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在秋日,以「日啖三碗面」的節奏,吃出了一張成都素椒雜醬面地圖。
▲戳上圖查看《2019,成都素椒雜醬面TOP50》
推文發出後,不少朋友在後臺表示:
榜單不全
面種單一
缺了心儀的麵館
……
成都麵館之多之豐盛,一張榜單地圖自然無法囊括完全,我們也沒停下嗦面的頻率。
這不,我們在留言區扒了又扒,選了又選,挑了八家去年錯過的美味,趕在2020初始之際,幫大家嘗了嘗。
鱔魚面
店名:火山鱔魚面
地址:吉祥街33號附3號
鱔魚面是上班族難以實現的「食物自由」:單就鱔魚說,單價動輒40元;遇上野生貨,十位數前還得加個1。
一碗鱔魚面,賣上幾十元不稀奇,要是遇上大膽鋪滿了碗口的鱔魚段,就分量而言這家麵館子就值得不斷回頭——吉祥街就有這麼一家捨得放料的麵館。
吉祥街上的麵館子在裝潢上都下了功夫,火山鱔魚面便以基礎黑白色作主,門頭大方,用色簡潔明朗,從環境上便開始照顧食客心情。
一碗鱔魚面,不分大小碗,均價38,在同品類中價不算高。
等面上桌時,可取一小碗泡菜。紅纓蘿蔔切成小顆,泡得酸辣開胃,後用油翻炒,盛放在一側吧檯,自行取用。兩三夾下去,唾液翻騰幾轉,面也就上了。
一隻敞口碗,紅湯底,棍棍面沉在湯中,皮面堆放了數十鱔段,後蓋上一勺蘿蔔顆顆,撒上蔥花——從觀感而言,便對得起38元的價格。
鱔段肥、嫩、厚,土腥味去得乾乾淨淨,只管將料與面拌和開,即可大快朵頤。
厚實的鱔魚「臊子」與勁道的麵條一同下口,容易吃出豪邁感;會吃的人,挑一夾泡蘿蔔蓋在面上,增加酸度與咀嚼感,一頓下來,易吃得滿足但不至撐脹。
即使吃出一夾鱔魚一夾麵條的頻率,往往到後半段,還能找到潛在湯中浸泡得有滋有味的鱔魚段。同朋友小聚外出點上一盤80來元的火爆鱔魚,也未必吃得這般滿足。
天天點鱔魚面錢包吃不消,就換上牛肉、雜醬等基礎臊子:依然可收穫大快朵頤的食感。
奶湯麵
店名:羅一手奶湯麵
地址:青羊區金陽路3號
曾經去金沙遺址博物館看展的朋友,貪心要看的太多,出來餓得不行,發微信問小都金沙旁邊有啥子兩個人吃的,小都立馬就把羅一手奶湯麵推了出去。
一人一碗奶湯麵是標配,點好面就去門外撿個10塊錢的素拼,可混拼三個素。
小菜都是家常味,下料重,單吃稍鹹,下飯或面吃正好。
除了擺在外面的小菜,桌上還有兩味缽缽雞可供挑選,一紅油,一藤椒,肉串得大片,分量著實過關,沒等面上桌,就先挑了幾串解饞。
這一解,倒徹底開了胃。紅油味香,與顆顆芝麻打起配合,藤椒湯色清涼但辣味更厚,表面的小米椒絕不只是撒起好看而已,吃一串便曉得,是川味的裡子。
奶湯麵上桌,趕緊拌和開。不肖先喝湯,碗燙端不住,只管安心吃麵。
一碗奶湯麵看起簡單,奶白的湯底,勁道的麵條,蓋勺肉臊,再意思意思撒點蔥花,齊活。
於無辣不歡的川人而言,一碗鮮香的奶湯麵下去,今晚這頓飯就打上了清淡與健康的標籤。
這是南方人的常態,極能為自己找由頭,如吃了一桌葷腥肉食,一定要喊份青菜。吃點綠葉子菜,營養搭配才均衡。
這樣說來奶湯麵與缽缽雞實在搭,面為主食,湯既消辣又順胃,但這樣的湯底也有說法,以雞與豬骨熬上些時候,油脂不宜太多,鮮而不膩,以防悶口。
吃到最後,皮面的肉臊在碗底同人打起照面,這時要順勢提起筷子,將肉臊撿入口中。
不要小看幾粒肉臊的威力,鮮美的熱湯下肚,幹香的臊子就是卸下卡路裡防備的最後武器,吃完拿紙巾一抹嘴,明天的肥明天減罷。
那天沒吃燉蹄花,兩碗奶湯麵、一盤小菜及數根缽缽雞下去,吃了30來塊,兩人幾乎扶牆而出,胃裡實在沒有空隙。
但看別桌上被扒拉得正歡的蹄花湯,湯白皮嫩,配了爽口蘸水,值得改日再來一吃。
鋪蓋面
店名:蓉榮北大鋪蓋面
地址:金牛區解放路二段2號附4號
提到要去吃鋪蓋面時,辦公室有同事趕來將北大鋪蓋面強勢安利了一波,反覆確認了地址,才安心放我們去吃。
吃北大鋪蓋面,需到北門上的蓉榮。即使在下午三點這個不挨邊靠點的時間,店內依然坐了三四桌人,埋頭苦吃。
在外扯麵,扯開便透過窗口扔進沸開的鍋裡,不多時,一碗伴著各式臊子的鋪蓋面便上了桌。
菜單上最少以二兩計數,但一兩也能點起走。
一碗二兩的雞雜鋪蓋面,大致有鋪蓋面四張,面不塌不坨,薄但勁道;湯頭厚,扯開的麵皮能裹走一部分油氣;蓋的雞雜量多且香,辣味從舌尖慢慢潛入喉腔,不烈但夠味。
吃了兩口,就想喊老闆打碗麵湯,嘴在瘋狂吸面,又不想開口,生生挨到最後,吃完面,又將湯內雞雜查個遍。
出門吸了好幾口涼風,才將辣氣去了個乾淨。
脆紹面
店名:肖家河家常面
地址:肖家河北街8號(肖家河北街店)
剛站在肖家河家常面的對面,就被強烈種草了。
來者是常駐肖家河北街的一位大爺,天冷到能哈出白氣,大爺也要掏出揣在兜裡的手,指著對面給我們推薦:「這彎彎上有兩家麵館,這家生意最好,天天都有人排隊。」
肖家河家常面是「2019吃的素椒雜醬面地圖」裡的一顆遺珠,小都當時吃了太多家面,這家本來也在計劃吃的行列,但是很遺憾確實吃漏了,幸虧留言區有很多朋友提點,便又把它吃了回來。
店面不算大,但敞亮,跑堂的大姐聲音洪亮、動作麻利,下單一碗脆紹面後,領到的餐牌也十分别致,有種手握糧票的復古感。
香!端上來的面上澆著一層脆哨,肉眼可見的好吃。
面屬於比較粗的棍棍面,用筷子夾起拌勻,埋在面底的紅油也翻了上來,香味也更加濃鬱,讓人忍不住往嘴裡送。
特有的辣味裹挾著淡淡的回甘,蔥粒的點綴不僅在賣相上為其增分,更在味道上增添了一份鮮香,再加上勁道的口感,僅此一碗,足以讓人在冬日的午後回味無窮。
糖醋面
店名:宋姐糖醋面
地址:三聖街58號附2號
三聖街賣面的太多了。從大名鼎鼎的三聖面到說不上來名字的小麵館,不遠處,轉個彎還能遇上剛從耿家巷搬到東升街的老街雜醬面。
宋姐糖醋面也開在這裡,每到飯點,附近的上班族便匆匆鑽進來,點上一份心儀的餐食,打上店家免費提供的泡菜與豆漿。
店裡的小吃類型豐富,澆頭倒也特別:泡椒美蛙、滋補烏雞、三鮮魷魚、香辣兔仔……風味特殊的唐醋面也是其中之一。
唐醋面的精髓在於「醋」的適度與「糖」的到位,滿足具有層次的口感,而不至於酸或膩。
幹撈的做法突出了面本身的味道,老闆煮麵時,又總是不忘丟上幾根時蔬,在來回和面的過程中蘸滿醬料。
滋味豐富的麵條、脆爽清口的青菜一同下肚,再喝上一碗熱乎的麵湯或豆漿,這便是一頓簡單而不失滋味的成都式午餐。
怪味面
店名:吳記怪味面
地址:錦江區書院西街36號
怪味面算是成都的面中,味型最多,臊子最豐富的一種。
這一怪味,即使在川菜的複合味型中,依然算得上獨特,講究五味調合、百味鮮香。一碗做得資格的怪味面,各式口味與食感混合一起,但又層次分明,味厚而香。
談及怪味面,由牛王廟遷至書院西街的三十年老店——吳記怪味面不得不談。每至午市,店內位置全靠自己搶佔,有餘位要馬上坐下,稍轉身一打望,便被他人搶了先。
到店的人,大都點了怪味面:
蘑菇、剔骨肉、玉蘭片、花生、魷魚片為臊子;湯底乍一看為撒了芝麻的紅油湯,實則帶有複合食材揉合而出的麻辣鮮香甘。
除特色怪味面,還有海味、脆哨、牛肉等可選擇。這裡要多提一嘴牛肉麵,不似常見的牛肉坨坨,而是加了筍子炒制為牛肉臊子碎,味重夠香。
素菜上得也有意思。菜一趟一趟地下鍋,每次撈上數十碗,嬢嬢端著問哪桌喊了菜,哪桌有人回,就往哪桌送,也不管別人是不是真付了款,買了這碗菜。
豆花面
店名:西月城譚豆花
地址:錦江區暑襪北二街56號附4號
從一副挑子到全國分店,「西月城譚豆花」用了95年。百年招牌的一碗豆花面,吃的都是老成都的幸福味道。
「難得」二字是許多人對西月城譚豆花的評價,在成為外地人的必打卡之地的同時,它還能贏得當地人的喜愛。古樸的裝修、滿牆的榮譽、老店的氣質缺一不可,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記憶中的味道。
豆花面是店裡的招牌,也是許多回頭客的不二之選。1兩7元,2兩10元,3兩12元,價格很是公道。
一入口,每根麵條裹滿了滿滿的調料。每一口都能吃到熟油辣椒、芝麻醬、酥花生、酥黃豆,和滑嫩的豆花簡直是絕配。
吃麵習慣人人不同,但正如店門口的招牌所寫的那樣:「四代調五味,百年敬一業。」
一碗代代傳承的豆花面,蘊含的豈止是歲月的力量,更是成都這座城市,能夠給予她的居民的庇佑與幸福。
腦花面
店名:太古裡腦花面
地址:東糠市街3號附12號(太古裡店)
腦花面在東糠市街上,幾十米的距離,開了兩間鋪面,可見生意之紅火。
中午算是趕上了人最多的時候,附近的上班族,甚至提了行李箱的遊客,都聚在十來平的店內。一店已坐得滿當,挪步到二店,還餘幾個空位。
堂子打掃得相當乾淨,收銀處放了紅油缽缽雞,想吃就直接拿了結帳。
要了腦花面和腦花米線,裝在搪瓷盅盅裡端上來,盅盅上蓋了搪瓷碟,堆放上小米椒、香菜和蔥,吃哪樣儘管往裡放。
打開蓋蓋,是煮好的細面和半顆腦花,16元一個小份,要是單加一份腦花,還需再給14元。
先說腦花,外觀看著寡淡,吃起來味道卻足,夾一小坨放嘴裡,稍稍一抿就化了,做得十分軟嫩。細細地嘗,也不見腥氣,處理得相當好。
單就面來說,吃第一夾,麻辣爽快,再來幾夾,麻與辣味反覆衝擊喉腔,稍顯負擔;米線則剛剛相反,味道沒有進透,但好在煮得時間把得好,不會一夾就斷。
對喜腦花的人而言,值得來一夾。
嗝~
今日份的澱粉攝入已超標
還有什麼我們沒吃完吃夠吃盡的味道
請在留言區敲打我們
那,改日再會咯
探成都,走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