、何翔宇、耿雪。歷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總是備受關注,不論是策展選題還是藝術家作品的最終呈現狀態,都會成為極具爭議的熱門話題。「鳳凰藝術」第一時間連線策展人吳洪亮,他表示暫時不便接受媒體採訪,有關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官方新聞發布會將於3月26日舉行,屆時再向大家公布展覽相關詳情。
  • 中國電影史上28位獲得國際影后的女演員,有幾位你一定想不到!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中國電影史上,獲得FIAPF認證的國際A類電影節的華人最佳女演員都有哪些人吧!首先盤點最權威、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坎城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被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的國際影后。
  • 第66屆威尼斯影展競賽片單揭曉 兩部華語片入圍|第66屆威尼斯電影...
    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公布了主競賽單元全部片單,共有23部影片入圍最高獎項金獅獎的角逐。其中美國電影佔據6席,成為競賽片中最強的一支力量。香港導演鄭保瑞的電影《意外》和楊凡導演的新片《淚王子》均入圍主競賽單元。
  • 這裡曾舉辦多屆威尼斯電影節,全長僅18公裡,威尼斯最休閒島嶼
    人生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為說走就走的旅行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1132字,閱讀約3分鐘8月28-9月7日,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在義大利威尼斯舉行。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威尼斯電影節主會場電影宮前擺放的鮮花正燦爛綻放。
  • 《羅馬環城高速》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爆冷奪魁
    原標題:《羅馬環城高速》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爆冷奪魁  新華網義大利威尼斯9月7日電(記者劉宇)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7日晚落下帷幕,義大利紀錄片《羅馬環城高速》最終在水城爆冷擒得金獅,唯一入圍主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郊遊》喜獲評委會大獎。
  • 許鞍華獲威尼斯終身成就獎 許鞍華電影作品資料介紹
    許鞍華獲威尼斯終身成就獎 許鞍華電影作品資料介紹  近日,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將代表終身成就獎的最高獎項金獅獎授予了許鞍華,她成為榮膺該獎項的全球首位女導演。許鞍華正式步入世界電影大師殿堂,成為華人之光,不僅書寫了華語影史的嶄新紀錄,更是在全球影壇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4K電影《白蛇傳·情》,驚豔威尼斯,白素貞斷橋上碎步太美了
    而一部首部4K全景聲粵劇電影《白蛇傳·情》,這次卻驚豔威尼斯。目前, 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廣東方面利用這個平臺,在這次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舉行2019中國(廣東)電影義大利交流會暨廣東電影推介會。
  • 中國藏語電影《氣球》全球首映 威尼斯電影節展映影院外排起長隊
    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在舉行,入圍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的中國電影分別為:《蘭心大劇院》、《繼園臺七號》、《氣球》。其中,由婁燁執導的《蘭心大劇院》、楊凡執導的《繼園臺七號》一起入圍了主競賽單元,萬瑪才旦執導的《氣球》入圍了地平線單元。
  • 第72屆威尼斯電影節開幕 《絕命海拔》有點坑
    本屆電影節將於9月12日揭曉賽果,屆時中國電影《老炮兒》還將作為閉幕片亮相。開幕片《絕命海拔》有坑:吉倫哈爾戲份少!儘管威尼斯電影節已經被釘上了「高冷」的標籤,但連續兩年的開幕片都成功給電影節帶來滿堂喝彩,並在此後的北美頒獎季上一路順風順水。
  • 威尼斯電影節票價最高達368元 上海合理首爾最便宜
    而在這個影展上「看透」威尼斯,也就是看10部黃金時段的電影,就要3000元人民幣以上,一個字:「貴」。現在出國旅行的人越來越多,如果想到電影節逛逛,記者總結出攻略:在中國舉辦的電影節上看展映價格公道,而最便宜的應該是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