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品集團的多品牌戰略錯了嗎?

2020-12-18 億歐網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王品集團旗下在臺灣的ita(義塔)和舒果餐飲品牌將停業,其中ita的全部4家門店將全部關閉,而舒果將關閉全部4家中的3家,留下的臺北復興北路店轉型為「Su/food」歐陸輕食。

(臺灣ita店)

生意做的不好,一直虧損,關掉本屬正常,但是卻有人因此質疑其「多品牌戰略」是否可行,我認為不當。實際上,「多品牌戰略」與「選擇關店」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

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就足以說明這兩個問題的不同之處。假設你是一個非常喜歡吃水果的消費者,蘋果、梨子、香蕉樣樣都愛,有一天你發現了一種新的水果,它叫榴槤,你很興奮,然後買了一個,吃一口發現榴槤的味道無論如何都接受不了,你扔掉了它。

這個時候,你會問:吃不同的水果,難道是個錯誤嗎?你不會。你會說,這個味道我不喜歡,太難吃了,所以,我扔了它,以後也再也不吃了。

類比一下,我們就能明白:

「多品牌戰略」屬於「吃不同水果」;「選擇關店」屬於「榴槤太難吃,不想再吃」。

這是兩個不同性質的事情。你不能因為「榴槤太難吃,不想再吃」這個事實,去質疑「多品牌戰略」是否可行。

多品牌戰略的最佳模範

「多品牌戰略」在我的老師鄧德隆先生重新翻譯的《定位》一書中,叫「單一品牌戰略」,這是對特勞特先生原本思想最準確的翻譯,其含義是:一個品牌只對應一個品類,並追求成為品類第一。

馬雲是一位悟性極高的企業家,他早年閱讀《定位》一書深得其中精要,並運用於阿里巴巴的經營實踐中,成績巨大,我們有目共睹,在我心中,他是「單一品牌戰略」的最佳模範。

我們看阿里巴巴的創業歷程。

1999年杭州湖畔花園,馬雲創立了阿里巴巴,開創B2B電子商務。2003年淘寶正式上線,用免費模式對陣巨頭eBay,開創C2C電子商務。同年,為了解決網上支付問題,發布在線支付系統—支付寶。接著是天貓、聚划算、全球速賣通、菜鳥物流、螞蟻金服等品牌應運而生。

定位理論指出,當面對一個新品類機會的時候,最佳做法是用一個新的品牌名,來承載新的機會。馬雲從成立阿里巴巴以來,面對重大機會,都是採用「單一品牌戰略」,如阿里巴巴代表了B2B,淘寶代表了C2C,支付寶代表了線上支付。他沒有用一個名字,去承載所有品類機會,這是十分正確的做法。

王品集團成立於1990年,旗下共有23個品牌。除最出名的王品牛排外,還有西提牛排、石二鍋等多種品牌和菜系。業務分布於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美國、新加坡等市場。在品牌結構上,王品的「多品牌戰略」毫無疑問是對的,因為王品二字已經在消費者心智中代表了「高檔牛排」,如果用王品的名字,去做低端牛排,或者其他品類,勢必會影響王品二字本身所意味著的價值感。

(王品集團旗下品牌)

但近4年來,王品集團的營收逐年遞減,從2014年的169.2億元臺幣下降到2017年的158.1億元臺幣,毛利也相對應地從86.4億元臺幣下降到78.4億元臺幣。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企業因為涉足太多品類,已經力不從心,聚焦因此提上日程。

戰略就是生存之道,戰略中的聚焦原則意味著取捨。那麼,關掉已被市場證明相對優勢不太大的門店,就是正確的戰略選擇。這跟「多品牌戰略」的可行性,毫無關係。如果關店就證明「多品牌戰略」不可行,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解釋馬雲的成績呢?

關店是過去所做戰略決策的失誤

真正要質疑的不是「多品牌戰略」,因為「多品牌戰略」是對的。

我們要提的問題應該是:即將停業的ita和舒果兩個品牌為什麼不行了?

我們換一個問法,讀者會更加明了問題的實質:為什麼臺灣的消費者不選擇ita和舒果了?具體的因素極其繁多,但歸根到底是因為競爭。

王品發言人朱文敏稱這兩類餐廳在臺灣市場的競爭都很激烈。輕食餐廳方面,除了連鎖品牌,臺灣的大街小巷擁有豐富的「個性小店」。

因此,舒果品牌被保留下來的唯一一家店,在當地商圈進行消費者調研之後,決定在未來改變素食的定位,加入雞肉、魚肉等食材,以滿足更大眾化的需求。

其次,即將結業的這7家門店大多數位於購物商場裡,受到淡季和旺季的影響,客流並不穩定。經過內部評估,這兩個品牌「沒有達到當初設定的目標」。因此關店。

今天的結果,是此前決策的效果。如果關店是決策的效果,顯然決策者之前的決策是有問題的。在戰場上,將軍的錯誤決策會讓士兵丟掉生命以至於軍心動搖;在市場上,CEO的錯誤決策會讓公司付出巨大代價,這代價包括大筆的時間、金錢以至於員工對決策層的信任。

那麼,在決策者判斷是否該進入一個新品類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定位理論給出了四個步驟,雖然簡單,卻是經過20多年的錘鍊,才得以總結出來。理解它,對於決策者而言,價值巨大。

如何給品牌找到定位呢?

▌第一步:分析整個外部環境,確定「我們的競爭對手是誰?競爭對手的價值是什麼?」;

▌第二步:避開競爭對手在顧客心智中的強勢,或是利用其強勢中蘊含的弱點,確立品牌的優勢位置,即「定位」。

▌第三步:為這一定位尋求一個可靠的證明,即「信任狀」;

▌第四步:將這一定位整合進企業內部運營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傳播上要有足夠多的資源,以將這一定位植入顧客的心智。

這就是決策者該有的思考順序,因為這四個步驟發現並保障了顧客選擇你而非競爭對手的理由。認真分析發言人朱文敏的話,你會發現,她在反思新品牌沒有成功的原因時,分別提到了競爭的激烈,主要的競爭對手,以及沒有關掉的那家店的新的定位。

然而,這些話都是事後的總結,決策失誤已經發生。《孫子兵法》講先勝而後戰,意思是戰略是贏了再打。決策者應該在事先做判斷的時候,嚴格依照定位四步的邏輯,做詳盡的分析,然後再做出決策,以保證判斷為正。事後的總結是有意義的,但是,決策的目標是為了成功,而不是總結失敗經驗。

多品牌戰略的風險

王品集團的「多品牌戰略」,在「一個品牌對應一個品類」的意義上是正確的戰略,然而,這樣的安排並非沒有風險。

特勞特先生在《22條商規》中提出商戰的22條定律,第22條即資源定律,其內涵是:市場營銷是一場爭奪顧客認知的遊戲。你需要資金使自己的想法進入潛在顧客的心智中,一旦進入,你也還需要資金使自己的想法繼續留在顧客的心中。

王品從牛排切入市場,並贏得一席之地,這是它進入其他品類的基礎。王品的風險在於,不斷地進入多品類,儘管品牌結構的規劃是對的,但資源分散的可能性卻逐步加大。

品類規模有大有小,這意味著市場機會有大有小,戰略就是取捨,就是在不同的機會之間選擇最大的機會,所謂「發現最大化機會,將最大機會價值最大化」是也。

如果其進入新品類的新品牌,沒有足夠的資金,那麼,新品牌長不大;如果其進入的新品類,分流了資源池,那麼支撐原有品牌所需要的資源必然減少。

前者,會造成新品牌無法進入心智,在心智中落地生根。後者,則會造成原有品牌沒有足夠的資金繼續擴張。用中國的老話講,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王品固然可以採用「多品牌戰略」進入新品類,但是一定要慎重評估新品類的前景,與自身的實際資源條件,用最穩妥的戰略,構建多品牌矩陣。

開創新品牌的三個重要條件

▌開創新品牌的第一個重要條件是定位。

2017年,王品在臺灣發展了主打烤鴨的享鴨、主打麻辣鍋的青花驕、以越南菜為主的沐越等新品牌。

2018年11月,董事長陳正輝在年會上公開說,明年會開更多門店,打算新增1-2個品牌。2019年計劃新增1500人。

採用「單一品牌戰略」,啟動多個品牌,不是沒有可能,儘管這對企業內部管理的要求會提高。但是,不論做什麼品牌,前提條件是,新品牌應該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定位。這個定位會在市場中為品牌開創客戶,將企業內部在產品、人員、還有技術等各方面的投入,轉化成經營業績。

▌開創新品牌的第二個重要條件是錢

我們並非在真空地帶經營品牌,信息的有效傳遞有費用存在,換句話說,你需要花錢,利用各種傳播手段,將定位植入消費者心智,並佔據品類第一的位置。

如羅盤的理論口號「戰略就是做第一」所提示,第一位置是戰略的終極目標。因為,第一,是消費者選擇品牌的最大購買理由。提到火鍋,吃誰家的?海底撈;提到智慧型手機,買誰家的?蘋果;提到涼茶,喝誰家的?加多寶。這就是第一的力量。

▌開創新品牌的第三個重要條件是人員。

有效的定位,需要人來落實。定位決定了人員選用的標準,品牌要儘可能選用那些對定位有感覺的人進入企業。有人問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海底撈以「服務好」出名,服務員的笑容都是怎麼培訓出來的?張勇微笑作答:不會笑的,都被淘汰了,剩下的員工都是會笑的。笑容是服務的一部分,而內心就會笑、有服務意識的員工,正是海底撈所需要的員工。他們應該留在企業,一起為消費者創造獨一無二的服務體驗。

以上,是開創一個新品牌的三個重要條件。一一分析,王品集團顯然在人員和錢這兩個條件上,問題不大。過去20多年間,王品牛排已深入人心,有一定的影響力,服務能力自然具備;同時,資金條件,通過自有現金以及現有品牌背書帶來的融資能力,也好解決。

唯一不受內部約束的是新品牌的定位。因為,定位存在於外部,而非內部。因此,王品集團繼續進入新領域,定位問題一定是首當其衝要解決的問題。

但願王品集團能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繼續在餐飲業綻放光芒。

相關焦點

  • 王品集團:消費者體驗促成多品牌戰略
    餐飲業企業大多憑藉一個品牌縱橫江湖,然而,來自臺灣的知名餐飲企業王品集團卻打造了15個自創品牌,這些品牌的主軸都是異國餐飲。眾多品牌的推出既是行業發展趨勢驅使,也是王品集團多年努力打造的內部創新生態系統的推動。一言以蔽之,從消費者體驗出發,王品集團建立了鼓勵商業模式創新的生態系統,為多品牌戰略的實施打下基礎。
  • 王品集團關停兩品牌七門店,多品牌戰略是否真行得通?
    王品表示,雖然此次調整會帶來短期營收下滑,但長遠來看對品牌發展是有利的。王品會堅持多元化發展過程中,不斷從集團戰略高度,隨時調整集團旗下餐飲品牌組合與經營規模,以期達到最佳經營配置。多品牌發展戰略是否可行今年以來,王品已將拓展營運成長重心再度移回臺灣,9月不僅在臺灣開出了多家新店,也首度推出美食廣場新型態的Power Center(複合式餐廳);10月5日,王品新創的中式餐飲品牌享鴨正式開業。12月,王品旗下的豐禾日麗等新品牌也在臺陸續開門迎客。
  • 王品集團旗下ita和舒果關停 「多品牌戰略」是否可行?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王品集團旗下在臺灣的 ita(義塔)和舒果餐飲品牌將停業,其中 ita 的全部 4 家門店將全部關閉,而舒果將關閉全部 4 家中的 3 家,留下的臺北復興北路店轉型為 「Su/food」 歐陸輕食。   生意做的不好,一直虧損,關掉本屬正常,但是卻有人因此質疑其「多品牌戰略」是否可行,我認為不當。
  • 王品品牌大軍又增一員,多品牌戰略背後的商業邏輯
    多品牌戰略大轉移:從「精緻異國料理」到「大眾川粵中餐」創立於1990年的王品集團,是臺灣第一大連鎖餐飲集團、上市公司。王品以西餐料理切入市場,2003年,王品集團在上海開出王品臺塑牛排的中國大陸首店,多年下來已經有中國西餐一哥之稱。
  • 王品集團旗下2個品牌關停:多品牌戰略更考驗決策能力!丨【勺子推薦】
    這個時候,你會問:吃不同的水果,難道是個錯誤嗎?你不會。你會說,這個味道我不喜歡,太難吃了,所以,我扔了它,以後也再也不吃了。類比一下,我們就能明白:「多品牌戰略」屬於「吃不同水果」;「選擇關店」屬於「榴槤太難吃,不想再吃」。這是兩個不同性質的事情。你不能因為「榴槤太難吃,不想再吃」這個事實,去質疑「多品牌戰略」是否可行。
  • 王品裂變:被逼出來的多品牌戰略 嚴格的內部管理制度
    王品集團創立於1990年,以經營西餐為主,擁有包括王品、西堤牛排、陶板屋等十多個知名品牌,是臺灣地區第一大餐飲連鎖集團,2013年營業額近30億元人民幣。   在服務性行業,創立多品牌的公司很少見。
  • 王品繼續多品牌戰略,中餐新品牌享鴨今日開門營業
    今日,王品集團新創的中式餐飲品牌享鴨,位於臺北頂好商圈的首店正式運營。享鴨主打一鴨多吃,以一鴨多吃的櫻桃烤鴨為主,搭配跨菜系的中式菜餚。此外,為了烤出香酥脆的鴨皮,享鴨還借鑑王品大陸品牌鵝夫人,設置了可控制溫度與溼度的風乾室和太空爐等。享鴨是是王品集團臺灣事業群旗下第21個餐飲品牌,也是王品繼代理新加坡米其林星餐廳莆田,及自創麻辣燙品牌麻佬大與麻辣鍋品牌青花驕後的在臺的第4中式餐飲品牌。
  • 王品趙廣豐:從多品牌戰略看餐飲進化
    (紅餐網深圳報導)12月4-5日,由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紅餐網聯合主辦,紅餐成長社、奧琦瑋集團承辦的「2019中國餐飲品牌力峰會」,在深圳福田香格裡拉大酒店隆重舉行。本次大會,邀請了數位化時代理論創新引領者陳春花、天圖資本CEO馮衛東等來自管理界、投資界、餐飲界、設計界、大數據各個領域的20位超強導師,深入探討了「品牌進化」的相關議題。
  • 多品牌策略 王品集團差異化經營奏功
    成功的定位策略,將使品牌與眾不同。臺灣餐飲服務業龍頭王品集團,採多品牌策略闖蕩市場,旗下共有九個品牌,但各有市場定位與區隔,各自專注地經營其目標消費群,得以稱霸市場。  品牌放對位置,才能擄獲消費大眾的心。王品集團平均每兩年開創新品牌,董事長戴勝益提出17字箴言:「客觀化的定位,差異化的優越性,焦點深耕。」清楚明訂集團創新品牌的定位發展策略脈絡。
  • 王品集團主席陳正輝:「多品牌策略」深耕大陸市場
    臺灣餐飲界的旗艦王品集團計劃在2020年開1000家店,規模大約是現在的2.5倍。而中國內地是整個計劃的重心。  王品集團董事主席陳正輝直言奉行「多品牌策略」是因為臺灣市場比較小,無法以一個品牌大規模的開店。但是,自從10年前王品集團進入內地後,巨大的內地市場,讓陳正輝看到了大規模開店的可能性。
  • 王品集團趙廣豐:一個品牌吃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
    在王品集團大陸事業群總管理處總經理趙廣豐看來,過去那種一個品牌吃遍全國的想法已經過時,也難以實現,餐飲企業必須創造出更多品牌來呼應日益細分的市場需求。他透露,王品集團將在目前內地5個品牌的基礎上,依託組織型創業,按照十字形發展戰略,每年新增1-2個品牌。
  • 王品優化多品牌戰略 明年將在兩岸再創5個餐飲品牌
    (贏商網福建站報導)自今年6月提出「聚焦新品牌發展、多品牌持續優化、增長品牌加速展店」三大策略後,臺灣連鎖餐飲集團王品頻頻動作。王品集團董事長陳正輝於日前公開表示,為了擴大集團營運動能,王品明年除在兩岸再創5個餐飲品牌外,還將扮演「引路人」角色,計劃以合資方式將國際知名餐飲品牌導入大陸市場。
  • 王品集團擬3年內在大陸開150店 欲打造多品牌餐飲航母
    11月16日訊 1993年王品集團從臺中第1家店開始起步,2003年,王品集團在上海開設大陸第一家門店,20年後王品集團全球已有14個品牌,342家店。記者15日從王品集團獲悉,王品大陸發展的下一個十年,持續精耕中高端市場,在GDP最高的35個重點城市復刻35個多品牌發展的臺灣市場模式,打造中高端餐飲航母。
  • 逆流而上的王品集團底氣在哪裡
    品牌戰略飽受爭議的王品集團。王品的多品牌戰略,成為許多餐飲企業夢想,同時也一直飽受爭議。  那麼王品集團多品牌打造運營模式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趙廣豐認為有幾點非常重要:  一是做多品牌的創新和打造能力,王品比大多數餐飲企業的品牌都要多,且絕大部分品牌都是盈利的;二是支撐多品牌打造能力的能力,王品集團發展三十多年積累了夯實的管理體系、人才基礎和培養體系,有餐飲界「黃埔軍校」的稱號;三是獨特的
  • 逆流而上的王品集團 底氣在哪裡
    隨著疫情防控相對穩定和各行業復工復產推進,餐飲業消費正在逐漸復甦中,但到目前為止整體恢復只達到了去年同期的6~7成,有一家餐飲企業卻迅速恢復了增長,至五月底90%的門店營業已恢復到去年同期的9成,這家企業就是一直以來因多品牌戰略飽受爭議的王品集團。
  • 陳正輝:王品集團的野心
    王品在大陸發展策略:深耕每個品牌  鳳凰網:在臺灣王品有11個品牌,請問在大陸王品有多少個品牌呢?  陳正輝:我們現在發展有4個品牌,加上一個合資品牌,一共有5個品牌。實際上中國市場非常大,為什麼品牌不需要那麼多?
  • 解讀王品集團內地生意經:五大品牌齊發 主動內部調整
    一客牛排,398元,你覺得貴嗎?  這是王品臺塑牛排十年之前的價目單,來自臺灣的店長李森斌知道自己的責任在於如何吸引踏進王品牛排的顧客重複消費。  10年之後,李森斌已經成為王品集團大陸事業群執行長(CEO)。2012年王品於臺灣上市,旗下擁有13個品牌和300多家門店,年銷售額 25.4億元人民幣,大陸地區營收額為 5.6億元人民幣。
  • 「高光」子牌鵝夫人被罰 王品集團現多品牌運營弊端
    「高光」子牌鵝夫人被罰 王品集團現多品牌運營弊端來源:聯商網2019-01-23 09:28王品集團旗下「高光」子牌鵝夫人因違規廣告被罰引發廣泛關注,該品牌為王品集團內地市場的主力子牌,因上海莘莊店店連續三年獲得米其林一星推介而被消費者廣泛熟知
  • 同樣是多品牌,為什麼王品的成功率這麼高?
    很多餐企都嘗試多品牌化,但是,似乎多品牌也不好玩。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企業有王品、外婆家、西貝、九毛九等。多品牌到底難在哪兒?對比發現,所有的爆發,本質上都是人才的爆發,而產品好只是基本功。王品的多品牌,對於品類、價格,以及價值表現上,都是延伸了優勢和專業度。比如,王品在大陸市場新推出鵝夫人、鮨鮮、舞漁、海狸家等多個品牌,幾乎推一個成功一個。秘訣就在於王品找到了做多品牌的「十字型戰略」。
  • 王品集團內地營銷攻略
    但是,管理這麼多的品牌絕對是一個不小的難題,而且這些品牌同時密集地出現在餐飲行業裡。各個品牌的調性怎麼確定?各個品牌之間如何做出合理的區隔?如何判斷新品牌創立的時機是否成熟?趙廣豐介紹說,王品集團有一些獨特的工具來管理品牌和讓品牌擁有獨特的個性,相互之間做出區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