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米」們應該都看過《鐵達尼號》,那個浪漫又悲傷的故事,成了很多人心底對愛情最美麗的嚮往。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飾演男女主角的萊昂納多和溫斯萊特,11年後在電影《革命之路》裡,再次出演一對愛人。
這一次,他們成了有房有車有娃的紐約中產夫妻,愛情還在,但褪去了浪漫,只剩下赤裸裸的現實。
有人說,《鐵達尼號》裡的傑克如果沒死,兩人最後就很有可能變成《革命之路》裡的樣子。
在這個故事裡,一個看似幸福的家庭一步步走向崩塌,比《鐵達尼號》裡的死亡更加悲慘。導致他們悲劇的,不是天災,也不是疾病,而是瑣碎而平庸的日常。
書中的故事現實到像是發生在所有人的身邊,讓書單君看得不寒而慄,驚恐之極。因為它戳中了一個我們所有人都應該關心,但常常忽略的問題:
為什麼很多看起來美好的生活,卻非常輕易的就會被摧毀?
弗蘭克的「標配生活」
在組建家庭之前,弗蘭克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
他年輕的時候當過兵,跟隨著軍隊去往巴黎生活了一段時間。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開放又繁華,給他這個「美國鄉巴佬」帶來的衝擊感,不亞於上海外灘給第一次離開家鄉的小鎮青年帶來的震撼。
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後,弗蘭克下決心要成為一個事業有成的人。
二十歲出頭,弗蘭克帶著「海歸精英」的光環,回到紐約一個破爛的街區讀大學,和室友一起租了間房子。
那時的他年輕帥氣,又見過世面,很快就發現了自己有兩個過人的能力:酒桌上吹牛逼的社交能力過人、泡妞把妹的能力超群。
可以說除了缺少明確的人生目標、不清楚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外,弗蘭克已經是一個玩轉朋友圈的都市青年了。
儘管朋友們評價他:「弗蘭克真有頭腦,只是需要時間和自由去找到自己。」但這沒什麼問題,還年輕嘛,時間多得是。他自己也慶幸自己沒有特定的興趣和目標,可以避免特定的限制,這樣一來,整個世界、生活本身,都能成為他選擇的領域。
大學畢業以後,他開始感覺到一些壓力。同租的兩個室友已經找到工作了,只有他還在打些零工掙口飯吃。但是這都不算啥,最讓他感到憂慮的問題是,他泡不到自己心中第一等的妞。
在一場派對裡,他認識了他心裡的「第一流女人」——愛波。這個秀髮大長腿、渴望成為舞臺劇演員的美女和他迅速墜入愛河,不久之後便結為夫妻。
為了養家餬口,弗蘭克決定先委身現實。他託熟人介紹進了一家商業公司的銷售部門,而他的父親曾在這家公司裡工作了半輩子。
二十九歲那年,弗蘭克和愛波搬進了郊區的「革命莊園」,一個標準的中產階級聚集地,在那裡買下了一棟灑滿陽光的小別墅,買了一輛汽車。那時他已工作穩定,有了兩個孩子。
愛波則做起了全職家庭主婦,他們像大部分夫妻一樣,感情不溫不火,偶爾吵吵架,最重要的休閒娛樂就是鄰裡串串門,一起吐槽一下當下的社會有多差勁,美國的經濟有多糟糕。
偶爾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弗蘭克覺得自己過得還湊合,唯一的不足就是缺少了點激情,可是改變現狀的代價太大了,他只能選擇成本最低的一種改變——背著老婆,偷偷勾搭公司年輕的前臺姑娘一起睡睡覺,以解生活之悶。
只有在和老婆大吵過後,他才會重新拾起那個一直逃避的問題: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如書中所說:
他選擇了一份無聊至極、毫無前途的工作,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跟任何一個有家的男人一樣可以負起責任;搬進一件價格過高的高檔公寓,是為了證明自己信奉有序和健康的生活;要了第二個孩子,證明第一個孩子不是個錯誤;在郊區買下一處房子,因為那是一般人生活軌跡裡下一步應該採取的行動,而他則證明了自己也有能力這樣去做。證明啊證明,這似乎就是他娶了現在這個妻子的全部理由。
書單君讀到這裡的時候,突然心頭一緊,有一種弗蘭克就在我們身邊的錯覺。弗蘭克的活法正是大部分人的活法:從別人的目光中尋找自我。
儘管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就告訴我們,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但是審視是一件太過費時費力,且難以取得短期回報的投資方式。所以,大部分人還是選擇用具體的努力,替代抽象的思考。
這種看起來好像在奮鬥的活法,就會到導致很多網友所說的,一天到晚都在忙,卻不知道到底在忙什麼。因為總有那麼一些時刻,你結束完一天的工作,身心疲憊地躺在床上,望著寂靜的天花板,突然懷疑起人生的意義,發現好像不管怎麼努力,生活裡依然全是苟且。
無法到達的巴黎
高曉松的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不知鼓舞了多少奮鬥中的青年。他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逃離的路徑,告訴我們,生活之外,還有世界的存在。
弗蘭克的「詩和遠方」,就是巴黎。
他和愛波還在熱戀期的時候,給愛波講述了很多巴黎的自由和優雅。愛波的心裡就這樣種下了一顆種子,等到她被婚姻生活壓迫得透不過氣來的時候,這顆種子就發芽了。
她向弗蘭克提出:我們可以搬家去巴黎,開始新的生活。愛波說,她已經打聽好了,巴黎的消費水平有多低,他們可以賣了房子,用存款生活好一陣子。憑藉她的打字速度,可以在政府做一份文員工作,工資不僅可以養活一家人,甚至還能請得起保姆。
而弗蘭克,可以去做他年輕時候就應該做的事情——去找自己,去弄清楚自己到底真正想做什麼。
冷靜的弗蘭克,當然不會喝下這碗心靈雞湯:你要我放棄好不容易過上的中產生活,去重新開始?你要我拋棄這份安穩的工作,去當小白臉?別提飄渺的詩和遠方,成家的男人的世界裡只有責任二字。
但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弗蘭克恐懼改變。
一個習慣了按照標準去生活的人,最害怕的就是打破標準。正如弗蘭克聽到愛波的計劃後,腦子裡的第一反應不是「我會變成什麼樣」,而是「鄰居們會怎麼看我」。
一番激烈地爭辯後,愛波招數用盡,只能祭出最後的大旗:拍馬屁。
她抓著弗蘭克的手說:「你的本質被桎梏起來了,你難道不知道嗎?你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最美好的事物,你是一個真正的男人。」
書單君看到這裡,突然明白了誇誇群存在的意義。弗蘭克果然被說服了,他在妻子愛波的目光中,找到了全新的自己。他決定放下苟且,去尋找詩和遠方。
有趣的是,當詩和遠方突然從遙不可及的夢想變成即將到達的下一站時,弗蘭克獲得了一種以前從未有過、也不敢擁有的視角,他開始對過往的生活、忙碌而擁擠的人群不屑一顧。面對離職之前的最後一個項目,他做得輕鬆又隨意。
「你們繼續過這種無趣的生活吧,而我,馬上就要擺脫牢籠,離開這裡了。」他這樣想著。
然而,就在他即將離職的關頭,老闆把他叫到辦公室裡,告訴他:你這個項目做得很有想像力,甲方爸爸非常滿意。恭喜你,你升職了。
在上司讚許的目光中,弗蘭克再一次找到了自己。
更要命的是,愛波這時懷上了他們的第三個孩子。天意啊。弗蘭剋死死地抓住這個理由,勸說愛波不要墮胎。
他對愛波說,去巴黎的計劃可以推遲,如果我再幹幾年,攢下更多的錢,到巴黎後的生活可以過得更舒適一些。我這可不是屈服於現實,而是為了更美好的將來而奮鬥。
這時的愛波已經看清弗蘭克了,她清楚地知道,沒有什麼以後,他們永遠也不會去巴黎了。但她沒有辦法改變心意已決的丈夫,也沒法拋下家庭,一個人出發。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再愛他了。
由浪漫的邂逅開始,被殘酷的生活打敗,像是每一對婚姻失敗的愛人走過的道路。
別再假裝幸福了
《革命之路》的結尾,痛苦至極的愛波還是選擇偷偷把孩子打掉。但是安全的流產期已過,愛波在大出血裡與她的第三個孩子一起離開了人世。
書單君覺得,弗蘭克和愛波代表著每個人腦子裡相互打架的兩個小人,也可以說,愛波就是弗蘭克心裡的另一面。她代表著審視、質疑、勇氣和反抗。
愛波死後,同時也帶走了弗蘭克身上這些隱藏著的品質。從此以後,弗蘭克變成了溫順的綿羊,徹底臣服於生活,徹底隨波逐流,連撲騰兩下的力氣也失去了。
書單君想起以前看過的一個新聞,說一對夫妻一起買了一張彩票,兩人幻想自己中了五百萬,激動不已,卻在規劃這五百萬該用來幹嘛時產生了分歧,在家裡大吵了三天後,還沒等到中獎名單公布,就離婚了。
是不是很奇葩?當時書單君看到的時候,也這麼覺得,但仔細想想,類似的事情好像在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
我們小時候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時刻,媽媽答應給你買那個你惦記了很久的玩具,你期盼了整整一周後,媽媽又告訴你,買玩具的錢用來給你買學習資料了,玩具下次再買。雖然玩具從來都沒有真的出現過,但是聽到這句話時,我們像是已經失去了它一樣。
可能得到的東西得不到了,與得到了又失去,對人有著同樣的殺傷力。
可這畢竟只是一個美夢破碎了而已,它的威力為啥能摧毀掉一個家庭?歸根結底,是因為太多的人,都在假裝自己過得很幸福。
朋友圈是我們鞏固這種假裝的最好的地方。即使一天的工作再幸苦,晚上回到家裡,發一張美美的自拍,收穫一堆朋友的點讚,我們就好像從別人那裡得到了肯定一樣,更加確信自己過得還不算太糟。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書單君有時感覺,被大眾認可的「標配生活」像是社會提供出來的一個約定俗成的模子。實在想不清該怎麼活的人,可以把自己倒進去,塑成模子的形狀。
但問題在於,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偷懶,根本就沒有花時間尋找自我,就盲目地追求起「標配生活」,這樣一來,作為最後退路的模子,反而成了一道枷鎖,限制了人們長成自己本應該成為的模樣。
弗蘭克夫婦的悲劇是一個血淋淋的反例,他們本來可以過得更好,最終卻墮入了最黑暗的深淵。
比盲目出發更重要的,是找準前進的方向。你究竟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有錢還是悠閒,安穩還是精彩,請從現在這一刻就開始思考。
不要再把希望寄託於「以後再說」,因為以後跟詩和遠方一樣,是一個永遠都不會到來的東西。請從現在開始,不然,你就永遠都不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