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新聞事業部記者 申偉輝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是包括牆體、城堡、關隘、烽火臺、敵樓等在內的綜合性防禦體系。
河南境內目前分布有楚長城、趙長城和魏長城,涉及7個省轄市13個縣(市、區),牆體總長度約400多千米(含山險和消失段落),關堡、烽燧、城址、兵營等相關遺存20處。國家文物局認定河南長城共141個點段,我省按區域合併為13個區段。其中,趙長城遺址4區段,分別為林州段、鶴壁段、衛輝段和輝縣段,包含59點段;楚長城遺址8區段,分別是泌陽段、舞鋼段、葉縣段、方城段、桐柏段、魯山段、南召段、驛城區段(原屬泌陽,現為驛城區),包含79個點段;魏長城遺址為新密區段,包含3個點段。趙長城遺址200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魏長城、楚長城2008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楚長城葉縣保安8段
楚長城葉縣保安8段
楚長城北起自伏牛山主峰,循伏牛山支脈向東,大體沿南陽市南召縣與平頂山市魯山縣、南陽市方城縣與平頂山市葉縣交界處向東,經舞鋼市平嶺,至舞鋼市石漫灘水庫東端大壩處折轉向南,達舞鋼市東南部與駐馬店市泌陽縣交界處,依靠群山山險做防禦,再沿駐馬店市泌陽縣東部、驛城區西部的五峰山、板橋水庫、塔山、白雲山、銅山一線蜿蜒,向南直達桐柏山,約383千米,是由人工修築的綿延較長的牆體(多為土石混築)、關隘、城址、兵營遺址、烽火臺、古道、山險及自然河流等多種元素共同構成的一個線性軍事防禦體系。
魏長城小頂山段牆體
魏長城位於新密市尖山風景區、米村鎮,西北從滎密交界的香爐山起,經蠟燭山、沙崗、風門口、五嶺,南到茶庵村北長5.8公裡,牆基寬2.8米,現存最高處為2.5米。依山而築,橫穿許多地勢險要的山口,牆垣為青石砌築,保存基本完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戰國長城之一。魏長城地處重要關隘,周邊有明清古寨堡群等軍事設施,在長城之上現存有風門口清代炮臺一座和南五嶺、小頂山古寨堡一座,與長城結為一體,保存完整,有重要歷史和文物價值。
趙長城獅豹頭1段
趙長城包括新鄉衛輝段、輝縣段、安陽林州段和鶴壁段,總長62679米。遺址主體處於太行山餘脈之中,走向大致為東南—西北向,均為石牆,砌築手法為毛石幹壘。此段長城為戰國時期趙國與魏國邊界,保存相對完整。
趙長城衛輝唐莊2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