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要改名?網友:沒有比這個更適合的名字了

2021-03-01 每日甘肅

 評論現已開啟,請看官們在文末發表觀點

絕大多數去蘭州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的人,都不會錯過這裡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這座出土於甘肅武威的青銅器因造型優美一直備受關注,但對於它的名稱,學者及歷史愛好者多年來一直存有爭議。

近日,又有人對這件文物的名字展開了討論,甚至有消息稱「馬踏飛燕」可能要被改名。對此,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7日上午告訴記者,在學界,大家一直稱「馬踏飛燕」為「銅奔馬」,這個名字最準確,也是學界唯一的叫法。而在民間,只要大家喜歡,任何名字都應該被接納。

50年前意外發現國寶級文物

甘肅省博物館一位研究秦漢史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的雷臺漢墓,是當地村民在挖土時意外發現的。它當時隨墓內的另外200多件文物被一起發現,是其中最為精美的一件。

記者了解,「馬踏飛燕」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由青銅器鑄造。馬的形象是三足騰空,另外一足踏在一隻鳥的上面,整個青銅器也靠這隻足支撐,這類造型的銅器在我國出土文物中極為罕見。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95年3月,國家旅遊局發出《關於開展創建和評選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的通知》,並開始評選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標誌用的就是「馬踏飛燕」。凡是當選的城市,都會修建「馬踏飛燕」造型的雕塑,「馬踏飛燕」由此開始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

1986年「馬踏飛燕」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網傳「馬踏飛燕」要被改名

「每隔一段時間,關於『馬踏飛燕』應該叫什麼的爭議都會冒出來一次。其實到底該叫什麼,在民間並沒有一個結論,只能說『馬踏飛燕』這個名字更容易被人記住。」甘肅省博的這位工作人員說。

他介紹,「馬踏飛燕」現在陳列在「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最顯眼的位置,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家來我們這裡,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來看它。」

不過「馬踏飛燕」出土以來,關於其名字的爭議也一直相伴。一些學者指出,「馬踏飛燕」這個最廣為人知的名字可能並不準確,「大家主要的爭論焦點在於馬蹄下所踩的到底是不是『燕』,因為燕子的尾巴是分叉的,而這座青銅器上鳥尾巴並沒有分叉。」甘肅省博物館的這名工作人員說。

記者查詢後發現,除了「馬踏飛燕」外,這件青銅器還有「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多種叫法。近日還有媒體稱,「馬踏飛燕」可能會被統一改名為「銅奔馬」。

甘肅文物局:學界只用「銅奔馬」

記者了解到,之所以有「馬踏飛燕」改名「銅奔馬」的說法,是因為有報導稱,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在本月5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文物部門及有關領域的專家一直堅持使用『銅奔馬』這一名稱,我們認為是科學、準確和規範的,因此我們提倡統一使用『銅奔馬』名稱。」

7日上午,記者聯繫了馬玉萍局長。她表示,之前的報導對她的表達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她認為,在學界應該提倡大家統一使用「銅奔馬」,但是在民間,大家如何稱呼這件青銅器,是一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在學界大家一般都稱呼『馬踏飛燕』為『銅奔馬』,在博物館的介紹、文物存檔、文物研究中,大家也都統一使用這一名字。」馬玉萍說,「在民間,大家喜歡叫什麼就叫什麼,哪一個名字更傳神,更朗朗上口,更容易被人接受,那它就是一個好名字。」

對話

甘肅省文物局局長:對「銅奔馬」這個名字也不太滿意

7日上午,記者聯繫了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馬玉萍表示,研究人員都繼續使用「銅奔馬」這個名字。不過她自己對「銅奔馬」這個名字其實也並不太滿意,因為這個名字只描述了青銅器中的馬,卻漏過了馬腳下的鳥,「我們也歡迎大家能夠給這件國寶起出更好的名字」。

記者:「馬踏飛燕」「馬超龍雀」這兩個目前較為廣泛的名字都是誰起的?

馬玉萍:「馬踏飛燕」是目前大家對這件國寶最為普遍的稱呼,之前有傳言說這個名字是郭沫若起的,我就這個問題專門詢問過甘肅省博物館的老館長,他在上世紀70年代初參與過接待郭沫若的工作。老館長告訴我,當時別人向郭沫若介紹這件文物的時候,就已經使用了「馬踏飛燕」這個叫法,所以肯定不是郭沫若起的,但是到底是誰,現在也無從查證了。

後來又有人提出了「馬超龍雀」這個名字,並一度被傳為是這件文物的準確命名,但實際上這個名字是學者牛龍菲在1983年的時候提出的,他當時的主要依據是《東京賦》裡面有「龍雀蟠蜿,天馬半漢」這樣的描述,他覺得這座青銅器表現的就是「龍雀」與「天馬」。不過,這個名字傳播度實際上並不高。

記者:學界及研究者為何一直使用「銅奔馬」這個名字?

馬玉萍:這件文物是在1969年出土的,出土後不久就被送到了甘肅省博物館,當時登記的時候,就是使用的「銅奔馬」這個名字。

文物的命名是有一些要求的,包括簡潔、準確、不能意會等,所以我們不能給文物起一些過於「詩意」的名字,而且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在評定文物等級的時候,也沒有對「銅奔馬」這一名字提出異議,所以這個名字一直是被學界所肯定的。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還是對「銅奔馬」這個名字有一點兒不滿意,因為這個名字只說到了青銅器中的馬,漏過了馬腳下的鳥,我覺得還是有一點兒不全面,不過文物在學界的命名不宜輕易改動。

記者:文物部門會倡導大家不叫「馬踏飛燕」而改叫「銅奔馬」嗎?

馬玉萍:我們只是說在學界統一叫「銅奔馬」,為了不會產生歧義,而其他人如何稱呼文物則是一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只要大家覺得好聽,有韻味,想叫什麼都可以,我們甚至期待大家能夠起出比「馬踏飛燕」更好的名字。

來源:北京青年報、人民網(ID:people_rmw)

厲害了,甘肅姑娘手把手教普京包包子!16歲出門求學,回家次數屈指可數

指尖划過,為你寫下傳奇

中共甘肅省委組織部關於幹部任前公示的公告(2018.6.12)


相關焦點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要改名「銅奔馬」?想想想想……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馬踏飛燕」要改名嗎?  「馬踏飛燕」在學界多年統一稱呼「銅奔馬」,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認為民間怎麼叫都可以。  絕大多數去蘭州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的人,都不會錯過這裡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
  • 「馬踏飛燕」要改名嗎? 甘肅文物局:學界只用「銅奔馬」
    「馬踏飛燕」要改名嗎?近日,又有人對這件文物的名字展開了討論,甚至有消息稱「馬踏飛燕」可能要被改名。對此,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7日上午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學界,大家一直稱「馬踏飛燕」為「銅奔馬」,這個名字最準確,也是學界唯一的叫法,而在民間,只要大家喜歡,任何名字都應該被接納。
  • 「馬踏飛燕」要改名嗎?學界多年統一稱其「銅奔馬」
    「馬踏飛燕」在學界一直被叫做「銅奔馬」  「馬踏飛燕」要改名嗎?  「馬踏飛燕」在學界多年統一稱呼「銅奔馬」 甘肅省文物局局長認為民間怎麼叫都可以  絕大多數去蘭州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的人,都不會錯過這裡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這座出土於甘肅武威的青銅器因造型優美一直備受關注,但對於它的名稱,學者及歷史愛好者多年來一直存有爭議。近日,又有人對這件文物的名字展開了討論,甚至有消息稱「馬踏飛燕」可能要被改名。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原標題: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經過比對相關考古資料,分析研究後,寧強認為應將「馬踏飛燕」銅奔馬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也正是這一篇文章,讓馬踏飛燕再次上了熱搜,其實這件國寶級文物自從其出土,他的名稱就一直有爭議,因為這件文物是在太傳神了,因此關於其稱謂就變得炙手可熱,畢竟名字要能夠符合這件文物的藝術形態,於是就誕生了諸如:馬超龍雀、馬踏飛燕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對於馬踏飛燕,無論是其藝術價值還是其造型,以及其國寶地位這都是沒有爭議的,爭議之處就在於這個駿馬腳底下踏的到底是什麼動物?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動物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經過比對相關考古資料,分析研究後,寧強認為應將「馬踏飛燕」銅奔馬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館長賈建威已經聽說了寧強教授的學術觀點,但是他說「也有專家不同意他的觀點。」   現在,賈建威和他的博物館同事依然使用著這件國寶最準確的稱呼:「銅奔馬」。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館長賈建威已經聽說了寧強教授的學術觀點,但是他說「也有專家不同意他的觀點。」
  • 「馬踏飛燕」或改名「馬踏匈奴鷹」?這件銅奔馬與霍去病墓前的石雕...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經過比對相關考古資料,分析研究後,寧強認為應將「馬踏飛燕」銅奔馬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馬踏飛燕」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長期以來為一個名字所擾。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叫了多年的「馬踏飛燕」竟然叫錯了?
  • 究竟是「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近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官方微信號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由此引發了媒體和網友熱議。二排左一為銅奔馬郵票對於馬踏飛燕,集郵愛好者都略知一二,因為它曾多次登上中國郵票。1973年11月20日,原郵電部發行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編號郵票一套12枚,其中面值8分的一枚採用了這件銅奔馬為票圖。
  • 重要的文物說三遍:馬踏飛燕,馬踏飛燕,馬踏飛燕
    >先上圖片,請你先欣賞幾分鐘,你肯定是見過這個造型的你肯定也知道它的名字:馬踏飛燕,很有氣勢的名字,也很有美感和想像力的名字。專家判斷這是距今一千多年前東漢末年某位將軍的墓,經過層層上報,更加仔細和權威的研究,這些精美的文物被安放於甘肅省博物館,其中就包括馬踏飛燕
  • 國寶取名難題,教授建議馬踏飛燕改名馬踏匈奴鷹,網友:馬踏鳥
    顏值時高時低不要緊,好歹有個文雅的名稱可以挽尊一下,大部分人對這件青銅馬有濾鏡其實和「馬踏飛燕」這個名字也有較大的關係。不過,它其實並不叫這個名。「馬踏飛燕」於1969年在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經由郭沫若的大力安利和到處展覽,這匹馬得到了更多的關注,也因此名揚四海,還有人稱此馬出土,『一洗天下凡馬空』!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命名再起爭議
    來源:北京青年報「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遊客拍「馬踏飛燕」只照側面?看清它的正面照,網友:真要笑哭了
    遊客拍「馬踏飛燕」只照側面?看清它的正面照,網友:真要笑哭了提起和旅遊有關的一些話題,相信很多人應該也都是有關注過不少的吧,畢竟在網上關於這個方面會讓人熱議的點還挺多。因為在很多博物館之類的地方,都會有各種國寶級文物的存在,就拿甘肅省博物館裡的「馬踏飛燕」來說,其實就真的有吸引到諸多遊客的關注。而且,很多人因為在課本、書籍上都見過它的照片,所以更是會對藏於博物館的事物很好奇了。說到這個點,其實也有讓人比較好奇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遊客拍「馬踏飛燕」都只照側面,很少有人去拍它的正面照呢?
  • 研究新突破丨「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這是誰的鷹?鷹和馬是什麼關係?馬踏飛鷹造型的銅雕表現的是什麼主題?
  • 稀世國寶「馬踏飛燕」的前世今生
    馬踏飛燕,一個名字很美的國寶級文物,也是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組)稀珍文物之一,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同時,馬踏飛燕形象於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牛龍菲認為,「馬踏飛燕」等名稱並沒有揭示出這件文物深邃的精神內涵,人們把它叫「 銅奔馬」,其實它並沒有「奔跑」。馬應是「行空天馬」,飛燕應是「蟠蜿龍雀」,天馬神遊星河,龍雀回首驚視,體現莊子「逍遙遊」的理想,是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在大眾傳播領域,「馬踏飛燕」更加深入人心。
  • 我國國寶「馬踏飛燕」,為什麼很少有正面照,原因是它太古怪!
    今天我們就分享我國國寶「馬踏飛燕」,為什麼很少有正面照,原因是它太古怪!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而另外的一個稱呼卻在國內家喻戶曉,它就是「馬踏飛燕」。「馬踏飛燕」出土自甘肅省雷臺漢墓,由於外形矯健俊美,它也成了漢代青銅器的典型代表。更是收到郭沫若的熱烈追捧,如今它已經是聞名世界的重要漢代文物。
  • 歷史追蹤:馬踏飛燕的主人到底是誰?
    然而,如果提起陳列於甘肅博物館的「馬踏飛燕」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它還成為了如今我們中國旅遊的一個標誌。那麼,這個「馬踏飛燕」為何如此牛逼呢?下面就請諸位看官繼續與老呂一起穿越歷史的隧道前往觀摩一番。首先,「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系東漢時期的青銅所鑄,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釐米。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新說法存爭議_旅遊中國_中國網_中國...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 首師大考古系:「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北京青年報  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館長賈建威已經聽說了寧強教授的學術觀點,但是他說「也有專家不同意他的觀點。」  現在,賈建威和他的博物館同事依然使用著這件國寶最準確的稱呼:「銅奔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