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遍東陽丨瑞山廟:豐碑屹立初心不改

2020-12-21 浙報融媒體

馬宅鎮徐宅自然村,位於東磐交界處,四周群山雄踞。

紅色的歷史,在這裡代代相傳:

92年前,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風起雲湧,窮苦人民成立了農民協會,並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請願運動;

70年前,南湖區自衛大隊到這裡起義,東磐辦事處在大曬場上舉行歡迎大會,整個南鄉從此成為人民的天下;

……

跨越歷史煙雲,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的窮山惡水,已經成為潤澤南鄉沃土的大型水庫;村莊幾經遷移,矗立起漂亮的民房,村道變得更寬暢,周圍青山綠水,穿村而過的公路也已升格為國道。

7月30日,本報「紅遍東陽」採訪小分隊走進這個位於庫區、山區、老區的村莊,探尋時代發展的印記。

革命烈士紀念碑

青山作證紅色傳承

徐宅大橋邊有一座廟,牆上寫著「東磐歷史瑞山古廟」八個字,這裡正是被寫入中共東陽黨史的瑞山鄉農民協會舊址、瑞山鄉農民請願的集中出發地。

1927年9月的一天清晨,徐宅、石筍頭、東坑口等10多個村的1000多名農民在瑞山廟前集中。經組織者挑選後,400多名農民組成請願隊伍,由共產黨員、農會骨幹領頭,浩浩蕩蕩地向縣城進發。

這次請願鬥爭,提出了撤職懲辦土豪劣紳、依政綱實行二五減租、實行減息反對重利等條件,最終取得了勝利。這是東陽農民第一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起來反抗封建地主階級進行土地革命的鬥爭,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民運動的發展。

時代發展,山河巨變。上世紀70年代,這裡修建起了南江水庫。上世紀90年代,水庫大壩提升,瑞山廟舊址處於水位線以下。為了保存革命歷史遺址,當地成立籌備委員會,籌集資金在原址附近修復了瑞山廟,同時修建了東磐烈士公墓。

「這期間,許多當年東磐支隊的指戰員都捐款捐物給予支持,徐宅及周邊村莊許多村民也都捐了款。」現任徐宅自然村黨支部書記徐雲山介紹說,當時他正是籌備委員會的主任。

為了支持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設,馬宅鎮黨委還號召入黨積極分子和預備黨員捐款。這一倡議得到大家的積極響應,捐款持續了十餘年。

清明祭英烈,豐碑礪少年。東磐烈士公墓紀念碑前,現在還保留著許多絹花,這是湖溪鎮西堆小學的師生今年清明節來掃墓時敬獻的。「為著理想勇敢前進……」少先隊員們在紀念碑告慰先烈,革命精神將激勵一代又一代新人。

東磐革命烈士公墓。

今昔種田天壤之別

當年共產黨在瑞山鄉發動農民請願運動,一呼百應,因為廣大農民生活確實很苦。

黨史記載,瑞山鄉轄徐宅、山店、馬宅、雅坑和磐安部分村莊,方圓40餘裡。這片區域當時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且山多地少,僅有的耕地大多集中在少數地主手裡,廣大農民靠租種地主和公常的土地為生。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租額卻很高,農民過著「放下鐮刀沒飯吃」的生活。

92年過去,土地還是原來的土地,甚至因為修建水庫,徐宅自然村的耕地比原來還減少了些,但農民的生活與當年相比,已為天壤之別。

今年52歲的呂新團是村裡的一位種糧大戶,四年前他不再外出打工,在村裡承包田地種糧。

「第一年種了二三畝,割下的谷曬在公路旁,結果幾位過路人看到後,來向我購買。幾千斤大米,我自己還沒嘗過,都被搶購一空了。」呂新團說,種糧有奔頭,所以他逐年擴大種植規模,承包的田地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已經達到70畝。這些年,收穫的糧食都是顧客自己上門來購買的,自己從來不用外出推銷。

有意思的是,買米的顧客自己找上門,發包田地的村民也主動找上門。鄉裡鄉親,承包額口頭上說一說,秋後收穫稱一些米抵租金,雙方都樂意。

「今年國家對種糧的補助應該會比往年更高。」呂新團笑笑說,自己種糧一項,年收入10萬元是有的。

洗腳上田勤勞致富

在徐宅村,更多的農民早已「洗腳上田」,從事各行各業,而婦女們大多從事來料加工。

從磐安嫁過來的羊妙翠,帶著幾位同村的婦女在自己家裡做著聖誕禮品袋。她從事來料加工已經十多年,既是來料加工戶,也是來料加工經紀人,村裡村外有十多人為她家代加工。

「原料人家送上門,加工好後,人家又上門來運走。」羊妙翠說,家在公路邊,這些來料加工生意都是送上門來的,這十來年,活兒幾乎沒斷過。

68歲的徐福慶和老伴則是加工糖餳售賣。大熱天,夫妻倆在火熱的灶臺邊忙碌個不停,幾個灶臺上都疊放著七八個蒸籠,一看就知銷量可觀。

徐福慶說,他和妻子每天早上運糖餳到磐安賣,下午回來加工第二天賣的糖餳,如此循環往復,也不覺得累。

從磐安嫁過來的羊妙翠,帶著幾位同村的婦女在自己家裡做著聖誕禮品袋。

關掉飯店保護水源

夕陽西斜,徐義林走出家門,前往村裡的居家養老照料中心用餐。90歲的他,除了耳朵有點背,身體硬朗,生活起居都能自理。不過,他還是喜歡到居家養老照料中心用餐,一頓晚餐三四塊錢,不貴,菜品多,而且熱鬧。

徐宅自然村現有600多口人,也許是山清水秀空氣好,村中9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5位。居家養老照料中心已經堅持了四年,負責20多位老人一日兩餐,可口飯菜讓老人們都稱心。

為老人們做飯菜的,是曾經在家辦餐飲店的徐愛萍。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徐宅位於南江水庫旁,一條公路穿村而過,一時間曾湧現十多家餐飲店,生意紅火。但是,南江水庫是飲用水的水源地,不適合開餐飲店。於是,大家響應政府號召,又將餐飲店關了門。

「不該賺的錢不能賺,作為黨員,我們要帶頭。」徐愛萍的老公說。於是,燒得一手好菜的徐愛萍,就到居家養老照料中心為老人們掌勺,而她的兒子則到馬宅鎮區開了一家餐館。

歲月不居初心不改

徐宅黨支部去年調整後,新班子信心很足,很快就開始謀劃改善民生項目。

村裡門前坑清淤治汙,是村裡馬上就要上馬的一項工程。由於多年沒有清理,這條小溪淤泥積沙較深,而且水質不好。「汛期過去,我們就要開展這項工程。」徐雲山說,村裡還計劃在門前坑邊修建幾個生態洗衣房,改變傳統洗衣方式,在方便村民洗衣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徐宅自然村還準備整理一處空閒地,為村民提供公共休閒健身場所……

歲月不居,初心不改。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東磐革命烈士陵園需要保護修繕,馬宅鎮黨委、政府對此很重視。鎮黨委書記應定國表示,要讓紅色文化「活」起來,將其融入到農村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中,為推動馬宅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這片紅土地上,如今又在書寫新時代的答卷。

俯瞰徐宅自然村

星火燃東磐碧波頌英烈

青青瑞山,星火一點燃東磐,光華灼灼照千秋;

滔滔南江,碧波長歌頌英烈,情思悠悠流萬古。

這是1996年6月東磐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籌建第一期簡訊上的一副聯。位於南江水庫邊的瑞山廟曾經是共產黨帶領農民鬥爭的重要場所,如今它已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紅色遺址,瑞山古廟

瑞山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廟,相傳始建於宋紹興二年,即公元1132年。如果說瑞山廟前800年與香火相伴,那麼在上世紀20、30、40年代,它與共產黨百折不撓的革命鬥爭緊密相聯。

1927年,共產黨員胡俠民(即胡阿林)和韋之騏、夏立表等到瑞山鄉開展農民運動,在瑞山廟成立瑞山鄉農民協會,並在這裡辦公。

農民運動有聲有色地開展,揭露土豪劣紳欺壓農民的罪行,提出依政綱實行二五減租。這些直接觸犯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地主惡霸千方百計加以反抗。這種情況下,中共東陽獨立支部決定發動組織農民進城請願。

是年9月的一天,經過充分的發動和準備,千餘農民在瑞山廟前集中,並挑選400多人組成請願隊伍,浩浩蕩蕩地向縣城進發……最終,瑞山鄉農民請願鬥爭取得了勝利。

1935年,工農紅軍挺進師王屏司令員、張文碧特派員率隊自浙南挺進東磐地區,曾轉戰徐宅一帶。

1949年,南湖區自衛大隊大隊長杜錦堂率部200餘人到徐宅起義,受到東磐辦事處和東磐大隊領導劉熙範、陳心發、方啟東及指戰員的歡迎和款待。自此,東陽半壁成為紅色地區。隔日,東磐大隊上升為東磐支隊,也稱「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九支隊」,進一步擴大武裝鬥爭,迎接解放。

……

革命先烈在瑞山廟周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事跡。

松柏青翠,忠魂有依

與瑞山廟直線距離僅數十米遠就是香山。山頭不高,放眼望去,一片鬱鬱蔥蔥。

這裡矗立東磐革命烈士紀念碑,上面題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幾個大字。

據了解,東磐革命烈士紀念碑於1996年7月1日奠基。

為籌建東磐革命烈士紀念碑,曾在東磐地區組織武裝鬥爭的陳心發、陳廉、吳非、陳子丹、許維星等發起募捐。原東磐辦事處指導員、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九支隊政委劉熙範,原浙東行政公署第五行政區專員卜明等一批老同志紛紛表示支持。許多與先烈同甘苦、共生死、一起工作過的老同志捐款助資,表達對先烈懷念之情。

卜明在1996年1月的信中寫道:「寄上500元,以表達我對解放戰爭期間東磐烈士們為人民解放事業,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建,為浙東路南東磐地區所作的艱苦奮鬥,英勇犧牲的革命鬥爭的崇高敬意。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紀念碑邊上青柏環繞,28名東磐革命烈士魂歸故土。

薪火相傳,精神不朽

包括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墓等在內的東磐革命烈士陵園於2006年7月建成。作為東陽、磐安兩地有名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大批先烈後人、學校師生等都會踏足香山,掃墓祭奠,紀念那段歷史和緬懷革命先烈。

東磐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籌備委員會成員徐志昌老人去年去世,他生前收集了厚厚一疊紅色革命史料,如《革命搖籃——徐宅瑞山廟》《關於東磐辦事處建立後的一些活動情況的回憶》《東磐辦事處閣明寺之役被捕犧牲同志傳略》等,其中一部分用毛筆手抄,這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致敬革命先烈。

相關焦點

  • 紅遍東陽丨瑞山廟:豐碑屹立初心不改
    7月30日,本報「紅遍東陽」採訪小分隊走進這個位於庫區、山區、老區的村莊,探尋時代發展的印記。這是東陽農民第一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起來反抗封建地主階級進行土地革命的鬥爭,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民運動的發展。時代發展,山河巨變。上世紀70年代,這裡修建起了南江水庫。上世紀90年代,水庫大壩提升,瑞山廟舊址處於水位線以下。為了保存革命歷史遺址,當地成立籌備委員會,籌集資金在原址附近修復了瑞山廟,同時修建了東磐烈士公墓。
  • 【紅遍東陽】第三期——瑞山廟: 豐碑屹立 初心不改
    7月30日,本報「紅遍東陽」採訪小分隊走進這個位於庫區、山區、老區的村莊,探尋時代發展的印記。青山作證 紅色傳承徐宅大橋邊有一座廟, 牆上寫著「東磐歷史瑞山古廟」八個字,這裡正是被寫入中共東陽黨史的瑞山鄉農民協會舊址、瑞山鄉農民請願的集中出發地。
  • 尋蹤探幽|永濟扁鵲廟:屹立千年的醫者豐碑
    永濟扁鵲廟:屹立千年的醫者豐碑傅晉宏清華扁鵲廟也稱藥王廟,是紀念戰國名醫扁鵲而立的廟宇,位於永濟市東22公裡的清華村東,國道521北側,交通十分便利。它坐北朝南,正南就是被清朝詩人吳雯歌頌過的洗馬村,再南就是唐末詩人司空圖的隱居地王官谷。
  • 尋蹤探幽|永濟扁鵲廟:屹立千年的醫者豐碑
    永濟扁鵲廟:屹立千年的醫者豐碑傅晉宏清華扁鵲廟也稱藥王廟,是紀念戰國名醫扁鵲而立的廟宇,位於永濟市東22公裡的清華村東,國道521北側,交通十分便利。它坐北朝南,正南就是被清朝詩人吳雯歌頌過的洗馬村,再南就是唐末詩人司空圖的隱居地王官谷。
  • 中國拱橋|屹立不倒的豐碑
    中國拱橋 屹立不倒的豐碑
  • 時光荏苒 初心不改丨鐵東公安首屆人民警察節宣傳片
    時光荏苒 初心不改丨鐵東公安首屆人民警察節宣傳片 2021-01-10 12: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紅遍東陽】第六期——「搬」出好日子 「改」出好生活
    8月初的東陽烈日似火,大地像蒸籠一樣,熱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和天氣一樣火熱的,是我們尋訪紅色足跡的熱情。  在中共東陽黨史第一卷中,記錄過一個叫後溪頭的村莊:1934年2月的一天,這裡曾召開東陽縣農民協會成立大會,到會者有180餘人。
  • 【紅遍東陽】第六期——「搬」出好日子 「改」出好生活
    8月初的東陽烈日似火,大地像蒸籠一樣,熱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和天氣一樣火熱的,是我們尋訪紅色足跡的熱情。  在中共東陽黨史第一卷中,記錄過一個叫後溪頭的村莊:1934年2月的一天,這裡曾召開東陽縣農民協會成立大會,到會者有180餘人。
  • 紅遍東陽丨黃文玉:生命短暫光芒耀眼
    這是原中共東陽中心縣委書記、東陽縣農民協會負責人黃文玉為了給黨籌集活動經費,變賣家中10多畝田產後,對家人說的話。1935年,因叛徒出賣,黃文玉被捕入獄,敵人要他交出「同黨」名單,他輕蔑地說:「我們共產黨人的名單是供不完的,如果講出來,說不定你們的縣長也是我的手下。」面對敵人的酷刑,他毫不畏懼。
  • 紅遍東陽丨黃文玉:生命短暫光芒耀眼
    這是原中共東陽中心縣委書記、東陽縣農民協會負責人黃文玉為了給黨籌集活動經費,變賣家中10多畝田產後,對家人說的話。1935年,因叛徒出賣,黃文玉被捕入獄,敵人要他交出「同黨」名單,他輕蔑地說:「我們共產黨人的名單是供不完的,如果講出來,說不定你們的縣長也是我的手下。」面對敵人的酷刑,他毫不畏懼。
  • 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一座屹立不倒的塔,一道豐碑
    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一座屹立不倒的塔,一道豐碑總有人為後人豎立起一道道豐碑,總有人為後人建立一座座高塔。很顯然,在這裡自駕遊是很不方便的,更好的方式就是使用最原始簡單的途徑,徒步。在這裡,只有徒步才能更好的體驗出這座電視塔的魅力與風景。在這裡,你徒步行走在黃浦江邊,看這浪潮濤濤,看這世間紛雜,看這千變萬化,世間萬事紛雜,且容我伸伸懶腰。在黃浦江邊你只需要畫上幾塊錢就可以通過輪渡到達對岸。
  • 大埔瑞山行
    ●曾憲柱 在距梅州市區48公裡的大埔縣洲瑞鎮,有一座山,叫瑞山。瑞山是綠色的。走進瑞山,映入眼帘的是,滿目蒼翠,雲霧縹緲,綠樹青山緊相連,藍天碧水互映襯,清風徐徐,溪水潺潺。近觀綠綠的湖面,水波不興,靜謐安寧,遠看白綢般的霧氣,蒸騰瀰漫。隨著起伏的群山,白茫茫的雲海,飄忽變幻,山峰與煙霞構成一幅幅曼妙的仙境圖。
  • 不忘初心做喜歡的音樂 東陽有支這樣的本土樂隊
    當你30歲、40歲、50歲時,你還會繼續追逐,不忘初心,努力前行嗎?在市區中山路老酒廠產業園區的青春8度餐廳裡,有這樣一群愛音樂的人,他們的隊伍名為十字街樂團,他們不為名利,保留著對音樂的赤子之心。在每個普通的夜晚,用心演繹好每一首歌曲。晚上八點半,老酒廠內的青春8度餐廳一改白天西餐廳的安靜模樣。
  • 東陽的地名文化
    東陽「七山一水二分田」,山水的名稱眾多,而且意蘊豐贍。依據位置命名山水,老城區東面有東溪,西面有西溪;很多村莊有前山與後山,以東山、南山與西山命名的就更多了。借用比喻方法命名,湖溪的和尚頂,江北的和尚頭,幾乎是無柴無草的禿山;江北的笠帽尖,南馬的雨傘尖,佐村的芭蕉尖,都是山勢陡峭的尖峰;三單雞籠巖、馬宅麥磨巖、三單蜂桶巖、白雲西甑山,都是根據家用器具形狀命名的山丘。大約東陽人對「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情有獨鍾吧,橫店鎮、東陽江鎮各有荷花心山,吳寧街道、巍山鎮、東陽江鎮還分別有荷花心村。
  • 東陽的地名文化
    東陽「七山一水二分田」,山水的名稱眾多,而且意蘊豐贍。依據位置命名山水,老城區東面有東溪,西面有西溪;很多村莊有前山與後山,以東山、南山與西山命名的就更多了。借用比喻方法命名,湖溪的和尚頂,江北的和尚頭,幾乎是無柴無草的禿山;江北的笠帽尖,南馬的雨傘尖,佐村的芭蕉尖,都是山勢陡峭的尖峰;三單雞籠巖、馬宅麥磨巖、三單蜂桶巖、白雲西甑山,都是根據家用器具形狀命名的山丘。大約東陽人對「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情有獨鍾吧,橫店鎮、東陽江鎮各有荷花心山,吳寧街道、巍山鎮、東陽江鎮還分別有荷花心村。
  • 紅遍東陽丨朝陽沐古村 俞黃迎新生
    改造池塘、建起蓄水池,完成水系建設;鋪設道路、綠化環境、建起休閒公園……近日,記者探訪了歌山鎮鳳山村俞黃的角角落落,感受並見證了這個村莊在美麗鄉村建設熱潮中發生的驚人變化和背後的故事。昔日戰場,見證烽火歲月1942年5月,日軍入侵東陽。日本侵略軍的暴行並沒有嚇倒東陽人民,反而更加激起東陽人民的民族仇恨。東陽黨組織發動群眾拿起武器,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
  • 22年結對幫扶廟後自然村 東陽民革和第101村的美麗情緣
    1998年,東陽民革與廟後自然村結對後,市政協原副主席、東陽民革原主委吳兆寧出點子,想辦法,送去一批種羊,希望通過養殖來改善農戶的經濟狀況。此後,東陽民革黨員經常來到廟後村,給農戶送大米、食用油和衣物等救濟物資,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輸血還要造血,扶貧更要扶智。廟後自然村土壤肥沃,質地良好,環境得天獨厚,十分適宜茶葉生長,而茶葉也是村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 堅守初心梅香綻,平凡崗位奠豐碑
    後轉業到恩施來鳳縣,他主動要求到偏遠貧困地區工作,在平凡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成績,直至在來鳳支行離休。身披戎裝時,保家衛國;告別軍旅後,本色不改。張富清的人生充滿了浴血奮戰的璀璨光華,如星月閃耀;也如水滴入海,安守於平凡崗位數十年默默地奉獻。從不以功臣自居,在平凡崗位堅守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張富清用樸實純粹書寫了精彩的人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 比華山還險的山,山頂有一噸重鐵廟,四周皆懸崖,卻始終屹立不倒
    比華山還險的山,山頂有一噸重鐵廟,四周皆懸崖,卻始終屹立不倒文/旅者心心哈嘍,大家好,我是旅者心心,歡迎閱讀本篇文章。眾人皆知,「華山天下險」,華山是天底下最險峻的山,登山的每一步都如臨深淵。但是這次心心要說的是比華山還要險峻的山,這座山的山頂上有一座用一噸鐵打造的寺廟,寺廟四周都是懸崖,卻始終屹立不倒。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戊戌迎春丨李南辰:青燈夜雨六朝事,寒窗寂寂自家山
    >寒窗寂寂自家山文-王衝阿衝嗜酒,不避俗事,喜動而好揮灑,南辰每論必言,「痛快」,餘心下慨然,時風浮華,人心攘攘,能靜坐著幾人?南辰曾自言,少遊京華,以畫易米,周旋南北,甘苦自知,然性耿多有直言,喜獨處,不好周旋,故多不合群處,餘笑答,「」猛獸不群,自當如此!崆峒山 34x46釐米 水墨紙本 2017相交益久,愈發相知,南辰為人淡泊,仰慕高華,舉止言談,時見風雅,畫多從自然出,少摹寫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