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行政區劃是比較固定的。秦朝時,中國有大約一千個縣。清朝中期,全國大概有一千五百到一千六百個縣級行政單位。在這兩千年當中,中國增加了五六百個縣。主要原因是中國版圖的擴大,清朝的版圖比秦朝的版圖要大很多。其次是原有版圖內的蠻荒地區得到了不斷開發,人煙日漸密集,就增設了行政單位。比如,貴州和廣東,在秦漢的時候都不是國家的中心地區。隨著長江以南地區的持續開發,貴州、廣東兩地的行政區劃越劃越密。而秦漢時期的千餘個古縣,大部分持續到明清時期都沒有廢置。
在最開始的貴族政治時代,我國古代實際上是沒有地方行政區劃。到了春秋戰國,中央集權興起,貴族政治削減,才慢慢有了地方行政區劃。
中國語言中有好幾個詞,是專門指代中國的,比如華夏、神州、赤縣,等等。關於區域的劃分,最常用的可能就是九州了。這九州指的是當時中國人認知的世界,就是中國。
九州是傳說中的行政區劃,關於它到底是哪幾個州現在還有爭議。《尚書·禹貢》的說法,是現在主流的看法。根據《尚書》的記載,現在河南所在的州叫「豫州」,豫州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河南有很多古人類遺址。豫州的首府在「譙」,譙是現在的安徽毫州。
豫州東邊的州是「兗州」。古兗州和現在的山東省兗州是兩回事,古兗州相當於古黃河和濟河之間的地區。濟河現在已經沒了,留下一個著名遺蹟∶濟南。這座城市在古濟河之南,所以得名濟南。古濟河是現在的黃河下遊,古黃河則橫穿現在的河北中部,注入渤海中部。古黃河在古濟河之間的地區就是兗州,大致是山東省的東北部和河北省的東南部。
兗州順時針下來是「青州」,大致是現在山東省的大部,從山東半島的尖角一直到兗州,兗州、青州都是狹長的形狀。古兗州的首府在昌邑,昌邑、青州這兩個地名都還在,不過並列成了現在山東省濰坊市轄下的縣級行政區。
青州在往下就是「徐州」,徐州不大,相當於山東省的最南部和江蘇省的蘇北地區。古徐州的核心地區,就是現在的江蘇省徐州市。
徐州再順時針下來是「揚州」。(《尚書》分九州時,視野所及局限在以黃河為中心的地方,最南也就到長江流域為止,先秦很少有人能夠在惡劣的條件下橫渡長江。到了西漢,司馬遷到各地遊歷,也是九死一生才旅遊了長江以南地區。)古揚州包括現在江蘇中部、安徽中部地區,和現在的揚州是兩個概念。
揚州再順時針過來是「荊州」,荊州大致是現在的湖北。核心地區則在現在的河南南陽、湖北襄樊一帶,而不是現在的湖北荊州市。
之後是「梁州」,梁州大致包括四川除川南以外的大部分地區、重慶市、陝西的秦嶺山脈以南部分,這塊區域大致是巴蜀大地。
梁州再上去是「雍州」,雍州包括現在甘肅的東南部分、陝西省秦嶺以北一直到黃河大拐角的大部地區。
雍州東去是最後一個州,叫「冀州」,冀州的主體部分是山西全部、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北京天津一帶,還包括內蒙古南部的小塊地方。
千萬別把大漢十三州跟九州混為一談。
大禹治完了水,在浙江紹興的會稽山匯集天下諸侯,鑄了九口鼎,每個州鑄一口鼎,所以九鼎也就代稱天下。九鼎的重量只有天子才知道,所以鼎之輕重是一般人不能問的,問了就是"僭越之罪",有不臣之心。"問鼎中原",指的就是想要當皇帝的意思。
九州並不是真實存在的行政區劃,它只是寫入《尚書》的理想化的地方行政區劃,表達了作者所處的列國紛爭、貴族政治分崩離析的時代,人們希望對國家進行一種有效的、精細化的劃分和管理。這就好比一個空想理論家設計出了一套制度,但這套制度從來沒有實行過。雖然沒有實行過,但他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字,成為中國地方行政區劃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這個字就是"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