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詳解大英博物館藏佛教文物節選

2021-02-08 旃檀林佛教藝術

英國國家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大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英國國家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

本文所選文物為博物館藏隸屬印度、尼泊爾、西藏等喜瑪拉雅文化區域出品的佛教藝術品。

銅鎏金 觀音立像

138cm

尼泊爾

16世紀

菩薩的造像看起來與佛陀類似,只是有更多變的姿態,服飾及裝飾品,而且常伴有多臂多面的造型。

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救世主,在喜瑪拉雅佛教地域廣受尊崇。

在西藏,達賴喇嘛即被視為觀世音菩薩轉世。

觀世音菩薩的造像,常常在頭部中央飾以禪定坐姿的阿彌陀佛化佛。

此像右手施與願印,左手原應牽持一株蓮花。此類觀世音菩薩立像通常牽捻蓮花,所以此類觀音造像也常被稱為「蓮花手觀音菩薩」(Padmapani)。

此尊大尺寸觀音立像為分體鑄造,腰部及額際的鉚釘將幾部分連接在一起。項鍊、腰帶及額間白毫均嵌有各色寶石。

尼泊爾地區的很多佛教藝術品都流向了西藏及世界各地。令這些精美的藝術品被更多的人欣賞並得以代代相傳。



銅質 曼陀羅(坐禪儀式時使用的特定圖案的宗教器具)

密宗佛教在進行與神祗溝通的儀式時,常常會用到一些特殊的聲音(咒語)和圖案(曼陀羅或壇城)。

咒語是指一句短語甚至一個音節,在僧侶誦念時被認為具有喚醒神明的強大力量,如最為簡單的一個音節「Om」,經常出現在禱語的首句。

曼陀羅是一種在視覺上等同於咒語的存在。

多由聯鎖的三角形、蓮花瓣、點和線勾勒出的圓形等圖形組成。

這種器具常用於印度教的宗教儀式,藏傳佛教常用的類似神器為壇城。

這件曼陀羅顯然是尼泊爾工匠融合了印度教和佛教兩種思想的作品。

器頂刻畫了一位被圈在倒三角形內呈舞蹈姿的空行母。

最初,空行母及其配偶勇父都只是呈忿怒相的半神。

漸漸才發展成為印藏佛教系統中具有極高聲望的神祇。

而隨著印度教和藏傳佛教兩個宗教系統在尼泊爾地區的發展與融合,這類神祗造型也在尼泊爾宗教藝術作品中頻頻出現。

此作中的空行母伴有骷髏、火焰以及重複出現的狗和禿鷹等圖案,表明其所在環境為火葬儀式。

在此器下圈還出現了河流圖案,代表著通往另一世界的途徑;

金剛杵圖案,代表著智慧的武裝,用以驅逐無知的黑暗;

佛塔圖案,代表超然的寧靜和涅槃的目標。



銅鎏金 立像金剛薩埵

15世紀尼泊爾

51.7cm

金剛薩埵是密宗佛教最重要的神祗之一。

在西藏和印度,金剛薩埵的造像基本上都是坐姿,只有尼泊爾,出品類似的呈放鬆站姿的菩薩裝佛像。在金剛薩埵頭飾正中,端坐阿閦佛化佛。

金剛薩埵雙手各持金剛杵和金剛鈴,這兩樣也是密宗佛教最重要的法衣法飾。

金剛杵代表男性的慈悲,金剛鈴代表女性的智慧。

合在一起構成了救贖的必要元素。

在尼泊爾和西藏喇嘛在誦讀佛經時,常常右手持杵左手持鈴同時做出複雜的宗教動作。

在佛教造像中,也常有其他的菩薩手持這兩件法器,這類造像常見於尼泊爾、西藏、日本和印尼,反而在佛教起源地印度當地非常少見。

這件金剛薩埵的立像於西藏拉薩被發現,但作品本身出自尼泊爾工匠之手。

長久以來,大量尼泊爾工匠旅居西藏各地,甚至到20世紀依然如此。


銅質 釋迦牟尼立像

7世紀 35cm

印度東部

這尊銅質釋迦牟尼立像,可能出自印度東部比哈爾邦的一所寺院作坊。

此件作品完成於7世紀上半葉,就在笈多王朝(公元4-6世紀)剛剛滅亡之後。

這一時期的作品風格,常被稱為「後笈多風格」。

本尊具有很多笈多時期作品的顯著特徵:身軀柔軟,造型簡潔,眼瞼厚重,目光下視以及「蝸牛殼」狀螺發。

整體造像帶有一種沉靜平和的氣質,這在之前的庫珊(Kushan)時期(1-3世紀)的同類造像中,是很少見的。

在印度藝術史中,這種造型的佛像,對於造像風格的完善和印度宗教文化在亞洲的傳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創造了佛陀造像的經典樣式,這種佛像在亞洲各個佛教國度被廣為複製供奉:在帕拉時期東印度,在李查維時期的尼泊爾,在唐代中國,以及一些新興的東南亞佛教國度,都時常可見同類造像。



銅 阿閦佛蓮花壇城

東印度

12世紀 14cm

此尊壇城造於東印度帕拉王朝時期(約8-12世紀)。

壇城造像通常有石雕和銅塑兩種,石質浮雕壇城一般尺寸較大,通常高於2米;

而金屬制的壇城基本上沒有高於20cm的。通常被奉於寺廟的祭壇之上。

由於尺寸小便於攜帶,所以大批流傳至西藏、緬甸和印尼等地。

蓮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而被視為純潔的象徵,是以常在佛教造像中被用作聖物。

壇城的蓮瓣每日開日合,象徵生與死的無盡輪迴。

蓮花綻放時,正中顯現阿閦佛坐像,座前嵌刻其身份的象徵金剛杵。

八瓣蓮瓣的內側,各雕一尊菩薩。

其下由幾尊鏤雕神靈託起蓮瓣。

底座上的銘文,點明其捐贈者為佛門外的俗世之人。


文中圖文信息來自大英博物館官網。


點擊本文右上角,即可「分享到朋友圈」

請加入我們的微信,開始關注「旃檀林佛教藝術」。

您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1.點擊標題下方的「旃檀林佛教藝術」,

2.微信-添加好友-搜索公眾帳號:「zhantanlin」

3.點擊本文右上角按鈕後,選擇「查看公共帳號」->點擊關注

4.或請直接微信掃下面的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美到心痛!
    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大英博物館到底藏了多少中國文物?
    由於收藏與英帝國的徵戰範圍密切相關,東方文物,尤其是中國文物很早就成為大英博物館的收藏重點。如今,博物館擁有的敦煌相關藏品達13700多件,成為全世界收藏敦煌文物珍品最多的博物館。餘件高品質中國陶瓷目前,作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約有23000件中國文物棲身於大英博物館中,這也使它成為海外收藏中國文物首屈一指的博物館。
  • 【 大英博物館到底藏了多少中國文物?】
    由於收藏與英帝國的徵戰範圍密切相關,東方文物,尤其是中國文物很早就成為大英博物館的收藏重點。1907年,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在進行第二次中亞考古旅行時,沿羅布泊以南的古絲綢之路來到敦煌,將藏經洞中發現的九千餘件寫本和五百多幅繪畫帶回英國,其中的繪畫精品被收入大英博物館。如今,博物館擁有的敦煌相關藏品達13700多件,成為全世界收藏敦煌文物珍品最多的博物館。
  • 失落的國寶: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文物
    我們熟知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我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
    對,就是那個擁有265年歷史,藏有800多萬件文物珍品,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那在這樣一個博物館裡修文物又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從小喜歡文物的她,對大英博物館有一種迷之嚮往,大學四年,總是「白日做夢」地幻想著自己以後有機會可以到那去修復文物。經過多次申請,去年10月份,她開始在大英博物館實習,圓了這個夢。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藏在別人家的國寶,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文物,美到讓人心痛!
    因為疫情,大英博物館於2020年3月18日起暫停對公眾開放。 我們熟知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
  • 讓國人又愛又恨的大英博物館,裡面的敦煌文物,讓人心疼
    讓國人又愛又恨的大英博物館,裡面的敦煌文物,讓人心疼大英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有機會到英國旅遊的國人或多或少會光顧大英博物館,除了領略異國的文化,也是為了「扎心」,據統計在大英博物館中中國的文物多達2萬多件,其中關於中國敦煌的物件則有1.37萬件之多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開始正式對公眾開放,位列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博物館之一,擁有800多萬件藏品,鎮館之寶是羅塞塔石碑和帕特農神廟石雕。大英博物館的藏品部分來自英帝國鼎盛時期全世界的掠奪,部分來自私人捐贈,這裡收藏著上下幾千年全人類文明的精華。
  • 藏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國寶
    我們熟知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
    1910年大英博物館以7500英鎊購入她的大部分中國藏畫,1913年她又將收藏的部分德國木刻版畫贈送大英。 目前33號展廳正展出她一幅舊藏:瑤池仙劇圖。這期間大英博物館對中國收藏的興趣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東方印刷和繪畫部的負責人勞倫斯•比尼恩。比尼恩天生藝術氣質,早年在聖保羅公學和牛津大學學習,1893-1933年在大英博物館工作了40年,將中國繪畫增加到總數575幅。
  • 大英博物館:中國文物的來龍去脈
    斯隆為大英博物館的文物收藏開了一個先河,此後中國文物陸續以饋贈、遺贈、購買、交換等多種方式源源進入大英博物館。帝國有興衰,財富有聚散。正是那些有遠見之士,趁自身財力鼎盛之際,孜孜不倦收集維護,才有如今大英博物館的盛況。
  • 《大英博物館展覽: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圖錄欣賞
    「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利用大英博物館無與倫比的藏品,引領我們以獨特的方式遨遊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展覽不僅展現了文物在講述歷史方面的獨特魅力,而且啟迪我們思考自身與人工製品之間微妙的聯繫。
  • 藏在別人家的國寶,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文物,美到讓人心痛!
    因為疫情,大英博物館於2020年3月18日起暫停對公眾開放。 我們熟知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
    大批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已成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痛。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竟達2.3萬件。  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文物囊括了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陶瓷以及45卷《永樂大典》等超級國寶,可謂門類齊全,時間則跨越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
  • 大英博物館裡的那些中國頂級文物
    印象中的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相信很多人有著相似的觀念 ,但當你走進大英博物館第33號展廳中國文物廳,你會發現我們的先人是在七千年前就開始創造文明,製造藝術品,目前在中國文物廳以年代劃分展品,從公元前5000年至新中國成立,它所展出的中國文物,跨越了整個中華民族歷史長河,展品從商周的青銅器
  • 流失海外的文物,那些藏有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
    中國歷史悠久,文物浩如煙海,為外國博物館及公私機構收藏是不可避免的,並不全都是「流失海外」。本文為您詳細介紹了目前中國文物的海外收藏現狀,並整理出藏有較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名單,以供諸君參考。亞瑟 賽克勒大廳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陳列中國佛教藝術的特別展廳,出自山西廣勝寺的元代壁畫、雲岡造像、河南淇縣東魏李道贊等五百人造像碑等傑作濟濟一堂。
  • 遊覽百萬藏品的大英博物館有感,文物何時回家?
    很多人該說了這個人真傻,但對於愛收藏的他來說,這是他一生的熱愛,只有獻給國家才能得到更好的保存,如果他傳給他的後代,他的後代不能很好的幫他保存或者把他心愛的收藏全賣了呢,這對於他來說可不是好消息,所以能夠藏於博物館被很好的保存才是他樂意見到的。所以大英博物館裡原來放的的都是一些漢斯斯隆爵士收藏的圖書,手抄本自然標本之類的。
  • 大英博物館——100幅敦煌壁畫(高清
    它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多達2.3萬件。 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文物囊括了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陶瓷以及45卷《永樂大典》等超級國寶,可謂門類齊全,時間則跨越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 敦煌,一個文化和藝術的中心。畫卷的筆畫構圖宏偉多變、用色濃豔繁複,線條細密流暢,具有驚人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