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趕屍」這樣的神秘的事情,只是電影裡的橋段,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如果你這樣認為的話,那可就錯了。其實,「趕屍」曾經真實地存在於湘西民間。
著名的苗族作家沈從文的作品中曾記載:「經過辰州(今沅陵), 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會趕屍。若眼福好,必有機會看到一群 死屍在公路上行走,汽車近身時,還知道避讓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樣。」
這樣恐怖是情況,其實就是「趕屍」,屍體不用人搬,不用車裝,就能跟著趕屍人行走,而且屍體能夠站立、拐彎。對於趕屍的風俗,除了有民間的傳聞之外,趕屍這種駭人聽聞的奇異風俗到底是如何起源,又是什麼人在從事趕屍行業呢?
對於趕屍的起源,民間有書記載:相傳幾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蚩尤帶兵在黃河邊與敵廝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後方撤退,士兵們把傷兵都抬走後,阿普蚩尤對身邊的阿普軍師說:「我們不能丟下在這裡戰死的弟兄,你用點法術讓這些弟兄回歸故裡」
阿普軍師裝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的弟兄們的屍首中間,在一陣默念咒語、禱告神靈後,對著那些屍體大聲呼喊:「死難之弟兄們,此處非爾安身斃命之所,爾今枉死實堪悲悼。故鄉父母依閭企望,嬌妻幼子盼爾回鄉。爾魄爾魂勿須彷徨。急急如律令,起!」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一下子全都站了起來,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向南走。趕屍原本只趕死在戰場上的屍,發展到後來,老司也幫那些被官府冤枉殺死的人趕屍回鄉。
還有這樣一種說法:湘西沅江上遊一帶,地方貧府,窮人多赴川東或黔東地區,做小販、採藥或狩獵為生。而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岭,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常流行,生活環境壞到極點。死在那裡的人,沒一個是有錢人,面所謂「狐死首丘」, 中國人特別眷戀自己的鄉土,不管怎樣,葉落必須歸根。
客死異地的遊子,本人的意願-定要入葬祖墳,還鄉埋葬。 但是,在那上千裡或數百裡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扛抬,於是有人就創行了這一奇怪的辦法運屍回鄉、不過,趕屍也有範圍的限制:「辰州符「趕屍的地域範圍往北只到朗州(常德), 不能過洞庭湖,向東只到靖州,向西只到涪州和巫峽,向西南可到雲南和貴州。傳說,這些地方是苗族祖先的鬼國轄地,再遠就出了界,就趕不動那些殭屍了。
從事趕戶行業的人都是經過專門挑選、學習的。一般來講,要年滿16歲,身高1. 7米以上,相貌要長得醜一點,同時還具備膽子大和身體好的條件才有資格拜師,而在學習之前還要考察其分辨東西南北的能力。而學成之後,他們平日和其他農民一樣,照樣「日出而作,日沒而息」, 只有接到趕屍業務時,他們才將自己裝束一番,前去趕屍。
在趕屍之前,他要拿出一張特製的黃紙,讓人將死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性別等等寫在這張黃紙上,然後用一張符,貼在這張黃紙上,最後將這張黃紙藏在自己身上,而他自己的裝束也十分特別:要穿著一雙草鞋,身上穿-身青布長衫,腰間系一黑色腰帶,頭上戴一頂青布帽,腰包藏著一包符。
在趕屍的過程中,他會手敲一面小陰鑼,以提醒人們迴避、同時還要拿著一個攝魂鈴,以引領屍體跟著行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奇特的行業,只有在湘南西部才行得通。因為,一、只有湘西有「死屍客店」。二,只有湘西群眾聞見趕屍匠的小陰鑼,知道迴避。三、湘西村外有路,而其他省路一般都穿村而過,他們當然不會準死屍入村。四、湘西人聞見陰鑼聲,便會主動將家中的狗關起來,否則,狗一出來,便會將死屍咬爛。因而,這種十分奇特的趕屍行業,只有湘西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