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家!
今天!「馬首」回歸圓明園!
今天一早
圓明園馬首銅像
在自己「家」——圓明園展出
上一次離開還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這也是第一尊回歸圓明園的
十二生肖獸首銅像
盼了160年
「駿馬」終於歸來
今天
#馬首回歸圓明園#迅速登上微博熱搜
人民日報、新華社相繼發博↓↓↓
//
國家文物局劃撥馬首銅像入藏圓明園
//
12月1日上午9時,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同期開展。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杜飛進出席劃撥入藏儀式並講話,信德集團主席何超瓊女士視頻致辭,海澱區委書記於軍致辭。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主持儀式。
劉玉珠指出,馬首歸園,樹立文物回歸新典範。國家文物局會同北京市有關方面,選定圓明園正覺寺作為馬首銅像展示場地,文物建築文殊亭作為馬首展區。通過實施展示提升與安防改造工程,正覺寺具備了文物安全與展覽條件,國家文物局將馬首銅像正式劃撥圓明園管理處收藏。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馬首回歸之路,匯聚黨和政府、港澳同胞磅礴力量,符合人民群眾殷切期待,詮釋著「民族弱則文物失,國運強則文化興」的深刻道理,樹立了新時代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成功範例。
杜飛進在講話中指出,北京文物資源多、文物等級高、研究價值大。構建具有首都特點的文物保護體系,做好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傳承利用,守住文物安全的底線,讓文物「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意義尤為重大。本次展覽正是以馬首歸藏為主線,揭秘深藏其間的文化密碼,著重講好文物回歸背後的故事,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以此教育引導人們銘記歷史滄桑、看見歲月痕跡、留住文化根脈,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
何超瓊女士在視頻致辭中表達對儀式舉辦和展覽成功開幕的祝賀。她表示,中國流失文物回歸之路,也是國家走向復興的巨變之路,每一步都牽動所有愛國同胞的心。作為第一個回到原屬地的十二獸首銅像,馬首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民族情感,也投射出港澳同胞對祖國的眷戀與熱愛。希望精心呈現的馬首專題展覽,能夠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更多人能夠感悟中華文化之美,深入了解這段歷史,增強文物保護意識,期盼早日到圓明園再睹馬首風採。
於軍致辭中表示,馬首銅像歸藏圓明園為海澱區創建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吹響振奮人心的號角。海澱文物保護利用進入新階段,建設高品質一流文化強區目標會邁上新臺階。海澱區將以馬首銅像回歸為重大契機,持續宣傳三山五園燦爛久遠、開放包容的文明,以海澱表達講好馬首銅像回歸的故事,凝聚全區人民澎湃的愛國熱情。
劃撥入藏儀式上,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司長羅靜向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交接了馬首銅像劃撥入藏清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任梁潔芝、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傑群、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國家文物局辦公室、政策法規司、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和有關直屬單位負責同志,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交流司有關同志,海澱區四套班子領導,信德集團北京辦公室負責人,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等30餘家新聞媒體,以及有關文博單位負責人出席儀式,共同見證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的歷史時刻。
//
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
//
伴隨著馬首回歸
《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
在圓明園正覺寺向社會公眾開放
據悉,「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由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導,北京市文物局、中共海澱區委、海澱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承辦。
展覽以馬首回歸為主線、分為圓明重光、萬園之園、馬首回歸三個單元,展覽面積1172平方米,共展出文物、照片等約100組件,作為正覺寺基本陳列持續展出,即日向社會公眾開放。
圓明園馬首銅像,為清代圓明園長春園西洋樓建築群海晏堂外十二生肖獸首噴泉主要構件之一。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慘遭劫掠焚毀,馬首銅像與其他11尊獸首銅像一同流失海外。
馬首銅像為義大利人郎世寧設計,融合了東西方藝術理念與設計風格,清乾隆年間由宮廷匠師精工製作,以精煉紅銅為材,色彩深沉厚重,以失蠟法一體鑄造成型,神態栩栩如生,毛髮分毫畢現,歷百年風雨而不鏽蝕,展現出極高的工藝水準,是一件非凡的中國古代藝術品。
2007年,國家文物局獲悉馬首銅像即將在香港拍賣,斡旋推動回歸,何鴻燊先生慨然出資購入。2019年,何鴻燊先生將馬首銅像捐贈國家。2020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將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展示,為馬首銅像百年回歸之路畫上完滿句號。
//
馬首內部結構公開
//
去年,圓明園馬首銅像進行了一次「體檢」。報告顯示:馬首使用的材質為含微量鉛鋅的紅銅。銅含量達到98%左右,含有1%左右的鉛,此外還含有一定量的鐵和鋅。馬首應為失蠟法一次鑄造成型。這份報告是根據國家文物局工作安排,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完成的。研究人員對何鴻燊捐贈的圓明園馬首銅像利用可攜式X螢光光譜儀、X光照相、可塑材料翻模顯微照相、相機微距拍照觀察等方法進行了分析檢測,希望了解馬首的材質、鑄造工藝以及可能的用途等方面的信息。
X光照相結果顯示,馬首除了頸部前下方可見數個鋦釘外,其他各個部位都無明顯的分鑄焊接痕跡,由此可知馬首系渾鑄而成,頸部和臉部以及眼睛、耳部、嘴和舌頭都應為一體鑄造,非常形象逼真,馬臉及下顎的曲線都被流暢地展現出來。馬首頂部的鬃毛更是曲線流暢,纖毫畢現,下部可見一明顯的銅梗將一部分鬃毛撐起,造成懸空效果。但頂部鬃毛和馬首並無明顯分界,由此可知鬃毛和馬首也是整體一次性鑄造成型。據此判斷,整個馬首都是使用精密鑄造的方法——失蠟法一次鑄造而成。
馬臉部為一空腔,該空腔直通馬嘴部,空腔後部有一不規則三角形,可與頸部聯通,此孔洞邊緣部位極不規整,可能是在鑄造完成時用工具臨時破開,以便水能從頸部流入嘴內。馬臉空腔和頸部連接處可見一處方形凸起,中間則有一處不規則的孔洞,這對應了X光片的不規則三角形孔洞,應是固定臉部和頸部的結構。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內壁附著了不少白色殘留物,形態上看可能是水垢等沉澱物,這表明該器物內壁有可能和水長期接觸,使用過程中在內表面沉積了一層水垢,水垢的形成很有可能和其作為十二辰噴泉這一使用功能密切相關。
新聞多一點:7件獸首已「回家」
圓明園獸首銅像中的7件已經「回家」。仍有5尊流落在外。
圓明園獸首銅像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外的噴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間的紅銅鑄像。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呈「八」字形,分列在噴水池兩旁的人身石臺上。每個動物就是一個噴泉機關,每到一個時辰,相應的動物口中就會噴水兩個小時。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獸首銅像開始流失海外。
目前,鼠首、兔首、牛首、猴首、虎首、豬首和馬首,共7尊獸首回到國內,仍有5尊獸首流落在外。這5尊獸首中,龍首可能為中國臺灣私人收藏家收藏,蛇首、羊首、雞首和狗首一直下落不明。
每一件獸首回家的路都牽動著國人的心。從牛首、虎首、猴首的國企競拍,到馬首、豬首的華商捐贈,再到鼠首、兔首的外國友人返還,圓明園獸首從星散到重聚,輾轉走過的,正是一條中國流失文物回歸之路。值得一提的是,豬首銅像也是由何鴻燊於2003年出資購買後送歸國家。
圓明園牛首銅像,保利集團競拍購得,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圓明園虎首銅像,保利集團競拍購得,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圓明園猴首銅像,保利集團競拍購得,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圓明園豬首銅像,何鴻燊先生捐贈,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圓明園馬首銅像,何鴻燊先生捐贈,圓明園管理處藏;
圓明園鼠首銅像,弗朗索瓦·皮諾先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圓明園兔首銅像,弗朗索瓦·皮諾先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圓明園龍首銅像,可能為中國臺灣私人收藏家收藏;
圓明園蛇首、羊首、雞首、狗首下落不明。
部分內容來源:國家文物局、北京日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今天!「馬首」回歸圓明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