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萬裡長城是我國歷史上軍事工程的一個奇蹟。
在戰國時期。中國北方的匈奴民族逐漸強大起來。以遊牧為生的匈奴族,騎兵數量龐大。他們經常入侵中原地區掠奪騷擾。騎兵行蹤不定,機動性強,擅長野戰,不利攻城。而中原地區以農業為主,步兵騎兵軍事素養低,人數少,擅長守城,不利進攻,人們過著定居生活,一旦匈奴族來犯,人口財產都不能迅速轉移。因此需要築城防守。一座城牆只能保護一個小城,要想保護相鄰的地區,就得將城牆延伸,長城便出現了。
秦朝滅掉六國,統一中原後。匈奴在強有力的統治者冒頓單于的領導下日益強大。對秦朝北藏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中原戰爭結束以後,秦朝也有了物力人力來對付匈奴。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領大將軍蒙括率領30萬大軍進擊匈奴,並收復失地,秦朝在河南地新建44個縣,沿著黃河修築長城。公元前213年,為了鞏固新開闢的疆土。新築的長城把原來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便形成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郡的萬裡長城。
在古代,萬裡長城是防禦外敵的屏障,如今長城已經成為了旅遊勝地。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