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隔岸觀火計策原文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三十六計》 敵戰計 隔岸觀火
02計策解讀
計名淺解
隔岸觀火,意思是看著河對岸失火,代指別人發生危險、困難的時候袖手旁觀,簡單說就是別人出事兒了你去圍觀,然後看到機會有好處就搶,沒好處就撤。
深度解讀
在《孫子·火攻篇》孫子提出的「慎動之理」與「隔岸觀火」的意思相類。
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孫子·火攻篇》
那怎麼理解慎動之理呢?就是說用兵一定要謹慎,輕易不要開戰。
孫子的觀點是沒有利益的戰爭沒必要去打,不能取得勝利的戰爭輕易不要開啟,不到危急的時候也不要輕易開戰。君主不可以因為一時發怒就行兵打仗,將軍也不能因為一時的惱怒而與敵交戰。於己方有利就打,沒有好處就不打。
所以隔岸觀火也可以這樣理解:要謹慎發起戰爭,戰爭最終是為國家或民族或君主的利益而服務的,如果打一場戰爭,對己方毫無益處,那就沒必要打。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
這裡【陽】就是公開的意思,【乖】意思是違背的,【陰】就是暗中的,【逆】可解釋為叛逆,【戾】就是兇猛,【恣睢】放縱,放任。
那麼連起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地方內部發生了混亂,自相殘殺,那麼必然會自取滅亡。
「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這句話出自《易經·豫卦》,可以理解為順時而動,順勢而行。
意思就是順從自然大勢,時來天地同借力,那麼就會事半功倍,就容易取得勝利。
現在這樣一解釋,計策的意思就很明顯了:當敵方內部發生混亂、叛逆、甚至開始自相殘殺的時候,必然是自取滅亡,我們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一個合適的出手機會,順勢而行,最終取得勝利果實。
03隔岸觀火的故事
三國的時候曹操和袁紹大戰,最後曹操取得勝利,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和袁熙兵敗一直逃跑到遼東。
遼東單于速僕丸及遼西、北平諸豪,棄其種人,與尚、熙奔遼東,眾尚有數千騎。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及公破烏丸,或說公遂徵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還,康即斬尚、熙及速僕丸等,傳其首。諸將或問「公還而康斬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當時有人勸曹操去追殺袁尚和袁熙,不過曹操卻說不用追殺,而且過些時日公孫康必然會送袁紹兩個兒子的頭顱給我。
原來開始的時候曹操追袁尚和袁熙到遼東,公孫康還不服曹操想要抵抗,但是等來等去曹操並沒有進軍。袁熙、袁尚和公孫康也沒有表面上那麼和睦,與所以公孫康因為曹操勢大,擔心被一起滅亡,所以就先自己把袁紹兒子殺了送給曹操。
應用總結:當敵人暴露出混亂的跡象時,不要過分逼迫,否則會遭到敵人的聯合還擊,這時應該避開敵人,讓敵人覺得你不會進攻,這時候敵人就會繼續內亂、自相殘殺。
這與《孫子兵法·火攻篇》後段的觀點是相符的,用兵要謹慎,要有利可圖,隔岸觀火也是一種策略,讓敵人先自相殘殺,比自己直接去攻打效果要更好。就算敵人沒有自己混亂到滅亡的程度,那麼也會被削弱許多,再攻打的時候也更加容易。
在現代我們的生活、職場中也一樣,有時候你說得多、做得多,不代表就正確,什麼都不做,也許最後反而會產生更有利於自己的局面。
#三十六計#「隔岸觀火」教會我們做事要講究時機、不要莽,更不要忙,凡事都順勢而為,效果更好。
三十六計之第八計暗渡陳倉,韓信奇兵取三秦
三十六計之第七計無中生有,東方朔無中生有為求官
三十六計之第一計瞞天過海,薛仁貴哄太宗皇帝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