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宅鎮徐宅自然村,位於東磐交界處,四周群山雄踞。
紅色的歷史,在這裡代代相傳:
92年前,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風起雲湧,窮苦人民成立了農民協會,並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請願運動;
70年前,南湖區自衛大隊到這裡起義,東磐辦事處在大曬場上舉行歡迎大會,整個南鄉從此成為人民的天下;
……
跨越歷史煙雲,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的窮山惡水,已經成為潤澤南鄉沃土的大型水庫;村莊幾經遷移,矗立起漂亮的民房,村道變得更寬暢,周圍青山綠水,穿村而過的公路也已升格為國道。
7月30日,本報「紅遍東陽」採訪小分隊走進這個位於庫區、山區、老區的村莊,探尋時代發展的印記。
革命烈士紀念碑
青山作證紅色傳承
徐宅大橋邊有一座廟,牆上寫著「東磐歷史瑞山古廟」八個字,這裡正是被寫入中共東陽黨史的瑞山鄉農民協會舊址、瑞山鄉農民請願的集中出發地。
1927年9月的一天清晨,徐宅、石筍頭、東坑口等10多個村的1000多名農民在瑞山廟前集中。經組織者挑選後,400多名農民組成請願隊伍,由共產黨員、農會骨幹領頭,浩浩蕩蕩地向縣城進發。
這次請願鬥爭,提出了撤職懲辦土豪劣紳、依政綱實行二五減租、實行減息反對重利等條件,最終取得了勝利。這是東陽農民第一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起來反抗封建地主階級進行土地革命的鬥爭,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民運動的發展。
時代發展,山河巨變。上世紀70年代,這裡修建起了南江水庫。上世紀90年代,水庫大壩提升,瑞山廟舊址處於水位線以下。為了保存革命歷史遺址,當地成立籌備委員會,籌集資金在原址附近修復了瑞山廟,同時修建了東磐烈士公墓。
「這期間,許多當年東磐支隊的指戰員都捐款捐物給予支持,徐宅及周邊村莊許多村民也都捐了款。」現任徐宅自然村黨支部書記徐雲山介紹說,當時他正是籌備委員會的主任。
為了支持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設,馬宅鎮黨委還號召入黨積極分子和預備黨員捐款。這一倡議得到大家的積極響應,捐款持續了十餘年。
清明祭英烈,豐碑礪少年。東磐烈士公墓紀念碑前,現在還保留著許多絹花,這是湖溪鎮西堆小學的師生今年清明節來掃墓時敬獻的。「為著理想勇敢前進……」少先隊員們在紀念碑告慰先烈,革命精神將激勵一代又一代新人。
東磐革命烈士公墓。
今昔種田天壤之別
當年共產黨在瑞山鄉發動農民請願運動,一呼百應,因為廣大農民生活確實很苦。
黨史記載,瑞山鄉轄徐宅、山店、馬宅、雅坑和磐安部分村莊,方圓40餘裡。這片區域當時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且山多地少,僅有的耕地大多集中在少數地主手裡,廣大農民靠租種地主和公常的土地為生。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租額卻很高,農民過著「放下鐮刀沒飯吃」的生活。
92年過去,土地還是原來的土地,甚至因為修建水庫,徐宅自然村的耕地比原來還減少了些,但農民的生活與當年相比,已為天壤之別。
今年52歲的呂新團是村裡的一位種糧大戶,四年前他不再外出打工,在村裡承包田地種糧。
「第一年種了二三畝,割下的谷曬在公路旁,結果幾位過路人看到後,來向我購買。幾千斤大米,我自己還沒嘗過,都被搶購一空了。」呂新團說,種糧有奔頭,所以他逐年擴大種植規模,承包的田地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已經達到70畝。這些年,收穫的糧食都是顧客自己上門來購買的,自己從來不用外出推銷。
有意思的是,買米的顧客自己找上門,發包田地的村民也主動找上門。鄉裡鄉親,承包額口頭上說一說,秋後收穫稱一些米抵租金,雙方都樂意。
「今年國家對種糧的補助應該會比往年更高。」呂新團笑笑說,自己種糧一項,年收入10萬元是有的。
洗腳上田勤勞致富
在徐宅村,更多的農民早已「洗腳上田」,從事各行各業,而婦女們大多從事來料加工。
從磐安嫁過來的羊妙翠,帶著幾位同村的婦女在自己家裡做著聖誕禮品袋。她從事來料加工已經十多年,既是來料加工戶,也是來料加工經紀人,村裡村外有十多人為她家代加工。
「原料人家送上門,加工好後,人家又上門來運走。」羊妙翠說,家在公路邊,這些來料加工生意都是送上門來的,這十來年,活兒幾乎沒斷過。
68歲的徐福慶和老伴則是加工糖餳售賣。大熱天,夫妻倆在火熱的灶臺邊忙碌個不停,幾個灶臺上都疊放著七八個蒸籠,一看就知銷量可觀。
徐福慶說,他和妻子每天早上運糖餳到磐安賣,下午回來加工第二天賣的糖餳,如此循環往復,也不覺得累。
從磐安嫁過來的羊妙翠,帶著幾位同村的婦女在自己家裡做著聖誕禮品袋。
關掉飯店保護水源
夕陽西斜,徐義林走出家門,前往村裡的居家養老照料中心用餐。90歲的他,除了耳朵有點背,身體硬朗,生活起居都能自理。不過,他還是喜歡到居家養老照料中心用餐,一頓晚餐三四塊錢,不貴,菜品多,而且熱鬧。
徐宅自然村現有600多口人,也許是山清水秀空氣好,村中9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5位。居家養老照料中心已經堅持了四年,負責20多位老人一日兩餐,可口飯菜讓老人們都稱心。
為老人們做飯菜的,是曾經在家辦餐飲店的徐愛萍。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徐宅位於南江水庫旁,一條公路穿村而過,一時間曾湧現十多家餐飲店,生意紅火。但是,南江水庫是飲用水的水源地,不適合開餐飲店。於是,大家響應政府號召,又將餐飲店關了門。
「不該賺的錢不能賺,作為黨員,我們要帶頭。」徐愛萍的老公說。於是,燒得一手好菜的徐愛萍,就到居家養老照料中心為老人們掌勺,而她的兒子則到馬宅鎮區開了一家餐館。
歲月不居初心不改
徐宅黨支部去年調整後,新班子信心很足,很快就開始謀劃改善民生項目。
村裡門前坑清淤治汙,是村裡馬上就要上馬的一項工程。由於多年沒有清理,這條小溪淤泥積沙較深,而且水質不好。「汛期過去,我們就要開展這項工程。」徐雲山說,村裡還計劃在門前坑邊修建幾個生態洗衣房,改變傳統洗衣方式,在方便村民洗衣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徐宅自然村還準備整理一處空閒地,為村民提供公共休閒健身場所……
歲月不居,初心不改。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東磐革命烈士陵園需要保護修繕,馬宅鎮黨委、政府對此很重視。鎮黨委書記應定國表示,要讓紅色文化「活」起來,將其融入到農村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中,為推動馬宅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這片紅土地上,如今又在書寫新時代的答卷。
俯瞰徐宅自然村
星火燃東磐碧波頌英烈
青青瑞山,星火一點燃東磐,光華灼灼照千秋;
滔滔南江,碧波長歌頌英烈,情思悠悠流萬古。
這是1996年6月東磐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籌建第一期簡訊上的一副聯。位於南江水庫邊的瑞山廟曾經是共產黨帶領農民鬥爭的重要場所,如今它已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紅色遺址,瑞山古廟
瑞山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廟,相傳始建於宋紹興二年,即公元1132年。如果說瑞山廟前800年與香火相伴,那麼在上世紀20、30、40年代,它與共產黨百折不撓的革命鬥爭緊密相聯。
1927年,共產黨員胡俠民(即胡阿林)和韋之騏、夏立表等到瑞山鄉開展農民運動,在瑞山廟成立瑞山鄉農民協會,並在這裡辦公。
農民運動有聲有色地開展,揭露土豪劣紳欺壓農民的罪行,提出依政綱實行二五減租。這些直接觸犯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地主惡霸千方百計加以反抗。這種情況下,中共東陽獨立支部決定發動組織農民進城請願。
是年9月的一天,經過充分的發動和準備,千餘農民在瑞山廟前集中,並挑選400多人組成請願隊伍,浩浩蕩蕩地向縣城進發……最終,瑞山鄉農民請願鬥爭取得了勝利。
1935年,工農紅軍挺進師王屏司令員、張文碧特派員率隊自浙南挺進東磐地區,曾轉戰徐宅一帶。
1949年,南湖區自衛大隊大隊長杜錦堂率部200餘人到徐宅起義,受到東磐辦事處和東磐大隊領導劉熙範、陳心發、方啟東及指戰員的歡迎和款待。自此,東陽半壁成為紅色地區。隔日,東磐大隊上升為東磐支隊,也稱「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九支隊」,進一步擴大武裝鬥爭,迎接解放。
……
革命先烈在瑞山廟周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事跡。
松柏青翠,忠魂有依
與瑞山廟直線距離僅數十米遠就是香山。山頭不高,放眼望去,一片鬱鬱蔥蔥。
這裡矗立東磐革命烈士紀念碑,上面題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幾個大字。
據了解,東磐革命烈士紀念碑於1996年7月1日奠基。
為籌建東磐革命烈士紀念碑,曾在東磐地區組織武裝鬥爭的陳心發、陳廉、吳非、陳子丹、許維星等發起募捐。原東磐辦事處指導員、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九支隊政委劉熙範,原浙東行政公署第五行政區專員卜明等一批老同志紛紛表示支持。許多與先烈同甘苦、共生死、一起工作過的老同志捐款助資,表達對先烈懷念之情。
卜明在1996年1月的信中寫道:「寄上500元,以表達我對解放戰爭期間東磐烈士們為人民解放事業,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建,為浙東路南東磐地區所作的艱苦奮鬥,英勇犧牲的革命鬥爭的崇高敬意。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紀念碑邊上青柏環繞,28名東磐革命烈士魂歸故土。
薪火相傳,精神不朽
包括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墓等在內的東磐革命烈士陵園於2006年7月建成。作為東陽、磐安兩地有名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大批先烈後人、學校師生等都會踏足香山,掃墓祭奠,紀念那段歷史和緬懷革命先烈。
東磐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籌備委員會成員徐志昌老人去年去世,他生前收集了厚厚一疊紅色革命史料,如《革命搖籃——徐宅瑞山廟》《關於東磐辦事處建立後的一些活動情況的回憶》《東磐辦事處閣明寺之役被捕犧牲同志傳略》等,其中一部分用毛筆手抄,這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致敬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