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天津1月1日電 題:從鄉愁到定居 臺灣畫家吳立行的大陸十年
記者 張道正
「第一次來大陸是在2004年,『大約在冬季』,主要是探親。」來自臺灣的畫家吳立行這樣幽默地回憶與「祖國」的首次親密接觸。「到北京的第一天我就去了天安門,沿途我對於現代都市的發達景觀並不是特別在意,真正讓我感受深刻的是一種自然生發出來的那種『故國』重遊的熟悉與陌生,是一種莫名的淡淡鄉愁。」
吳立行是在天津南開大學的寓所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的。他的身份除了「臺灣人」之外,更為朋友熟悉的是南開大學的副教授,還兼著南開大學文學院藝術設計系視覺傳達設計教研室主任、南開大學東方審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等數個職務。
「我在2009年有幸進入南開大學任教,是『正牌』教師,不是客座的。」吳立行笑言,南開大學一向有著特別好的學術傳統及氛圍,自己也很快融入其中,從來沒覺得有何隔閡,同事、學生也從沒因「臺灣人」這個標籤對自己有「特殊對待」,一切都很自然。
讀書、任教、創作、工作,吳立行對這些經歷如數家珍,語氣中又透著平淡,沒有外界想像中的「困難」。
「許多南方人也許會不習慣北方的乾燥氣候,但是很奇怪,對於我來說,北方的天氣我適應得非常之快。」吳立行甚至半開玩笑地懷疑,是否因為自己「有滿人及山東人的血統」使然。「我從小就對『北方好漢』這個形象有一種特殊的崇拜與情懷,我很喜歡『北方』的感覺。」
談起在大陸的生活,吳立行最津津樂道的就是「美食」。「太棒了!太多都是我愛吃的。」吳立行告訴記者,很多人常認為臺灣飲食偏「南方」,實際上,臺灣的飲食一直是南北綜合的,而且各省的飲食都有,就好像臺灣的街道有許多名稱都是以大陸的各省市命名的一樣。
「在我小的時候,有時會覺得臺灣就像是一個濃縮版的大陸。」吳立行說,大陸北方人喜歡吃的包子、肉餅、水餃、刀削麵、大餅夾肉等食物,從小在臺灣就喜歡吃的,也是一般人常吃的。「唯一不能適應的地方,是一些習慣用語、稱呼,因為語氣與發音的習慣,容易造成誤會,可能是兩岸的人們隔開太久了,有變遷。」
除了些許細微的差別,吳立行說幾乎感覺不到海峽兩岸的「不一樣」。「我的父母都是在大陸出生的,也都是書香世家,所以從小我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偏向中國傳統式的教育,而臺灣的社會與學校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流的,因此我從小就對大陸有著相當深的情感和嚮往。」
在吳立行的作品中,現代主義表現背後透著極其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這也跟他自幼的文化認同和學習傳統國畫有關。受中央美院恩師的影響,吳立行作品中的超現實圖像並不是當前流行的淺表的卡通圖像,而是與傳統造型有各種關係的根深的文化圖像。
「我曾經遍走祖國各地,感受大陸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對秦始皇兵馬俑、敦煌、魏晉南北朝的佛教造像等進行研究,在過程中,我認識了許多學者,交了許多朋友。吳立行介紹,受益於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他才得以在中國國家大劇院、北京奧運選手村、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等項目中擔任視覺總監等職。
言及未來,吳立行表示:「我在大陸已經定居十年了,還會繼續在這,因為這裡有我的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