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風景一路情
——「引爆十一黃金周」旅遊大巴車臨清線路見聞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琦 通訊員 榮剛
悠悠千載,以「文」為魂,以「水」為韻。在水城大地上,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身心合一的美好;每邁出一步,都會觸到風景與人文融合的精妙;每一場攬勝之旅,都能領略到這座城市的美麗風光。
為發揮旅遊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激發市民「十一黃金周」旅遊消費潛力,9月27日至10月8日,市文化和旅遊局推出「聊城人遊聊城,引爆黃金周」旅遊大巴車線路,廣大市民遊客免費乘坐,大巴車招手即停。
「本次大巴車線路包含聊城市區、臨清、東阿、陽穀4條線路,覆蓋了我市代表性景區景點、文博場館等。其中,臨清線路包含萬達歡樂小鎮、臨清運河鈔關、鰲頭磯、宛園等。」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劉光輝介紹。
10月3日,早上8點半,記者跟隨旅遊大巴在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準時發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到達臨清運河鈔關。遊客們在園內或閒庭信步,或拍照留念,或是走進一處古蹟凝神體味,像在尋覓其間的故事。
據臨清運河鈔關講解員介紹,該鈔關是大運河沿線僅存的鈔關舊址。現在保留下來的鈔關,是後關署衙的一部分,是個三進院落。正對著大門的是公堂,穿過公堂是二堂,是古代官員們商議私密事件的地方,第三個院子是後堂,又叫飲思堂,是會見賓客的地方。
10點10分,遊客們來到鰲頭磯。走進鰲頭磯,向北為李公祠,向西為呂祖堂,南為望河樓,東為觀音閣。整座建築小巧玲瓏、錯落有致、布局緊湊,素有「鰲磯凝秀」之美稱。「鰲磯凝秀」古為臨清16景之一,也是城內最繁華的地方。
「巴掌大」的老宅院,紋路縱橫的牆面,蜿蜒向上的老樹,幽幽的風聲似長長的嘆息,牆根下布滿藍灰色磚面,遊客們每向前一步,離那段悠久歷史便更近一步。
在鰲頭磯停留20分鐘後,便到了午飯時間。鰲頭磯附近有不少小吃商鋪,遊客們一邊觀景,一邊尋找心儀的美食。不同食物的香味兒從四面八方飄來,刺激著遊客們忍不住想去品嘗。
11點50分,短暫的休息後,遊客重新踏上旅途。站在舍利塔下,聽塔簷上的鐘鈴被風吹動,發出清脆的之聲,這便是古代臨清八景之一——塔岸聞鍾。
沿著塔內石梯拾級而上,層層相錯,塔內設施各有不同;登臨憑眺,八面風光皆可擷取,浩瀚天地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臨清旅遊勝地,不可不說的便是「江南古建 水鄉風格」的蘇式園林——臨清宛園。
下午1點,旅遊大巴準時到達臨清宛園。園內門樓高聳,流水潺潺。眾多名園精華匯集一處,移步易景,曲徑通幽。
這裡不僅景色宜人,10月1日—8日,臨清第二屆宛園美食文化旅遊周盛大開啟,期間推出精彩的節目展演,人氣相當火爆。臨清是一個美食之城,自古就有「小天津」的美譽,遊客在欣賞古香古色美景的同時,還可品嘗運河沿岸美食,開啟一場「舌尖上的運河之旅」。
「啥事都經過,從小賣蒸饃,別看我衣服穿得爛,腰裡別著八百萬……」在宛園的主會場,拉風箱、賣大碗茶等明清市井風情再次呈現在觀眾眼前。演員張大鵬右手拿煙管,左手拉風箱,嘴裡念出幽默的唱詞,引得遊客捧腹大笑。
綠柳風中擺,新荷雨裡搖。臨清依臨雅韻時裝隊的20位表演者手執油紙傘,於遠處款步走來。「從10月1日到3日,每天下午1點半準時開演,每場15分鐘。」時裝隊領隊曲延青說,「以旗袍展演的方式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覺得很自豪,希望通過這個節目,讓更多遊客感受到旗袍的魅力。」
下午3點,當日的臨清旅遊活動正式結束,返航路上,30餘位遊客暢談旅遊感受。「臨清鈔關、鰲頭磯、舍利塔這些景點我們都去了,還去了烈士紀念碑,今天玩得挺開心。」家住向陽路怡心園的張女士說,「我母親已經80多歲,去不了太遠的地方,在市裡旅遊也挺好,而且還這麼方便。」
「我在朋友圈看到這個活動,立馬和老伴商量著要來旅遊。家門口上車,景區門口下車,一站式旅遊,確實為老年人提供了方便。」61歲的市民王魯成說。
據了解,10月1日至8日,聊城城區、東阿城區、陽穀城區、臨清城區共發送客流量2112人次,其中去往光嶽樓、山陝會館、東阿阿膠城、藥王山、陽穀景陽岡、獅子樓、臨清宛園、鰲頭磯遊客較多。