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禮服》是一部2010年的韓國電影。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我還是一個高中生。如今二刷,感動依舊。電影講述的是一對母女在母親生命最後的時光,學會相愛和成長的故事。劇情樸素簡單、也有些俗套;但其實,親情本身就是簡單而俗套的。它是我們從出生時起就自然產生的、不付吹灰之力就能擁有的感情。它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切身經歷過、感受過的。也正因如此,一部親情片如果想要打動觀眾,就需要在這看似平凡的關係中挖掘最觸動人心的細節,撥動人們最柔軟的那根心弦…
電影在一陣輕快舒緩的鋼琴聲中開始。飄著細雨的下午,一個年輕女人坐在落地窗前畫著婚紗手稿,嘴角帶著一絲似有似無的笑意。鏡頭一轉,放學的小女孩在即將走出教學樓前停下了腳步,望著淅淅瀝瀝的雨幕若有所思…
高雲是一名婚紗設計師,同時還是一個單親媽媽。繁忙的工作令她很少有精力照顧孩子少拉,因此經常把少拉託管在哥哥家裡,由嫂子代為照看。少拉是一個敏感而倔強的女孩,對身邊的事物都有明確的態度和喜好。因為有潔癖的關係,少拉在同齡人間顯得非常格格不入,也沒有什麼朋友。
故事就圍繞著這一對「問題」母女展開。電影前期氣氛輕鬆,卻透露著一絲反常。一向節儉的高雲突然大手大腳地花錢——地請朋友下飯館,帶少拉去吃烤肉,給哥哥買車...她甚至不假思索地同意了少拉想買遊戲機的請求,還給家裡換了電視機。最破天荒的是,平時總是很晚下班的她居然會早早回家,並且花一晚的時間笨手笨腳地給少拉準備郊遊要帶的紫菜包飯。
這一切的反常都因高雲在一次家庭聚餐上暈倒而有了解釋——原來她已經癌症晚期,所剩時日無多。高雲向少拉隱瞞了自己的病情,想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陪伴她,彌補過去的疏於照顧,也期盼著孤僻的少拉能克服潔癖,擁有朋友,在自己離世後能夠堅強地生活。電影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是高雲在少拉生日那天教她騎自行車。因為自行車太大了,少拉學起來很吃力,不耐煩地抱怨為什麼不能長大後再學,媽媽的臉上卻流露出了複雜的神情…
心思細膩的少拉,又怎麼會察覺不到媽媽的變化?在向舅媽求證過後,少拉拜託舅媽向媽媽保密,自己繼續裝作不知情的樣子,卻默默地改變、成長了起來。上學的清晨,媽媽在在廁所裡面嘔吐,少拉自己梳好頭,若無其事地走出家門,卻在走廊上忍不住哭了。她會強忍著困意,陪著媽媽加班,因為「閉上眼睛的話,就看不見媽媽了」。在做噩夢驚醒後,她會伸出小小的手指小心翼翼地試探媽媽的呼吸。少拉克服潔癖,主動跟朋友和解,努力學習芭蕾舞,都只為了滿足媽媽的心願。
最後,媽媽還是在睡夢中離開了。少拉從媽媽的懷抱中醒來,噙著眼淚輕輕地說「媽媽很困吧, 那你再睡會兒吧。」然後默默走到病房外守著,不讓巡房的醫生進門。直到被人拉開的時候,她才聲嘶力竭地哭喊著「媽媽」,因為這一刻,媽媽真的離開了...
《結婚禮服》用三次下雨打傘的場景記錄了少拉的成長。第一次是影片開頭,沒帶傘的少拉不想淋雨,給工作中的媽媽打電話來接她,兩人躲在媽媽的大衣下相互依偎。第二個場景發生在少拉得知媽媽的病情後,又一次沒帶傘的她面對雨水猶豫了一下,最終鼓起勇氣想要衝進雨裡,卻看到了媽媽打著傘來接她。最後一個場景,是媽媽去世後。還是和電影開場一樣的下雨天, 還是那個小女孩,不同的是,這次她從書包裡拿出一把傘撐起,緩慢而堅定地走進了雨中…
影片的結尾,長大後的少拉,在落地鏡前試穿著一件雪白的婚紗。而這件婚紗,正是當年媽媽為她親手設計的…潔白的婚紗,並非只能象徵神聖的愛情。在《結婚禮服》這部電影中,一件婚紗貫穿始終,寄託了母女間最深刻的牽掛。
《結婚禮服》所傳達的,不僅僅是母親的愛,也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它講述的是親情中的互相理解和全力以赴。巨大的成長往往是以別離為代價的。這部電影之所以不是純粹的「催淚彈」,是因為它不是以「別離的悲」來痛擊觀眾,而是用「成長的美「來向我們展示愛的簡單與強大。影片的概念並不新鮮,敘事也並非高潮迭起,但它卻在細節中勾勒出愛最樸素的模樣,直擊人心。這也是為什麼在電影結束之時,觀眾內心雖然暗流湧動,但比起悲傷,更多的是溫暖與希望。
與高雲和少拉一樣,我們每個人在親情這段關係中都是不完美的。我們也許會因為所謂忙碌而忽略了對親人的關懷和體諒,也許會因為倔強而硬著頭皮說出傷人的話…但愛的力量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讓人有勇氣去改變自己,去承擔起一份責任,去變得成熟和堅強。《結婚禮服》在勾起人記憶深處最細枝末節的回憶的同時,也令人不禁思考, 為什麼不能在時間給我們設下最終期限前,用力地去愛、去表達?親情如此,愛情、友情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