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機身做工比較好
機身的做工是照片中很難直觀感受的一個東西。大多數人第一次上手徠卡,尤其是數碼徠卡的第一感覺就是「沉」。雖然體積不大,但是沉甸甸的黃銅疙瘩放在手裡還是很壓手的,而且曠量極小,是一個非常「緊」的相機。
徠卡M鏡頭和機身的倒角,刻字,按鈕,都比較精緻。把一臺其他廠商的旁軸和M放在一起,大多數沒怎麼用過相機的人也能快速感受到兩者做工的差異。對於做工的堅持還是徠卡一直以來相對比較在意的,即使是在徠卡最慘的那段時間,做工上也沒有太放下(M4-2,M4P)。當然21世紀之後,隨著徠卡股權變動,現在的徠卡的精密工具性在逐漸降低,奢飾品屬性,社交屬性在不斷升高,也出了一些圈錢的產品,不過M系列並沒有受到很大影響。
鏡頭有歷史連貫性,選擇多,且底線有保障
徠卡最經典的三個焦段,50,35和28裡,神頭輩出,35焦段的雙非,八妹,七妹,50焦段的雙非,E43,經典到不能再經典的50cron,都是玩家們津津樂道的。因為卡口沒有更換過,而且M鏡頭一般出貨量都不小,對於玩家而言,鏡頭的選擇非常多。
拿50焦段來說,如果想要一隻價格「實惠」,出片典雅的頭,可以選擇過去幾代鏡組結構都沒變的50cron。如果看中奶油般的焦外,可以選現行版的50lux。如果在意焦內焦外的過渡,可以選擇E43。如果你買一顆最有收藏價值的,那麼50雙非一定不會錯。
雖然M系列推出已經超過60年了,但是絕大多數的M機身,和絕大多數的M鏡頭互相兼容。這意味著在機身和鏡頭的搭配上,有這非常大的選擇餘地。因為年代久遠,很多鏡頭實際上沒有誇張的貴。
相比於其他膠片機,機身皮實,好修
相比於其他當年類似價格的膠片機機,徠卡的皮實程度超乎想像。曾經徠卡能在新聞界佔據優勢,他皮實可靠的特性功不可沒。另外徠卡是非常好修的。徠卡M膠片機的結構並不算複雜,君不見很多現在修徠卡的人都是當年自己拆著玩兒練出來的。而且主要的結構,基本全系列一個樣,拆一臺當零件能修好幾臺別的。皮實+好修=維護成本低,很多上世紀五十年代產的M3到現在用的還是好好的就是最好的證明。
設計上徠卡也是比較花心思的。比如旁軸取景最常見的小毛病:黃斑對不齊,無窮遠不合焦,很多時候只需要一把小改錐,兩分鐘就能調回來。當然時間是把殺豬刀,快門老化誰都撐不住,徠卡的快門老化主要發生在慢門上,1/125這樣最常用的快門速度在大多數徠
卡上,甚至是很久沒保養過的徠卡上都是比較準的
保值率相對比較高
相對於現在數碼機身兩年一更新,徠卡機身和鏡頭的保值率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