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並沒有帶懇小懇去過,因為那是2014年10月,還沒有他呢,哈哈。推送這篇就是懇爸在此公眾號裡內容亂入的開始。
話說我跟懇媽都喜歡出去玩兒,但要讓我們倆去國內旅行者常去的大眾景點,我倆多多少少會在這樣的建議出現時表現出精力不集中的走神現象。好玩兒的習性讓我倆的蜜月旅行變成了兩次。去日本的是「蜜月二代旅行」,因為當時年假有限,所以就選擇了「京都—大阪」為中心的計劃。
去之前懇媽把「光榮而艱巨」的行程制定任務交給了我,在「領導」如此信任的前提下,我當然是宣誓保證完成任務。多年來出行的習慣會帶我先去目的地官網(其實也就是當地旅遊主管部門勾引你的那個網站)。日本國家旅遊局官網有專門的中文網站(www.welcome2japan.cn),我就選了京都看了起來,先大體了解再深入分析。
每到一地之前做計劃時,我一般都會看看在當地逗留期間是否能趕上什麼活動或者節日。於是,我就在日本國家旅遊局的節慶活動分類裡發現了鞍馬火祭。
看看日本國家旅遊局是怎麼介紹的
巨型篝火和250根火把,把夜空染成一片通紅
日期10月22日(雨天照常進行)
由岐神社(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鞍馬本町1073)以及鞍馬町
鞍馬火祭在由岐神社舉辦,旨在再現鞍馬地區迎接祭神的情景。傍晚6時,各家屋前一齊點燃篝火,手持大大小小各式火把的人們高聲宣布節慶時刻的到來,而後通宵沿街遊行。鞍馬火祭與今宮神社的「治病去災節(日語稱「YASURAI祭」)」(4月第2個周日)、廣隆寺的「牛祭」(現已停辦)並稱為「京都3大奇節」。
節慶活動的主角是置於路邊各處的高3米的篝火和總數超過250根的火把。孩子們手持小火把,成人則懷抱重達80多公斤的大火把緊隨其後。晚8點後,人們於鞍馬寺山門處集合,一起參拜由岐神社。之後,由年輕人肩抬2座神轎沿街遊行,節慶活動隨之達到高潮。活動一直持續到深夜,零點以後才結束。
作為節慶場所的由岐神社是安土桃山時代(1573-1598年)的代表性建築,神社內生長的杉樹有800年樹齡。當地自然風景優美,遊客也可在11月初的紅葉季節或4月初的櫻花時節(開花時間每年有所不同)前往。
鞍馬火祭是個在國內自由行裡比較少見的目的地,而在港臺的日本自由行指南裡卻常被推薦。
從JR京都站乘坐電車約15分鐘,到出町柳站轉乘睿山電鐵睿山本線、鞍馬線約30分鐘,到鞍馬站下車後步行即到。
好玩兒!就是沒想到會有那麼多的人!說實話,鞍馬這地兒已經偏離京都一段距離了,看看上面的車程耗時就知道了,但卻有那麼多的人趕來看這個節日活動。
我們是上午看完了「京都時代祭」之後,下午3點多鐘出發的,抵達鞍馬的時候大約下午4點。那時候已經是不少的人了,但還未完全拉起警戒線,還可以自由走動。
一出鞍馬站就看到標誌性的「鞍馬天狗」
去往鞍馬寺的路上還沒有多少人
由岐神社前放置著當晚要用的祭禮金色神龕
當地居民的門戶前都會有這樣的火把,有大有小
雖然當天有雨,但儀式照常舉行。五點多的時候,整個鞍馬小鎮都是人了,警察也開始維持秩序了,要求遊客們進入到道路兩旁,給將要開始的祭祀儀式留出場地。因為遊客來自五湖四海,所以會有個別的警察在說完日語後操著口音很重的英語吃力的用單詞告知大家不要越過道路兩旁的警戒線。此外,還會有專門講中文的志願者舉著喇叭幫助維持秩序,但從口音上分辨或許是學中文的日本當地人。
一些沿街的適合觀看的店鋪或者餐館位置已早早的被預訂出去,我們嘗試想當場找個固定位置,哪怕多花一點錢,未果。這時有點餓了,一家正要打烊的小店鋪還有最後幾份糰子飯,我和懇媽趕緊買了兩份三下兩下吃了補充了點兒體力。原先過來再吃飯的計劃是實實在在的功課沒做足,當然也跟抵達時間太臨近祭禮開始時間有關。
天色已經開始變暗。這家門口擺著四個大大的火把。
六點鐘開始,各家都盛裝出行,大人小孩兒,過節一般地合影,簇擁著,點燃自己門前的火把,舉著,扛著,喊著「祭禮,祭禮」的口號,沿傳統路線向神社出發。孩子們可以這樣從小「玩火」,真是令人羨慕!
成年男子的著裝特別引人注目,因為他們穿著「丁字褲」。火焰的光亮一打,那輪廓光的呈現,特別是幾個大漢一同聚在一起抬一個巨型火把的時候,哈哈,那真是不多見的奇景。
作為遊客的我們是不能停滯在一處觀看的,全體圍觀群眾都是在警察和志願者的引導下,在火把傳送和祭禮發生的過程中,要緩緩的向單一方向移動,不能停下站在一處觀看。雖然人很多,但秩序井然。
因為事先在谷歌地圖上做了功課,我拉著懇媽在不到6點半的時候就跑到了「由岐神社御旅所」這個地方觀看火把集結和豎起的儀式。因為人太多,過去的路上也是排了隊。
由岐神社御旅所的小廣場上已經豎起了兩個大火堆,噼裡啪啦的聲響吸引著人們圍著火堆。拍照,歡笑,還有像我和懇媽這樣來取暖的。這10月末的天氣再加上小雨,到了晚上真是有些冷,幸好我們帶了外套,出鞍馬火車站的時候還有志願者塞給我們簡易雨衣,但靠在大火堆旁邊的那種快樂仿佛一下子回到很多年以前還是少年時在野外圍著篝火的回憶中。
7點鐘左右,大火把的隊伍抵達由岐神社御旅所了,廣場上的人們已被圈在了兩個火堆之外,裡三層外三層,但沒有擁擠和推搡。我和懇媽找了個邊角的位置,因為我倆個子還算高,所以其實站在後面也看的蠻清楚,後來又發現旁邊的一對木頭堆可以站上去看,就非常興奮的趕緊拍了些照片。
一個個巨大的火把逐一進場,丁字褲男人們在繩子和體力的幫助下,用最原始的方式將每個重達80斤的巨型火把一個一個的豎立起來。當十一個巨型火把全部站立起來的時候,全場都是閃光燈,扛舉火把的男人們的號子也喊的更高昂了,伴隨著圍觀遊客的驚呼聲,將祭祀儀式推至高潮。
火把們退場繼續進行遊行,鞍馬火祭從6點開始一直要延續到當晚12點。我和懇媽怕太晚趕不上回京都的火車,所以看完由岐神社御旅所的儀式就趕緊往鞍馬火車站去了。可誰知,單向流動限行的路線政策使得我們不得不繞一圈才能到車站。這一路上真的是摩肩擦踵。這人多的啊,我倆真是沒想到啊沒想到。
一路到了車站,排隊完全就是「貪吃蛇」的套路。大約半小時後,晚8點半的時候,也正是鞍馬火祭的最高潮——神龕出社下臺階的儀式——的同時,我們終於上了返回京都的小火車,很幸運的還有座位,但車廂裡真的是滿滿的人。回到京都已是疲憊的我倆還大意的坐過了站,大半夜又去京都南面的郊區逛了下。
帶外套,帶簡易雨衣(以防沒領到分發的,雨傘確實不太適用),帶飲用水和補充能量的糖果或小吃,有事問警察叔叔只用英文說關鍵單詞別說長句子,少帶隨身行李穿舒適最好是能防水的鞋子,火祭現場找不到路線的時候就跟著人流走因為是單向的。
鞍馬火祭在當地是非常重要的年度節日,大大小小都很喜慶的參加,那些看起來兩三歲的小傢伙也是全身盛裝,要麼和大點兒的孩子一起舉著火把,要不就是跟著大人喊著號子同行,最可愛的就是很多小傢伙號子喊的過於認真都喊破音的場景。所以,這個活動其實是很適合小孩子的。但是,考慮到如果是遊客身份,長途跋涉,且祭禮是在晚上直至深夜,我保守估計,最好是孩子在3歲及以上的年齡時來參觀比較合適,這樣不僅體力上可以支持,也可以相對地對人文方面的理解到更多。為了躲避強大的人流,也更建議在6點左右沿街觀看完各家點火把後直奔由岐神社御旅所觀看巨型火把集結,然後趕緊回到火車站返回京都。晚8點半左右的神龕出社下臺階的儀式是最大的重點,但也是人群最集中的時候,建議根據孩子的情況決定要不要湊這個熱鬧。
本文中所有照片及視頻由懇爸拍攝,版權所有,非允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