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史上,蘇軾可稱得上是「全能文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其文自然與雄放並存,其詩詞充滿著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達到了極高的造詣。除了文學家,他還有多種多樣的身份,用今天的話說,他是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書畫家、水利工程師、園林設計師、美食家……然而他一生的仕途坎坷不定,北至定州南至儋州、東至登州西至鳳翔,兜兜轉轉幾乎跑遍了大江南北。在為官任上,他常有興修水利、便利民生的舉措。今天,我們看看他主持修建蘇堤的故事。
公元1089年,蘇軾擔任杭州刺史。喜愛山水的他,此時看到的杭州並不美麗。「葑合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西湖已經被水草吞噬,沼澤化日益嚴重,如果再不治理,二十年後可能將不復有西湖。
蘇軾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先後向朝廷上奏《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和《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請求開浚西湖。此舉並非只為觀景,而是涉及到百姓的種田、飲水等生產生活,攸關民生利害。
朝廷批准了這個請求。蘇軾立即發動數萬工人挖淤泥、除葑草。為了加快進度,他常常親自到施工現場,與工人一起吃飯、一同勞動。
疏浚西湖挖出大量淤泥,無處堆放,一度難住了工人們。蘇軾徵求百姓建議,決定用淤泥築一條橫穿西湖南北的長堤,一者便利百姓出行,二者省卻搬運之苦。然而,淤泥太軟,要修堤壩必須摻和硬土,於是蘇軾讓工人們挖掘慧因高麗寺旁的赤山硬土來築湖堤,但此舉遭到高麗寺僧們的強烈反對。據西湖旁邊花家山莊東坡亭的碑文記載:「寺僧謂赤山乃寺左護龍沙,力諫不可,軾遂許願以身護法。」當時,寺僧們聲稱赤山乃風水寶地,掘土將致禍患。工程被迫擱置下來,蘇軾聞訊趕到現場,道理講了再講,可寺僧們毫不退讓,理由還是:破壞風水,天降災禍誰擔當?
赤山硬土挖還是不挖,蘇軾反覆掂量著心中的天平。孰輕孰重?「天地之間,莫貴乎民;悠悠萬事,唯民為大。」他告訴僧人們:「事由我而起,上天若降災禍,就衝著我來,但築堤之事絕不能耽誤。我願雕刻自身石像,捨身為高麗寺護法。」蘇軾把竭盡全力為百姓做好事做善事視作自己的最大追求,對於風水禍兇會招致何等後果,於自己有何利害,早已置之度外。於是,湖邊便有了這尊「護法」石像,千百年來一直守望著西湖。今天,踏進花家山莊,石像碑亭旁的那副對聯墨香猶存:「垂老捨身依古寺,長留真相在西湖。」
正是蘇軾頂住壓力辦惠民之事的擔當,杭州蘇堤修成,利民造福。後人為懷念蘇軾浚湖築堤的功績,就將這條南北長堤稱為蘇堤。每年春天,踏上蘇堤,桃紅柳綠,鳥鳴鶯啼,成就了「蘇堤春曉」的美景。
其實,蘇堤不止有一處。「東坡處處築蘇堤」,公元1901年,蘇軾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出知潁州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公元1094年,蘇軾被貶至惠州。在那裡,他把皇帝賞賜的金犀帶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同樣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
汪曦永 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