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筍鎮,古名石筍河場,位於渠江江畔,隸屬於是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人們常稱它為廣安的「磁器口」。在廣安區分出前鋒區之前,廣安區一直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一代(市)二花(橋)三觀閣,最長要數石筍河。」前三者都指的是場鎮人口,即人口最多的是代市,其次是花橋,再其次是觀閣。而石筍河則是另一特色:街道最長。
石筍河老街有多長呢?這個,石筍河社區的居民都知道:整條老街約有5裡路。
石筍河,因場鎮後方崖上的王家寨有三尊石柱形狀的巨石而得名,老街呈「之字型」東西走向,主要由老街、正街、興隆街、文昌街等組成,其依山傍水,順應地形沿著渠江而建,一直綿延到渠江河畔,形成了獨特的江畔古鎮。
和很多江畔古鎮一樣,石筍河老街因水碼頭而興。過去,這裡是渠江流域中廣安到大竹、渠縣的糧食、土特產、山貨等商品集散地,也是花橋、龍臺、肖溪、恆升、井溪等場鎮的農副產品銷往重慶的水陸轉運站。不僅如此,在四九灘電站建成以前,石筍河至下遊的三溪場(今前鋒區虎城鎮)有長達數裡的淺灘,無論重慶方向上運的大船,還是渠縣方向下運的大船,均沒法繼續前行,便只能靠小船在中間轉運貨物或人員。於是乎,石筍河與三溪場成了渠江上最為熱鬧的兩個水碼頭,碼頭邊的飯館、旅館、水酒館等頗多,同時也是諸多大商戶紛紛看好的發業之地,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今半邊街的大元號,建於清朝初期,是當地大地主在此興建的貨運倉庫。
石筍河老街。
老街的街道全部用青石板鋪成,歷經歲月滄桑,雖然凹凸不平,卻古樸淳厚,韻味獨特。兩側沿街建有穿逗式木樑結構的房舍,小青瓦屋面、單簷懸山式屋頂,具有典型而濃鬱的川東民居風格。若邀約上三兩位朋友,帶著親情雅性,漫步於老街,這種愉悅的體驗是在其他地方很難找到的。也正因如此,石筍河老街經常引來一些美術院校的師生前來寫生,也成為市內外攝影愛好者經常光顧的地方。
石筍河老街。
老街的修建,前後大致經過三個時期。一是明末清初修建緊鄰碼頭的碼頭街、半邊街及河街。碼頭處本是一條溪流的入江口,小溪兩側為懸崖,河街再往上修,但只能臨崖而建,只有一側有街房,故名半邊街。河街並不在河邊,原叫下河街,是從正街往河邊走的一條街,久而久之便稱為河街了。二是清朝中後期修大望坡街和正街。由於從碼頭往上一路是坡街,到了正街處才相對平順,街道也顯得寬闊起來,正街因此而得名。三是民國時期街道繼續延伸,續修了石板街等。特別是地方軍閥楊森接管廣安後,楊森及家屬常從外地回到老家龍臺探望父母及親人,便常坐船至石筍河上岸,經老街前往龍臺,於是,他下令將正街進行統一改建,兩邊木樓都要修建走樓,雕欄圓柱,頗為美觀。直到今天,仍有部分木樓可見當年的痕跡。
石筍河古民居。
石筍河社區還出了兩大歷史人物。如辛亥革命後人稱「反袁鬥士」的張百祥便出生在石筍河正街上,當年他在上海活動,誓死反抗袁世凱,後被袁世凱懸賞20萬大洋捉拿,並誘勸張百祥歸順於他。但張百祥堅決不降,袁世凱便親自審訊,動用種種酷刑,張百祥大義凜然,毫無懼色,更嚴詞指斥袁世凱賣國禍民的種種罪惡。袁世凱大怒,於1914年7月1日將張百祥殺害。
張百祥故居。
又如彪炳史冊的黃花崗烈士秦炳,曾於清末時期受聘為石筍小學堂體育教習(教師),在孝義會中大力宣揚民主、平等、自由和三民主義思想,後來與同盟會黨人、孝義會中堅力量分頭聯絡大竹、渠縣及縣境三溪、代市、花橋等場鎮的哥老會(袍哥組織分支)成員,發動反清鬥爭,經過幾個月時間,秦炳爭取到與同盟會接近的哥老會成員近500人,發展同盟會員200餘人。
秦炳像(資料圖片)
和很多江邊古鎮一樣,石筍老街因水碼頭的衰退而冷清。如今的石筍河老街,尤其是從下河街到碼頭,因不通公路,過往人員也少,原住戶大多搬出,除了給人以歷史的滄桑之外,幾無現代氣息了。不過,它基本保存完好,若遇巨商慧眼相識,作為原生態的古鎮開發,或將是一處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