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在原野,禪在山嶽,禪在城市|湖南的法脈奔流不息

2020-12-13 湖南在線

五家七宗(湖南)法脈圖

12月12日,衡山南臺寺,石頭希遷禪師的雕像就在寺內的巨石之上,這也是他當年常來的地方。 組圖/常立軍李林冬

12月12日,衡山南臺寺,整理衣物準備下午四點晚課的僧侶。

衡山磨鏡臺,一個著名公案的發生地。

12月18日,晴,長沙開福寺,一隻寺裡的鴿子飛過天王殿。

從湘西北開始尋禪,就像是沿著一條河流的下方上溯。這裡不是源頭,卻更容易看到河流的寬廣遼闊。

除去石門的壺瓶山,湘西北是一個缺少名山大川的地方。然而,這裡卻有著沅澧兩河衝積而成的廣袤原野。這片原野,成為了南宗禪在湖南發展的沃土。並很快形成了德山、藥山、龍潭、欽山、夾山、洛浦等組成的禪宗文化圈,在禪宗發展史上獨樹一幟。

我們的尋訪,自此開始。

撰文/本報記者常立軍

[常德]沅澧之間,是繁花盛開的禪之野境

常德市區以北的澧縣與津市區域,地理上被稱作澧陽平原。我坐著一輛稍顯破舊的中巴車,從市區出發,向北,去追尋當年禪者們走過的路。當年,比爾·波特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這個。這種隨叫隨停、自由奔放的交通工具,還是挺符合禪義的。

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到塗家坪,還屬於鼎城區的範圍。往前走幾百米,便是津市的地界了。這裡平坦開闊,只有低矮的丘崗。

寺院是一片清雅的白色建築,鑲嵌於山湖之間。唐時的風格,在如今依然有著令人迷戀的美感。當年,藥山惟儼禪師來到這裡時,應該還是漫山紅藥。

午飯後,有師父帶我在禪院裡行走。進門,我看到一尊佛像,側立於門內空地之上,面露智慧的笑容。這是羅睺羅尊者,佛祖之子。下午,在會客室裡,與兩位師父一起聊起曹洞宗與藥山寺,可惜住持明影師父出門雲遊未歸,錯過了向他請教的機會。

夜宿藥山寺。四周靜寂,披衣出門,月華皎潔,灑在湖山之上。這樣的意境,讓人很容易就進入了關於生命的深度思考。「雲在青天水在瓶」是藥山惟儼禪師當年回答朗州刺史李翱的話。(公案③)而「月下披林嘯一聲」則更像是他發自內心的詠嘆。

何等的美妙心境!如何不詠嘆?!

白天時,我曾就「禪宗為何要居於山林間,而不是去眾生更多的城市中心去弘法」這個問題,請教過禪院裡的師父。他說大部分人都還做不到「境由心生」。想來就是這樣。

第二天,早餐後,一位師父帶我繞湖一圈。湖邊竹林濃密,遮天蔽日,有光處,即是路。山風吹過,竹葉隨風而動。藥山寺是曹洞宗的祖庭。其下,分流出雲巖曇晟,再到洞山良價、曹山本寂,終成禪宗一大法脈。

德山枉渚間,智慧的思潮如江水奔湧

乾明寺藏得有點深。

常德市區的公交車上,並沒有這個站。車的終點是一個叫「七一廠」的地方。這個名字帶著濃厚的老工業基地色彩。而事實也正是如此。

從七一廠下車,沿著通往乾明寺的路,山門隱約可見。這條路筆直且極為整潔,路上的人很少。午後陽光正好,氣氛極為和煦。完全不能想像,這裡曾經有一位以雨點般棍棒來開悟他人的著名禪師。

當年,宣鑑禪師是帶著「挑戰者」的姿態來到湖南的。俗姓周,被人稱作「周金剛」的德山宣鑑禪師,曾是個驕傲自負的人。他聽說南宗禪大盛,而且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大為憤憤不平。他認為出家人歷經千劫萬劫的苦修,尚且不能成佛,南宗禪憑什麼敢說「頓悟」?他豪情萬丈地發誓說:「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

最終,挑戰者燒毀了自己先前的著作,成為了皈依者。悟道之後的宣鑑禪師,最終選擇了德山作為他的駐錫之地。(公案①)

乾明寺始建於唐初。唐鹹通元年,朗州刺史薛廷望奉敕重修,請禪學大師宣鑑為住持。如今的乾明寺,山門宏偉壯觀,唐朝宰相裴休題寫的「古德禪院」九龍大匾高懸。

乾明寺在德山之上。所謂德山,其實只是一座海拔不足百米的丘崗。然而,站在德山之上,卻能看到沅江清流不絕,天地寥廓。山下有枉水匯入,形成枉渚。這裡是屈原曾經流浪漂泊的地方。在這裡,關於人生的哲思,從來不曾斷絕。德山的地理格局並不太大,但因它而發的思潮卻如同江河奔流。

禪與茶、碧巖錄、夾山境,夾山是個「大地方」

從澧陽平原向西,便是武陵山脈。石門縣就在這山脈之下。

石門不僅有甘甜的蜜橘,還有禪宗的眾多叢林。夾山寺是其中重要的一座。在石門周邊的群山中,夾山寺所在的夾山並不算高,只轉了幾個彎路便上了山。山路旁邊有闖王墓。關於李自成兵敗入山為僧的傳說一直以來在這裡流傳。夾山善會與圓悟克勤兩位著名禪師,都出自於此。

夾山寺的門前,有一片巨大的廣場。相比於山的海拔、寺廟的規模,這廣場顯得極為空闊。我們站在廣場上,頓時就有了一種天馬行空的自由奔放感。進入寺內,卻是一種平和精緻的感覺。禪茶一味的思想,即來自於此。

從當年趙州禪師「吃茶去」的公案開始,禪與茶似乎就有了不解之緣。水過於清淡,酒則過於濃烈,只有茶,正清和雅,最接近禪的氣質。提出「禪茶一味」的圓悟克勤禪師,還在此寫下了禪宗名著《碧巖錄》。此書撰成後,在禪林享有盛譽,向有「禪門第一書」之稱。

夾山寺的偉大之處,還在於創造了「夾山境」。當年,有僧問善會:「如何是夾山境?」善會用兩句詩回答:「猿抱子歸青嶂嶺,鳥銜花落碧巖泉。」禪宗對於美學意象的詮釋,盡在此詩中。

集禪茶之道與禪宗美學於一身,最高海拔僅有160米的夾山真的可以說是一個「大地方」。

[衡山]南嶽系是公認的「天下法院」

南嶽衡山,主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

我們從長沙穿過河西的丘陵,沿嶽臨高速一路向南,進入湘潭。臨近衡山,地勢卻忽然變得平坦。然後就是驟然而起的山巒丘崗,延綿不絕。這是衡山「峰林狀花崗巖斷塊孤立中山」獨特地貌,展示著衡山山脈強烈的地理存在感。

在禪宗的學術研究界,南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地理坐標。為什麼是南嶽?禪宗進入南宗時代,開始向湖南和江西發展。這兩省,都有著地理上的傳播優勢。對此,日本愛知大學博士鈴木哲雄曾有一個精確的論述。

四祖、五祖居住地的湖北鄲州雙峰山,與江西的九江只有一江之隔。南面則是六祖的居住地廣東韶州曹溪。同樣,湖南也具有地理上的優勢,但傳播路徑與江西略有不同。

在湖南,禪宗從長安通過湖北進入湖南,沿著這條由北向南、由首都到地方的路線傳播。而在另一條路線,是從六祖所在的韶州向湖南、即由南向北傳播,同樣具有傳燈意識。由北向南進入湖南的是北宗系統和南宗的荷澤宗派;由南往北進入湖南的是以南嶽懷讓、石頭希遷為代表的南宗派系,交會點就在南嶽。

南嶽一時間成為了禪宗思想的匯源之地。

南嶽:五家七宗,多以此為源流

位於湘中偏東的衡山,在歷史上、在現實中,都是湖南舉足輕重的地方。一直以來,它都是從北南下廣東、聯結江西的戰略交會點。地理,影響著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與模式,當然也包括禪宗。

北宗衰弱之後,南宗在長江沿線崛起。

唐先天二年(713年),六祖惠能的高徒懷讓,第一次踏上了這塊土地,並于衡山般若觀音臺弘揚惠能學說,由此開創了禪宗史上著名的「南嶽系」。他因此也被人稱作「南嶽懷讓」。此後,衡山在禪宗發展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開元中,後來成為洪州禪宗師的馬祖道一在衡山磨鏡臺開悟,留下禪宗一段著名公案。在中國禪宗史上寫下劃時代意義名作《百丈清規》的百丈懷海禪師在衡山受具足戒。唐玄宗天寶初年(742年),曹洞宗祖師石頭希遷離開青原山到南嶽,受請住衡山南臺寺。宋代著名臨濟宗禪師石霜楚圓在南嶽駐錫弘法,他的兩個弟子分別開啟了臨濟宗的黃龍派和楊岐派。

臨濟宗禪師慧南在南嶽修行,師從石霜楚圓,大悟後於洪州黃龍山創立黃龍派。

雲門宗和法眼宗的遠祖天皇道悟,在南嶽跟隨石頭希遷學法,其弟子有著名的龍潭崇信與德山宣鑑。可以說,南宗禪裡的絕大多數高僧,都曾在南嶽弘法學法。「五家七宗」都與南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會昌法難」之後,他宗式微,禪宗南宗以其獨特的發展模式存活下來,並在長江以南繁衍生息,形成了以南嶽系和江西係為主的兩大禪宗中心。

著名的禪宗「南嶽系」,在此創立

我們沿著衡山後山的茂林間的公路盤山而上,不久,即到達福嚴寺。這是當年懷讓禪師弘法的般若寺(後改名為福嚴寺)。寺廟鑿山而建,上有擲缽峰,下有崖壁,規模不大,氣勢凌然。寺中有八棵巨大的銀杏樹。

懷讓禪師來到衡山後,弘法三十多年,再也沒有離開。一直到去世,圓寂於此。

福嚴寺並不寬大的山門上,有著意象極為宏大的對聯。依次為「六朝古剎」與「七祖道場」,橫批:天下法院。

在寺中,我們偶遇了南嶽佛教協會的副秘書長周可老師。他為我們講述了南嶽系在禪宗法脈發展中的重要性。

自禪宗六祖惠能的「頓悟法門」異峰突起,開創了南宗之後,又經七祖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大力弘揚,南宗風靡一時,從五代至晚唐繁衍特盛。南嶽懷讓一系,經道一形成溈仰宗和臨濟宗;青原一系自南嶽石頭希遷開始,又形成了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這樣南禪兩系共五宗,佛教史上稱為「一花五葉」,法徒遍及天下。其中以臨濟、曹洞宗最盛,素有「臨濟臨天下,曹洞曹半天」的美稱。而臨濟、曹洞兩宗,都發脈於南嶽系。

在距離福嚴寺不遠的地方,南臺寺幽然獨處於密林之中。這座青磚灰瓦、極為素雅的寺院,看起來更像是傳統風格的民居小院。

在南臺寺中,我們懷著肅靜的心,默然行走。

穿過高低起伏的樓梯,到達寺廟的後門,這裡有一處山崖。山崖之上,有摩崖石刻,上刻三個徑大二尺的橫額「南臺寺」大字,兩旁分別刻有「梁天監中」及「沙門海印」的題款。不經意間,抬頭望去,卻看見一尊白色石像。心中疑惑,從巨石側方拾級而上,又輾轉一條有點荒蕪的小路橫穿過去。看到一位石刻的長者,目光悲憫,似在俯瞰眾生。旁邊一塊半圓形的巨石,刻著著名的《草庵歌》。「百年拋卻在縱橫,擺手便行且無罪。千種言,萬般解,只要教君長不昧。」禪宗追求智慧的心,永無止境。

這石像,就是著名的禪宗祖師之一——石頭希遷。

被稱作「石頭和尚」的石頭希遷禪師,他的法嗣遍布天下,並最終形成了雲門、法眼、曹洞三大宗。南宗禪裡「五家七宗」,他一人之下就有三家。南宋時,臨濟、曹洞二宗傳到日本。日本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視南臺寺為祖庭,故有「法源」之稱。

石頭禪師之下,法脈奔流不息

禪宗公案很多為什麼「磨鏡臺」備受尊崇

「磨鏡臺」的石碑處停車,附近有七祖塔,還有南嶽軍事會議遺址。沿著景點旁一條上坡的小路,我們覓到「磨鏡臺」遺址。

它是路邊坡下的一塊巨石。

這就是那個著名的公案(公案②)發生的地方。一塊普通的山間巨石,因為兩位智者的思想交鋒,得以揚名海內。只是對於禪宗而言,公案浩如煙海,為何偏偏磨鏡臺備受尊崇?成為禪宗的經典公案之一。

我想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個公案最後的結論,顛覆了禪宗傳統的修行方式。「磨磚既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南嶽懷讓的聲音仿佛還在山谷間迴蕩。

當時認為坐禪是唯一修行方法的絕對不止道一一人。因此,「磨鏡臺」公案之後,更多的人跟隨南宗禪走向了「頓悟」的道路。頓悟與漸悟,漸悟是量變,頓悟是質變。

磨鏡臺後,即是懷讓墓。路邊,發現一棵正值果期的南蛇藤,大片紅色的果實,在陰鬱的初冬裡,鮮豔異常。而由南嶽懷讓禪師開創的「南嶽系」,也是碩果纍纍,法嗣滿天下。

[長沙]

長沙也是充滿禪意的地方

從長沙出發,又返回長沙,尋禪之旅卻並未結束。我們發現,禪宗在湖南的發展,是從山嶽原野開始,逐步走向城市的。長沙(潭州),也是法脈中重要的源流。

最終,長沙(潭州治所)也成為了禪宗重要的發展據點。如今,長沙人所熟知的麓山寺、開福寺、溈山密印寺都是禪宗活躍的地方。而那些不太為大多數人知道的如雲蓋寺、瀏陽石霜寺也曾是禪宗的著名叢林。禪宗的發展,也日益城市化、平民化。這正符合從六祖惠能到南嶽繫懷讓禪師的一貫主張。

長沙遠郊的那些禪寺在法脈流傳中有著不尋常的地位

瀏陽市金剛鎮,接近江西的上慄縣,距長沙市區有百多公裡的高速路程。我們來到這裡,尋找石霜寺。

繞行山路,終到石霜寺。石霜寺並不算大。它所在的霜華山也是一個小丘崗。然而,在這湘贛之交的荒野之地,禪宗「五家七宗」之中,竟有兩家發源於此。

果然是山不在高。

金剛鎮遠離城市中心,但在禪宗的法脈流傳中,這裡曾經是一個中心位置。當年號稱「跑江湖」的禪宗南宗,活動範圍多在江西與湖南。金剛鎮所在的位置,正是江(西)湖(南)之間。

石霜寺中,曾有兩位在禪宗湖南法脈中有重要影響的禪師。一位是創造了「枯木禪」的石霜慶諸,一位是石霜楚圓。在楚圓禪師之下,臨濟宗分出了黃龍和楊岐兩派。是禪宗「一花五葉」之上,又生之花。

與遠在東南一隅的石霜寺相對應,長沙的西北也有一座著名的禪宗叢林,就是溈山密印寺。

它是南宗禪「一花五葉」裡第一葉——溈仰宗的起源地,也是禪宗在湖南唯一結出的果實。所謂溈仰,指的就是溈山和仰山。溈山在湖南,仰山在江西,溈仰宗的形成,是江(西)湖(南)合流的成果。

長沙城區的寺廟與禪宗也有莫大的關係

在長沙,開福寺是為市民所熟知的禪寺。它又是屬於哪一支呢?

開福寺始建於五代十國,也就是馬楚時期。南楚王馬希範以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馬希範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這個時期的開福寺,並非禪宗叢林。

宋徽宗時,開福寺的中興祖師道寧從臨濟宗楊歧派五祖法演獲悟。據其傳法世系,是南嶽懷讓下第十四世。也就是說,開福寺的法脈源頭,也是南嶽系。

麓山寺也曾有禪宗的身影。南泉普願禪師的法嗣景岑,其禪風潑辣,時人呼為「岑大蟲」。他住長沙鹿苑(今麓山寺)。他重建麓山寺,後人在此建虎岑堂為紀念。

在禪宗湖南法脈中,還有一座已不為人知的長沙寺院,叫雲蓋寺。它的名字多次出現在禪宗典籍《五燈會元》中。北宋初,臨濟宗楊岐派的創始人楊岐方會禪師曾在這裡開堂說法,後又卒於雲蓋寺,並建塔於此。抗日戰爭時期,長沙市區一些佛教徒曾移居雲蓋寺避難,光復後離去。

據長沙六合寺的禪源法師講,雲蓋村中尚有方會禪師的靈塔。可惜雲蓋寺今已不存,只剩遺址依稀可見。

那些發生在湖南的著名禪宗公案

公案①德山棒

有一次晚上小參,德山禪師向眾人宣布:「今夜我不答話,問話者三十棒。」言畢,一僧人出列行禮,德山舉棒便打。僧莫名其妙,問:「我並沒說話,為何挨打?」德山問:「你是什麼人?」僧回答是新羅人(即今朝鮮人)。德山說:「在你沒跨出國時,就該挨三十棒。」六祖說:「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起心動念就得挨棒。

公案②磨鏡臺

道一從四川來到南嶽衡山,選中這塊巨石北邊不遠的山崖,結廬為庵,坐禪於此。他對懷讓和尚心存芥蒂,也不登門拜訪,只顧自己打坐修禪。懷讓決定親自出馬,改變道一北宗修行方式。一天,懷讓手拿一塊厚磚,坐在道一對面,磨得「嚓嚓」直響。道一生氣地問懷讓:「你還有個完沒有,你磨這石磚幹什麼?」懷讓答道:「磨作鏡!」道一說:「磨磚豈能成鏡?」懷讓乘隙而入說:「磨磚既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一語刺中要害,道一於是覺悟。

公案③

雲在青天水在瓶

朗州刺史李翱多次派人請藥山禪師進城供養,均被禪師拒絕。這一日,李翱親自上山登門造訪,問道:「什麼是『道』?」藥山禪師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後問:「懂嗎?」李翱說:「不懂。」藥山禪師解釋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當即提筆寫了一首詩:「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話,雲在青天水在瓶!」

撰文/本報記者常立軍


相關焦點

  • 禪在原野,禪在山嶽,禪在城市|湖南的法脈奔流不息
    從湘西北開始尋禪,就像是沿著一條河流的下方上溯。這裡不是源頭,卻更容易看到河流的寬廣遼闊。 除去石門的壺瓶山,湘西北是一個缺少名山大川的地方。然而,這裡卻有著沅澧兩河衝積而成的廣袤原野。這片原野,成為了南宗禪在湖南發展的沃土。並很快形成了德山、藥山、龍潭、欽山、夾山、洛浦等組成的禪宗文化圈,在禪宗發展史上獨樹一幟。 我們的尋訪,自此開始。
  • 尋禪何必去遠方?湖南才是中國最有禪意的地方!
    其實它的得名源於人們對於日本禪宗祖源湖南的紀念。禪宗與湖南究竟有怎樣的特殊關係?穿越湖南,我們發現禪宗南宗的五家七宗竟然都與湖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湖南在禪宗法脈流傳中地位極為重要,論述禪宗發展史,不能沒有湖南。尋禪,何必去遠方?湖南就是遍布禪意的原野。
  • 禪在呼吸間,禪在生活中,禪就在我們每天的行住坐臥之中
    但在禪七開示時,我再強調禪是一種功能,它可以幫助我們去除貪、嗔、痴、慢、疑,獲得究竟的解脫;它可以使我們的心更加慈悲清純,不住相,明心見性;通過參禪,消除我們的妄想和執著,就能開啟般若智慧,幫助我們了脫生死,達到人生的終極目標。」在「禪就是別胡思亂想」這一思想提出之後,時隔二十年,永信大和尚又進一步提出「禪是一種功能」的新思想,這是大智大慧、大徹大悟之境界!
  • 《DNF》奔流不息之山川怎麼樣 奔流不息之山川介紹
    今天給大家帶來了就是一件名為奔流不息之山川的100級裝備介紹,來一起通過本期攻略了解它吧。 奔流不息... DNF100級版本上線的同時帶來了非常多的新裝備,這些裝備名字不同,屬性不同,針對的職業也不一樣。
  • DNF奔流不息之銀河屬性 奔流不息之銀河怎麼樣
    DNF奔流不息之銀河是100級史詩板甲,那麼有多少小夥伴知道奔流不息之銀河的屬性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DNF奔流不息之銀河的屬性介紹。
  • 體悟明心見性,認識自我 心培和尚解析人間生活禪
    文/人間社記者張武吉臺東報導 「禪是無上真理,能使有情生命,脫離輪迴之苦,達到究竟安樂。」佛光山日光寺四日舉辦佛學講座,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菩提第二分會承辦,禮請佛光山退居和尚心培和尚主講「人間生活禪」,四百名信眾擠滿大雄寶殿,聆聽如何從禪的生活,體悟明心見性,認識自己真面目。
  • 《禪宗法脈》
    六祖慧能大師(638-713):承啟禪宗法脈的一代傳奇大師,於弘忍大師得付法印,後弘化於嶺南,開曹溪道場,法嗣甚眾,禪宗法脈遂彰興天下。有《六祖法寶壇經》傳世。表信之衣缽止此不傳。    永嘉玄覺禪師(665-713):慧能大師付法弟子之一,精通臺宗教觀,後蒙六祖印付,著有《永嘉禪宗集》、《永嘉證道歌》,均為禪觀寶典。
  • 大江大河奔流不息,你知道河流的源頭都是哪裡嗎?
    長江和黃河,奔流不息,也被寫入歌謠代代傳唱,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江大河源頭都是哪裡嗎?通過今天這道題,和小師一起來看看吧!大江大河奔流不息,下列選項中,大河及其起源地對應錯誤的是哪一個?
  • 中國的母親河,河水奔流不息,源頭僅碗口般大小
    那麼大家估計難以想像,波要洶湧的黃河,其實源頭僅僅只有碗口那般大小,儘管如此,黃河依然奔流不息,被稱為中國的「母親河」。在08年的時候,一些科學學者終於確定了黃河的源頭。黃河的源頭再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索之後,被確定在了卡日曲這個地方。我們在上面已經提到過了,黃河的源頭很小,也不過是幾個泉眼罷了,可以說黃河的源頭與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 禪宗法脈記要
    六祖慧能大師(638-713)(承啟禪宗法脈的一代傳奇大師,於弘忍大師得付法印,後弘化於嶺南,開曹溪道場,法嗣甚眾,禪宗法脈遂彰興天下。有《六祖法寶壇經》傳世。)表信之衣缽止此不傳。永嘉玄覺(665-713)(慧能大師付法弟子之一,精通臺宗教觀,後蒙六祖印付,著有《永嘉禪宗集》、《永嘉證道歌》,均為禪觀寶典。)
  • 第二章 叢林洪州禪(上)(1)
    惠能之後,禪法風格逐漸地從純禪時代向禪機時代轉變。禪宗的樸實無華,漸漸地被機鋒棒喝所取代。禪宗的直指人心,逐漸地被繞路說禪所取代。禪宗的循循誘導,逐漸地被自賣高玄所取代。馬祖道一的禪法,既有機鋒棒喝、繞路說禪之雛形,也有樸實無華、直指人心之餘跡。馬祖弟子及其再傳,極端地張揚了馬祖禪法中的禪機因素,把機鋒棒喝、繞路說禪、無理路話加以廣泛運用,使之成了禪門教化的主要手段,促成了一個禪機時代的到來。
  • 大江大河奔流不息,你知道河流的源頭都是哪裡嗎?
    長江和黃河,奔流不息,也被寫入歌謠代代傳唱,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江大河源頭都是哪裡嗎?通過今天這道題,和小師一起來看看吧!大江大河奔流不息,下列選項中,大河及其起源地對應錯誤的是哪一個?
  • 再見,託尼帕克,再見,奔流不息的聖安東尼奧河
    、「 我從未想過,在我生命中的某一天,小威廉-安東尼-帕克會在有生之年離開銀灰馬刺,沿著奔流不息的聖安東尼奧河,一路向東,奔向遙遠的夏洛特。」馬刺的時代還會延續下去,就像奔流的聖安東尼奧河。謝謝你為這支球隊做的一切,謝謝你付出的這17年時光,謝謝你為我們帶來的所有快樂。祝你好運,小威廉-安東尼-帕克先生。
  • 《生死契闊》|人生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
    所有的所有,奔流不息的恆河都可以消解,猶如母親一般包容一切,承載人們生死名利與愛恨情仇,接納所有的開心、軟弱、委屈、抱歉、想念。電影觸及了印度社會的多面性,更觸及底層民眾的心裡枷鎖,好與壞,沒有評價和結論,只有平靜如水的訴說,任你自由思考探索,滿滿都是人道主義的關懷。
  • 茶與禪在「悟」的層面相通統一
    固然,禪悟不是用三言兩語便能描述清楚的,關於茶在禪悟之中的作用,茶如何引導僧侶開悟,作為門外人不能肆意揣測,只能通過歷代習禪之人所留下的幾則禪林公案來略窺一二。以從論禪師「吃茶去」為典型代表的禪林公案,據統計多達一千多條,有的是藉此抒發茶的功能作用:有的是對「禪」、「茶」意境相通的描述;有的認為參悟佛法後,應當進入「無我」的狀態,作為輔助物的茶應當一併捨棄:有的則認為趙州茶意蘊深厚,一杯清茶即可明心見性…,筆者從眾多公案中論述幾則,從「吃茶去」的角度闡述禪與茶之間的開悟相通。
  • 念佛就是無上深妙禪
    問:淨土道場是否可以不提「禪」字?學人在永寧寺聽說壓根不能提到這字。
  • 達摩西來,法脈東傳
    達摩西來,法脈東傳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遵元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 奔流不息的「黃河」,源頭從泉眼中流出,是個1米深的小河
    不少小夥伴們在看到卡日曲後非常的驚訝,沒想到如此奔流不息的黃河,源頭竟然是一個寬深都不到一米的小溪流,而且只有泉眼那麼大,說起來是不是讓人覺得很神奇呢。正是因為這條河流,流經地區周邊的環境地勢,質感部分其實也是由好幾條支流組成的,要知道黃河是流經地最長最彎曲的河流,主要還是因為它的地勢,為此才形成了黃河自西向東奔流向前的局勢,就是這麼一條小的河流,究竟匯集了多少支流,又經過了怎樣的變化,最後才形成了如今我們眼中的黃河,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 吉林(巍峨的長白山,廣闊無垠的松遼平原,奔流不息的松花江)
    3民國是吉林在歷史上的一個高光時期,那時候的長春被稱為東方瑞士,其城市建設規模相比於東京有過之無不及,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洲第一大都市,在各方面引領潮頭。巍峨的長白山是它的傲骨,廣闊無垠的松遼平原是它的肌膚,奔流不息的松花江是它的血脈,在時代的洪流中,吉林仍然自強不息、砥礪前行。
  • 九曲黃河奔流不息,「黃河之最」你知多少?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千百年來,九曲黃河奔流不息,時而蜿蜒盤旋,時而呼嘯奔騰,給祖國大地留下了波瀾壯闊的美景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那麼,關於黃河的歷史,你了解多少?今天,就讓小編帶你盤點一下「黃河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