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一個宗教氣氛非常濃厚的地區,大大小小的宗教廟宇和教堂穿插在大街小巷,為這片土地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而說起宗教活動,媽祖作為臺灣地區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不可不提。
有句俗諺——「三月瘋媽祖」,形容全臺各地慶祝媽祖誕辰的盛況,其中又以臺灣中部,臺中縣的「大甲媽祖繞境」最為盛大。
每年大甲媽祖繞境進香的日子並不固定,都是在當年的元宵節舉行「筊筶典禮」擲筊決定繞境進香出發的日期與時辰。在整個繞境活動中,依照傳統舉行獻敬禮儀。繞境進香中包含了重要的十大典禮,包括筊筶、豎旗、祈安、上轎、起駕、駐駕、祈福、祝壽、回駕及安座,每一項典禮都按照既定的程序、地點及時間虔誠行禮。
大甲媽祖進香繞境活動,最開始是在大甲鎮瀾宮創建時,由大安港或溫寮港直接駛往湄洲進香(因大甲媽祖為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在清朝時期大約每12年舉辦一次,一直到了日治時期,因日本政府嚴禁臺海兩岸往來,前往湄洲進香活動因此停頓,後來有一說法是,剛好當時大甲和北港之間常有牛販往返牛墟(牛隻交易集散地), 人們就趁此勢,將繞境路線改成大甲和北港來回,而後而大甲媽繞境也都會駐駕在北港朝天宮,不過在1988年之後,由於朝天宮廟方打出「大甲媽回娘家」的名號,引發鎮瀾宮廟方不滿,認為大甲媽是從大陸湄州迎來的,並非是北港朝天宮的分靈,雙方鬧得不可開交,鎮瀾宮廟方一氣之下,改到隔一條溪的新港奉天宮駐駕。
由於參與人數逐年增多,九天八夜來回長途跋涉十分辛苦,沿路各鄉鎮村莊都會貼心準備豐盛膳食,款待數萬名隨行信眾,這項俗稱「逢莊吃莊、過鎮吃鎮」是一項充滿人情味的風俗。這些膳食供應站,在大甲媽祝壽大典之前都是提供素食,之後才會改換成葷食。除了膳食,全程都會有人義務提供茶水、飲料甚至水果。信眾收下果實飲料都叫做結緣。也還有人免費提供佛書、佛珠與人結緣。不僅如此,媽祖繞境的這幾天,基本上所有的民眾都會樂意將廁所外借,當然,這些在平時是不大可能的。
在媽祖繞境的過程中,常會見到信眾跪地穿過媽祖的轎腳,也就是俗稱的「稜轎腳」,在過去,稜轎腳是因為擔心家中孩童受到病魔或是不淨邪靈纏身,因此要小孩穿過媽祖轎腳,藉以驅趕邪魔、病痛,而到了今天只要媽祖神轎經過的地方,無論大人小孩都會跪下伏地,讓媽祖神轎從自己的身上經過,以求平安與庇佑。
我也是鑽過媽祖鑾轎的人
民間深信媽祖所到之地未來一年都會風調雨順,所以基本各地都會採用大量鞭炮阻擋媽祖鑾轎的行進,使媽祖在莊頭內停留較久的時間,讓信眾有更多時間參拜,也希望媽祖有較多時間賜福庇佑。而彰化人則幾近到了瘋狂的地步,基本每年都會發生哄搶的事件。
因應彰化人的瘋狂氣氛,自1984年彰化警力開始參與大甲媽祖過境後,警力護轎成為彰化傳統。因此,每當大甲媽祖走過大度橋後,便可看到鎮瀾宮轎班將涼傘、神轎交給彰化縣偵查隊,隨即自動休息,鎮瀾宮董監事也遠離,完全交由彰化市地方「自理」。警方也會事先與各角頭接駕人士協商傳統交接界線,企求平和交接,並約束群眾避免事端。但在容易發生衝突的重要地點,如民生地下道,則改由過溝仔在通過地下道前先將涼傘、神轎交給警方,再由警方通過地下道後交給民生,避免雙方人馬直接接觸。
這裡還有個「傳奇人物」。
大甲鎮瀾宮基金會董事長,顏清標。
曾犯下貪汙、槍炮、殺人未遂、教唆頂替、盜匪和加重強盜罪等罪行,是臺灣中部黑道重量級人物。
中間那個胖大叔就是顏清標...完全看不出是黑幫老大 ...
彰化搶轎事件年年爆發,作為大甲鎮瀾宮基金會的董事長,顏清標決定親自抬鑾轎,然而這位黑道大佬還是小看了彰化人民。雖然這位董事長身上有著」中部棕「的傳說,依然逃不過被哄搶的人群打得鼻青臉腫的命運。今年大甲媽祖繞境的第一天,我特意去臺中隨行了一天,晚上剛從彰化回臺北就看見了彰化又發生哄搶鑾轎事件的報導。
(所謂的「中部粽」,其實是海邊常見的「消波塊」,由於閩南語稱消波塊為「肉粽角」,因其外形如肉粽而得名,加上網友長期揶揄臺中某海線大老,指出該大老若有「處理人」的需要,就會把人做成「粽子」丟到海邊「鎮守中部海岸」)
宗教之為物,飢不可以為食,渴不可以為飲,夏不祛暑,冬不禦寒,對於此身生活問題不見有任何用場。然它從遠古發生在人群社會間,勢位崇高,雖經歷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前夕之批判思潮,現代無產階級革命中的反對運動,竟爾根深蒂固,既不見消亡,且時復肆其活動,是何故耶?是即人生非若動物之囿止於身體存活而已,更有其超乎身體、主宰乎身體的精神一面,必精神安穩乃得遂順地生活下之故耳。宗教雖於身體不解饑渴,但它卻為精神時多時少解些饑渴。
宗教無疑地是人類在其文明史上所有的一偉大作品,猶之乎人類生活中恆有國家和政治之出現那樣。它們(宗教、國家)既出於人的聰明,亦來自人的愚蠢;既各有其有利於人、造福於人的一面,亦各有其有害於人、為禍於人的一面(隨時隨地不同)。不論其為利為害、為禍為福,總之皆人之所自為,不從外來。一味致其讚頌。或一味加以詬罵,皆不免類似夢中人說些夢話,不為明達。
——梁漱溟
很喜歡上面梁漱溟先生的這一段話。
對於宗教,我向來是揣著一種文化旁觀者的態度,不信教,但也不會去惡意揣測與懷疑別人的信仰。
在宗教氛圍濃厚的地區,或許政府規定或勸導,人民不一定聽,可是神明講話人民定不會違抗。宗教從來都不是科學的對立面,如果它能以另外一種方式引導人向善,以另外一種方式建構社會,那麼就沒有理由否定和試圖打壓他的存在。
< END>
在臺灣已經呆了兩個月了,一直很努力地想去觀察這個地區的文化。選了好幾門關於社區營造的課程,下一期推送應該會給大家介紹這邊有趣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