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2日電 (記者 董冠洋)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審計風暴成為新常態。可以預見,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真刀真槍」啃硬骨頭的時代,審計在促改革有的放矢、力避改革紅利無效消耗上,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強調,今年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槍真刀推進改革,為今後幾年改革開好頭。而在中共繪定的路線圖中,全面深化改革將以問題為導向。
「通過審計找準體制機制存在的問題,使改革更有針對性,有的放矢」,中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分析。一位審計署官員向中新社記者透露,「中央要求加強審計監督,三中全會後,審計覆蓋面更廣,力度加大,標準更明確」。
全面深化改革啟動至今,審計旋風密集襲來。從全國政府性債務「起底」,到38個中央部門單位曬「三公」;從中石油等11戶國企、中投等11家國有金融機構審計,到西電東送、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專項,再到全面鋪開官員經濟責任審計,不含糊其辭、無拐彎抹角的審計旋風已為預算管理、財稅、國企等多項改革指明「靶心」。
以財政制度改革為例,審計發現2013年未收繳入庫資金91.4億元人民幣(下同),另存在決算草案編報內容不夠清晰、資金收繳和預算批覆不規範等問題。在38個中央部門單位中,有八成部門「三公」經費管理使用違規;僅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本級及34個所屬單位帳外設立「小金庫」近2億元。
「審計出的預算管理問題,實際反映出財政制度改革還明顯滯後」,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審計署特約審計員王雍君對中新社記者分析,預算改革是重中之重,目前預算程序早期無詳細部門規劃、缺乏預算聽證質詢辯論等必要程序、預算邊界交叉重疊等,使預算準備、執行、評估、報告整個流程漏洞頻出。
針對審計發現問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明確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從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入手,推動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目前,預算透明、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等改革亦提上日程。
今年年中,對11家央企財務收支的審計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審計發現違規招標、隱性福利、奢侈浪費等問題絕非少數,部分央企違規金額動輒數百億元,190名相關責任人受到處理。
「下一步的改革應以打破內部人控制為核心」,長期關注國企改革的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指出,打破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導致的經營者控制公司、通過內部分利化公為私,是下一步國企改革的著力點。就在本月18日,國企改革的關鍵內容之一——企業責任人薪酬制度改革也正式拉開序幕,習近平要求逐步規範國有企業收入分配秩序,對不合理的偏高、過高收入進行調整。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新一代領導集體致力達到的目標。在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再次強調,要真正打造現代政府。世界各國最高審計機關已達成共識,推進政府良治是審計的重要作用和目標。
下半年,「土地財政」審計受到關注。土地出讓金是地方政府重要收入來源,有分析估計其規模佔到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一半左右。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對土地出讓金收支進行全面審計。有消息稱,此次專項審計由國務院牽頭,審計範圍下至縣級,主要針對2008年至2013年五年內的土地出讓金收支、土地徵收、儲備、供應、整治、耕地保護及土地執法情況進行審計,所涉機關包括財政、國土資源、住建、發改委等在內的多個系統。有觀察人士分析,「土地財政」審計或將為國家站在財稅視角理順中央與地方財稅與事權,啟動稅收制度改革有所推動。
事實上,審計不僅能為改革找準「靶心」,在避免改革紅利被「蛀蟲」無效消耗上,也有關鍵意義。
中國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年中出具的中國經濟「全面體檢報告」披露,2013年各項審計發現並移送涉嫌重大違法違紀案件314起,涉及1100多人;違法違紀案件中群體性腐敗嚴重,有35.7%的案件是「串案」、「窩案」。
今年7月底,審計署、中紀委、中組部等部門已部署全面鋪開官員經濟責任審計。2008年以來,全國審計機關已審計官員22萬多人次,其中省部級160多人次;通過經濟責任審計,查出被審計官員負有直接責任的問題金額1000多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