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蜜姐&編輯|楚琦
城市越大缺點也就被放得越大,比如時不時就上熱搜的北京。下一場大雪,飄一個季節的楊絮,就能引發朋友圈刷屏,或是社交平臺狂歡(吐槽)。
今天蜜姐看到一則數據,忍不住也想發點感慨。就是人社局最新公布的2018年北京人均工資。
5月30日,北京人社局網站公布了北京2018年本市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94258元。
2017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為101599元,月平均工資為8467元。儘管2018年數字比2017年下降了,但依舊架不住網友們的各種經典語錄,比如:每年都在拖後腿的我,今年終於拖得更更更長了……
小夥伴們紛紛表示:我和馬雲一平均,秒變億萬富翁。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中國,同一個中國享受同樣的平均工資。這是要天下大同的節奏?
話說蜜姐一直以為,兩個名詞最為魔幻。一個是中產階級,另一個就是平均工資。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將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年收入9000-34000美金(約 6 萬-21 萬人民幣)的群體歸納為中產。按照這一標準統計出中國中產家庭1.8億人。
經濟學人智庫劃定範圍是年收入標準約 1.4 萬-21 萬人民幣,結論更誇張:8.3億人。
我國統計局說,2017年根據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分組:低收入組,5529 元;中等偏下收入組,12899 元;中等收入組,20924 元;中等偏上收入組,31990 元;高收入組,59259 元。
按中等偏上及高收入組中合計40%人口測算,約 5.5 億人。
凌亂之餘,蜜姐感覺對中產的概念似乎有什麼誤解,又動用搜尋引擎複習了一遍。
中產階級(或中產階層):是指人們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且中等層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較好滿足,但不到追求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的階級(或階層)。
多從事腦力勞動,或技術基礎的體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
無論按照前面哪種範圍來劃分,曾經、現在,以及可預期的將來,蜜姐都是中產階級這個範圍。
但參考中產階級的概念,蜜姐又自覺遠沒到中產的地步。
再看看北京2018年的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感覺全北京的常住人口都是中產階級了……
蜜姐在北京6年,從年薪五六萬到最後幾十萬,依舊買不起房、沒有戶口……
平均工資之所以魔幻,就在於被平均的人太多了。尤其是北京,那麼多大型國企、著名外企、民企,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工資都不菲,遠遠高於平均數額。他們是平均給人的那一類。
所以說,工資的中位數是更能反映實際情況的。但奇怪的是,我們似乎從來沒有公布過工資中位數。很早之前有統計局工作人員曾經解釋過,大意是中位數的統計難度很大,目前條件不允許。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以我國香港為例,香港政府統計處每年都會做一個「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其中就有全港僱員的工資中位數,還有更詳盡的百分位數,即把全港僱員工資從低到高排列,告訴你處於10%、25%、50%等等位置的人工資是多少。
要知道,平均工資作為重要的參考標準,和「五險一金」制定直接掛鈎。被平均的人越多就代表對富人越有利。
最近幾年好幾個朋友陸續離開北京,他們的年工資都遠遠高於平均工資。但還是因為買不起房,或落不了戶走了。
前兩天刷屏的北京上學難那篇文,蜜姐看到感同身受。雖然在北京那會兒我還沒有孩子。
但看到周圍的同事朋友常年為孩子上學奔波,已經側面見識到「中產階級」們卑微而無力的一面。
如果平均工資的確能代表北京工資水平,那麼這幾年其漲幅也遠遠落後於統計局公布的北京住宅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
2014年度北京全市職工平均工資為77560元,月平均工資為6463元。
2015年度全市職工平均工資為85038元,月平均工資為7086元。較上年上漲9.6%;
2016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為92477元,月平均工資為7706元。較上年上漲8.7%;
2017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為101599元,月平均工資為8467元。較上年上漲9.9%。
國統局數據顯示,2014年北京住宅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為18499元每平米,2015年這一數據為22300元每平米,較上年上漲20.5%;
2016年為28489元每平米,較上年上漲27.8%;
2017年為34117元每平米,較上年上漲19.8%;
2018年尚未公布。
難怪有人說,房子越來越成為富人的遊戲,中產階級的奢侈品。剩下那部分群體,將為我們的「被平均」事業做出無比卓越的貢獻……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閨蜜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