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一首《成都》仿佛洗刷了全世界的灰塵。
凡是聽過這首歌的人,都清晰的回憶起人生中最美好的片段。
趙雷
那一年,許多背井離鄉的成都人買上了回家的票,心中的不滿與期望都被拋向了後腦勺,不滿變成知足,期望變成了現實。
是好是壞,回家看看,終有答案。
為什麼民謠歌曲近10年來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在這之前,民謠的市場那麼慘澹嗎?
說來也是諷刺...《快樂男聲》的左立翻唱了《董小姐》,宋冬野火了;
張磊在《中國好聲音》裡翻唱了《南山南》,大家知道了馬頔...
馬頔
民謠歌曲在聽眾耳中是那麼的卑微,必須得靠龐大流量的綜藝推廣,才能被大家所認知?
不是歌不好,而是大家不會主動去播放一個不知名的歌手。
Bob Dylan & Joan Baez
民謠歌手又常常被人們和「詩人」相提並論,或者兩者融為一體。
因為民謠歌曲往往都是文藝、清新的代表,歌詞要麼是在旋律上素描(哲學),要麼是填充色彩(生活)。
從60年代美國民謠復興到現在的流行民謠遍布世界,民謠歌曲其實很早就打開了市場。但,為什麼中國的這些詩人卻遲遲沒有呢?
以前,李春波融合R&B的《小芳》到樸樹淳樸的《火車開往冬天》。
現在,從宋冬野憂傷的《安和橋》到陳粒盪氣迴腸的《走馬》...
陳粒
你說歌曲火了?沒錯,但歌手總是差點意思。
中國民謠的路,走起來比流行音樂難太多了!
國內的民謠大多還是以「流行民謠」為主,老狼的校園風民謠,五條人的方言民謠...
老狼
每個人都儘可能的融合更多的風格、流派,讓自己的音樂更加與眾不同。
可能就是因為清晰的定位,所以Ta們才能走到今天吧?
民謠似乎還是被劃分在「小眾音樂」的領域,我們想看自己喜愛的歌手唱屬於自己的歌曲,只能通過音樂節or Live House。
缺點是感覺民謠永遠上不了臺面?優點是這些鋼筋水泥土混合而成的城市裡,還是有喜歡的聲音在某個角落中散發著溫度。
五條人樂隊
正是因為全國各地的遊子,以「地方」為名的歌曲,近十年來成為了歌手們不二之選。
除了趙雷的《成都》,宋冬野的《安河橋》;
還有郝雲的《去大理》;
好妹妹樂隊的《一個人的北京》;
低苦艾樂隊的《蘭州 蘭州》
萬能青年旅店的《殺死那個石家莊人》、《秦皇島》;
痛仰樂隊的《西湖》、《安陽》;
......
痛仰樂隊
就連隔壁的說唱節目,都有人歌唱杭州《Love Paradise》...
這個自帶流量的選題,已經被各大音樂人給盯上了!
開個玩笑~
雖然歌名叫《成都》,但喚醒的是無數人刻在心底的那個名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成都」,或許這就是共鳴吧。
趙雷
民謠音樂已經走了很久的路,但前方的路還很長,就像《成都》中唱到的:「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民謠歌手也一樣。
但真正需要往前走的可能是聽眾,在被商業音樂不斷洗腦的環境中,藝術已經很難站穩腳步,這是畸形的發展方向。
人們滿足於當下,不會去尋找新的音樂,挖掘埋藏在時間裡的寶藏音樂,更不懂去判斷一首歌的好與壞。
有人說「我覺得好聽就行」,這種現象和「我覺得讀書沒用」是一個道理。
當然很多人還是會默許這種態度,因為不會影響到他人。
可當商業取代藝術的時候,像《成都》這樣的東西將會越來越少...
有趣的歌聲不應該被商業埋沒,更不應該被時間抹滅,提升品味是每個人一生中的必修課。
趙雷
在這個逐漸寒冷的冬季,你心中的那個Ta還在「成都」嗎?酒越喝越愁,不如來一曲《成都》解解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