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先生:一生中,我有預謀地只偷過一樣東西:一顆龍牙,是從一隻源於中國東北的張著大嘴的龍的口中拔出來的。5歲的我用稚嫩的手指使勁地向外拽著龍牙,年長我5歲的姐姐瓊在替我望風。我們不是怕水族館的守衛人員(他們早就逃走了),我們是擔心日本兵先頭部隊的到來。」13年前,青島早報收到這樣一封來自英國的信,之後就開啟了「龍牙」的回家之路。如今這枚「龍牙」被放在青島水族館即青島海產博物館一個胡桃木展櫃裡,這裡還有1978年在唐島灣擱淺的抹香鯨標本和來自北極的神秘客人獨角鯨標本等,這些寶貝是這座亞洲最早的海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記者來到這座有兩萬多件藏品的博物館中,探尋那些展品背後的故事。
記者探訪
兩萬多件標本吸引八方遊客
記者了解到,水族館建成開放之初,有玻璃魚池18個,院中有兩座露天水池,剝製標本30件,珊瑚9件。經過80多年的發展,館內現有海洋生物標本兩萬餘件,館藏數量居全國同類科普場館之首,是全國唯一的海產博物館。
記者跟隨來自國內外的遊客走進青島水族館,千姿百態的魚類在池中穿遊,構成光怪陸離的魚類大世界,生活在水族館中的兇猛的皺唇鯊令人不寒而慄,婀娜多姿的珊瑚礁魚宛若美麗動人的仙子徜徉在水中,美麗的大海葵如綻放的秋菊,古老而頑強的綠海龜在向人們訴說著它的故事。標本陳列館中如花似玉的珊瑚、五光十色的貝類及高等海洋哺乳動物的標本,揭示著多種多樣的海洋生物由低等向高等的進化、演變和發展。
當年的水族館老建築現在被改建成夢幻水母宮,裡面展示著形態各異的水母,其中不但有從國外購買的珍稀水母,還包括在青島近海捕獲的白色霞水母和廈門隔膜水母,水母宮裡採用各種現代化的聲光電設備,讓前來參觀的遊客可以加入互動遊戲,與水母嬉戲,如同置身海底奇境。
記者揭秘
製作鯨魚標本先埋地下
如此巨大的抹香鯨骨骼標本究竟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工作人員介紹,由於海洋大型生物體形太大,做一個標本很費時、很費工,沒個兩三年做不成。皮標本半年可以做成,而骨骼需要三年才行。想讓它們的軟組織完全腐爛,只能通過自然掩埋方式。除了時間上需要等待,製作標本的人員都要學過解剖學,對鯨魚的結構了如指掌。這樣才能用搜集齊全散落在地下的骨骼,把它們全部拼裝在一塊兒。
工作人員給記者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2011年在水族館院內,工人施工時發掘了大量的鯨魚骨頭,通過挖掘機和鏟車挖掘,用了兩天時間整理出一條10多米長的鯨魚完整骨骼。這些骨頭隨後被運到位於沙子口的標本製作廠進行冷凍,後期進行標本製作。工作人員調查發現,這裡原本是一塊平地,2003年青島海底世界開業前,地下已經埋了一條鯨魚,等待它腐爛後製作標本。「在製作骨骼標本前,鯨魚必須要脫脂。埋在地下,可以讓它自然腐爛,方便製作。」水族館工作人員介紹,大型海洋動物在製作標本時,一般都採用掩埋的方式,兩年之後就可以挖出來製成骨骼標本。記者採訪了解到,青島有多家科研機構專門製作大型海洋生物標本,並已形成成熟的製作方式。國內沿海捕撈發現的大型海洋動物,也會在青島的標本製作廠加工製作成標本。
鎮館之寶
故事
一個老外的童年故事
在海洋生物館一個胡桃木製作的90釐米高展臺裡,單獨展示著一顆動物牙齒。這枚「龍牙」曾經輾轉海外半個多世紀,最終通過青島早報幫助,回到了故鄉。
2002年8月份,一封來自英國的信被送到了青島早報編輯部,早報記者張莉拿到這封信後,與當時的早報特邀小記者楊金拆開並翻譯了它,於是這個感動了無數人的故事展現在大家的眼前。
上個世紀30年代,英國小男孩兒詹姆斯·阿·吉爾曼跟隨當軍官的父親來到青島,並在這裡度過了3年快樂的童年時光。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戰爭的陰雲籠罩著青島,父親要攜帶家人回英國。輪船即將起航時,5歲的詹姆斯和10歲的姐姐跑到無人看守的青島水族館,拔走了他們覬覦已久的那顆「龍牙」。
離開青島之後,詹姆斯去過世界不少地方,但惟獨中國不能讓他忘懷。他說:「人總是把孩提時生活的地方當成自己的故鄉,在我的腦海裡,青島就是我的故鄉。」詹姆斯說。但是,他5歲時所偷的那顆「龍牙」卻成了他一直都抹不去的陰影,深深的內疚埋藏在心中65年。2001年,姐姐臨終前特意囑託他,一定要把「龍牙」還回到它原來的地方。
於是在姐姐去世後的第二年,70多歲的英國老人詹姆斯寫了這封信。早報記者到蘇州迎接詹姆斯夫婦飛抵青島。詹姆斯來到青島後,重走了老人小時後在小魚山附近的老家,他一路上看著熟悉的房屋和道路,激動地流下眼淚。最後,詹姆斯親手將「龍牙」交到市長助理徐寶站手中,完成了他與姐姐多年來的心願。
早報報導了詹姆斯歸還 「龍牙」的故事後,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倪萍專訪了詹姆斯,向社會講述了「龍牙」的故事,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除了「龍牙」,詹姆斯還帶回來一些青島老照片。
水族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經專家鑑定,這顆「龍牙」其實是揚子鱷的牙齒,可惜的是因為60多年的時代變遷,當年的展品揚子鱷已經不知去向,但是這枚見證誠信和友誼的「龍牙」單獨展出。
故事
獨角鯨標本來自加拿大
在青島海產博物館的西側,有一個長著兩米多長尖角的獨角鯨標本,與巨大的抹香鯨標本遙相呼應。許多觀眾被它中世紀騎士長矛般的尖角所吸引,這頭名為獨角鯨的標本是青島水族館歷時3年從加拿大引進的。據介紹,這頭獨角鯨原先生活在北冰洋的北部海域,是我國唯一一個獨角鯨標本,也是加拿大製作的第一個獨角鯨標本。
水族館業務部主任王瑋告訴記者,海產博物館之前有包括抹香鯨在內的9個海洋哺乳動物標本,但他們一直想再引進一頭稀有的鯨類標本。2011年初,工作人員得到一個消息:加拿大一家專業單位可以出售獨角鯨標本。水族館工作人員立即與對方取得聯繫,並落實各種引進批文、運輸途徑,最終以100萬元的價格定製了一頭獨角鯨標本。
「獨角鯨可能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動物之一,至今科學家也沒弄清楚它的長角是用來做什麼的。」王瑋告訴記者,獨角鯨又叫一角鯨,雄性的角能長到兩米多,它們只生活在北極水域,遊行速度極快,而且神出鬼沒。
故事
抹香鯨是水族館大塊頭
「抹香鯨的頭佔身長的1/3,因此又叫巨頭鯨。其巨大頭部能容納1噸腦油,經過提煉生產的鯨蠟油,可以用作精密儀器的潤滑油。它的前鰭有人類五指一樣的骨骼,說明抹香鯨的祖先是擁有前肢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978年這頭碩大的抹香鯨在唐島灣擱淺,水族館的專家趕去營救,但抹香鯨已經死亡。經鑑定,這頭雄性抹香鯨約37歲,體長13.95米,重達22噸。水族館的專家將其屍體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作為巨大的骨骼展出,另一部分,鯨魚皮經過填充,重現了抹香鯨的原貌。很多遊客尤其是孩子對來自海底的龐然大物尤為感興趣,於是它成了水族館科普教育的重點。
歷史尋蹤
青島水族館亞洲最早
水族館以兩層城樓式建築、歇山頂和青絳紫色琉璃瓦互映生輝,讓周圍的歐式建築群落成為了陪襯。青島市水族館是1930年,由蔡元培、李石曾、胡若愚、蔣丙然、宋春舫等社會賢達積極倡議成立的,建設費用來自當時的教育部、青島市政府、青島觀象臺等10個部門及宋春舫、朱潤生、蔣丙然等個人捐助。1932年5月8日舉行了開館典禮。青島觀象臺臺長蔣丙然兼任青島水族館館長,是中國也是亞洲的第一座水族館,被蔡元培先生譽為「吾國第一」。
提示
青島水族館地址:青島市市南區萊陽路2號。開放時間:9:00——17:00。(記者 黃飛 胡明山 攝影記者 楊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